資料新聞學的運用案例

以下是幾個在「資料新聞學手冊」中,特別被一些資料新聞學的實踐者與支持者所推崇的案例,我們可以透過這些案例來瞭解資料新聞目前的運用情形。

 

拉斯維加斯太陽報(Las Vegas Sun)2010年針對醫院照護問題推出一系列題為「莫生傷害」(Do No Harm)的報導,被視為資料新聞學的範例。該報導透過290萬筆向政府提出申請而取得的醫院帳單,分析出其中有超過3600筆帳單,涉及可預防的傷害、感染及手術疏失,並有超過300個個案的病人經確認死於可預防的疏失。拉斯維加斯太陽報在網站上透過互動式圖表(圖一)讓讀者可以查尋手術傷害超過一般標準的醫院;並以一張標示時間軸的地圖(圖二)顯示各醫院感染的變化情形另以互動式圖表讓使用者可以分別就傷害類型或醫院別,來掌握整個拉斯維加斯醫院在可預防傷害上的細部狀態



德州論壇報(the Texas Tribune)的政府雇員薪資資料庫(Government Employee Salary Database)計畫,則是受到英國衛報Simon Rogers的肯定。此一計畫至20137月為止,已收集了674千個政府雇員的薪資,讓使用者可以輕易地從中查尋所要的資料並挖掘裡面的故事。使用者可以依據機構、姓名或薪資來搜尋,不只相當容易,有意義,並且讓不易接近的資料得以公開。從德州論壇報的流量多數來自其資料頁面的情形看來,良好的資料整理及互動式圖表的設計確實會受到使用者的高度青睞。


另一個受到讚賞的資料新聞學實踐案例,是自由作家,也是電腦科學專家Jonathan Stray及其同事Julian Burgess以維基解密的伊拉克日誌(Iraq War Logs)所做的調查報導。Jonathan Stray在奈特基金會與美聯社支持下,領軍開發一個名為「綜觀」(Overview)計畫的文件檔案分析系統,此系統係以開放原始碼(open-source)所建構,藉由電腦讀取文字資料中的每個文字,再轉化為一個可以顯示主題與次主題的視覺化閱讀介面,協助調查記者從大量的文件資料中找出故事。根據「綜觀」計畫的說明,該項電腦分析工具係自201011月開始進行研究與設計,現已發展出網路應用的Beta版,雖然目前只能處理英文的文件,但不久的將來即可以應用於其他文字。此一工具亦可用來分析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的資料,藉以發現並瞭解圍繞某個特定主題的對話情形。

 

曾為金融時報調查記者,現為該報互動部門主管的Cynthia O’Murchu指出,儘管「綜觀」的方法仍有其限制,亦屬實驗性的作法,但相對於閱讀所有文件或以先入為主的觀念來進行關鍵字的搜尋,此一議題計算方式與視覺化作法仍屬創新之舉。在愈來愈多的文字性或數字性資料進入公眾領域(public domain)之際,找到精確指認關鍵利益所在的方法將益趨重要。

 

不只政治性的議題可以從資料中披沙礫金,犯罪新聞同樣可以在海量資料中找到黃金。斯克里普斯˙霍華德新聞社(Scripps Howard News Service)特派員Tom Hargrove所製作的「謀殺之秘」(murder mysteries)計畫,便是一個典型的資料新聞學範例。

 

美國於過去30年所公開的殺人案件數量已超過越戰期間美國人死亡人數的三倍,每年有高達6千名殺人犯脫逸於法網之外,儘管殺人案的比率已經降低,但未能將兇手繩之以法的案件卻愈來愈高,其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Hargrove從政府資料及依據資訊自由法案申請獲得的紀錄中,對19802008年間超過185千件未結的美國謀殺案件,建立了細部的人口學資料庫,並設計一套演算法則來找出連環殺人犯的可能現身模式。此一被認為超越官方紀錄的資料庫,不僅可供政府與記者調查之用,一般大眾亦可藉由互動設計自行加以運用。而Hargrove與其團隊的調查報導亦不只指出謀殺案未破的問題所在,同時對有的警局為何能夠偵破較多謀殺案提出了分析。在這項報導的影響下,佛羅里達州柯利爾郡的警長辦公室提出了解決謀殺積案的新方案,至少有四個警局被要求改革,就殺人案件做出更正確的處理


資料新聞學不只可以運用在政府文件的分析,更可以透過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整理來自社會大眾所提供的資料,並獲得有趣的故事。ProPublica網站所設計的訊息機器(Message Machine)便是以群眾外包模式實踐資料新聞學的範例。ProPublica之所以展開此一型態的資料蒐集與報導模式,源自於一些Twitter使用者的好奇,他們於2012年總統選舉期間,都收到一些來自歐巴馬總統的訊息,ProPublica的新聞工作者因此請讀者將此類訊息傳給它們,並從其中發展出許多有意思的報導。現任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新聞應用主編的Brian Boyer認為,從某個意義來講,這些資料雖然不算多,但已足夠報導所需,何況,更棒的是,此種方法可以被用來處理新興現象。

 

201236日所製作的「你可能不知道珍妮特」(You Probably Don’t Know Janet)報導為例,ProPublica190個讀者徵集到的歐巴馬競選陣營發出的募款信中,發現共有6種主旨相似但文字及內容有所差異的版本,該批信件都籲請收信者透過捐款取得一個與總統餐敘的機會,也都以Janet已獲得餐敘機會的故事來鼓舞其他人共襄盛舉,但其捐款請求則有美金3元與25元兩種,而有關Janet的故事則有6種寫法,ProPublic並以互動形式呈現了此6種版本的差異


Andrew Garcia Phillips所製作的Chartball網站是資料新聞學在運動報導領域的精彩範例。此一網站不只將MLBNHLNFLNBANCAAM的歷史資料做了極佳的視覺呈現,並將每個運動選手及隊伍的成功與失敗,做了詳細的整理。更難得的是,這些資料的整理均以有趣的方式來呈現,即使是這些運動的門外漢亦可感受到瀏覽的趣味。Andrew Garcia Phillips並將這些職業運動的歷史製作成精美的海報,供人訂閱收藏

台灣新聞業應跟上資訊新聞學的步伐

從以上範例可知,國外媒體在資料新聞的發展上已有諸多進展,甚至將之視為未來新聞業的重要元素[12]。極力實踐資料新聞學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在其所出版的「事實是神聖的:資料的力量」一書中,將該報近年來推動資料新聞學的成果與想法集結成冊。「事實是神聖的」乃今日衛報的奠基者史考特(CP Scott)1921年為該報所撰的工作信條,強調新聞工作者必須秉持誠實、乾淨、勇氣、公正的原則行事,並對讀者與社會懷抱責任感。

 

此書的編撰者Simon Rogers指出,90年後的今天,「事實是神聖的」此一信條已展現於資料新聞學的實踐,並成為該報近兩年來報導重大新聞的基本準則。為此書寫序的衛報總編輯Alan Rusbridger亦表示,資料(data)的核心意涵就等於是事實的集合體(aggregation of facts),擁有190年歷史的衛報一直以來都在處理資料,而資料新聞學的實踐則是它的「現代面貌」(modern face),並已成為該報進行新聞報導的核心元素

 

衛報只是眾多推動資料新聞學的媒體之一,已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以創新的手法實踐資料新聞學,它們相信資料中有黃金,新聞工作者若懂得如何處理資料,就會有無窮盡的報導題材。Simon Rogers因此強調,不只資料新聞學本身不斷地在改變,它也正在改變新聞業當中。國內媒體對此一發展雖不能說完全陌生,甚至已在若干方面予以仿效(如天下雜誌),但整體而言,關注度顯然有限,已有的成果離資料新聞學的精華更有一段距離。有意推進資料新聞學或調查報導者,都應該對資料新聞學進行更多的瞭解、討論與實踐。

 

 

註解:

1 BBC網站的資料新聞團隊由20人組成,成員包括記者、設計師和研發人員。見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in_the_newsroom_1.html

2 見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1.0/en/introduction_4.html

  對海量資料(big data)在人類生活上的意義與影響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Viktor Mayer-SchönbergerKenneth Cukier所撰的「Big data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一書。

3 見其所撰「Anyone can do it. Data journalism is the new punk」乙文,取自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2/may/24/data-journalism-punk

4 「資料新聞學手冊」萌芽於2011年倫敦MozFest舉辦的活動,經過數百人的參與協作,6個月後發表1.0Beta版,目前以創用CC的方式流通、分享。該手冊可下載於http://datajournalismhandbook.org/

5 該論文題為「Data-driven journalism: What is there to learn?」,可下載於http://mediapusher.eu/datadrivenjournalism/pdf/ddj_paper_final.pdf

6 見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2/may/24/data-journalism-punk

7 見Simon Rogers所撰「Data journalism in actionwhat is facts are sacred about ?」一文,取自http://www.guardian.co.uk/news/datablog/2013/apr/04/data-journalism-facts-are-sacred

8 見其論文「Data-driven journalism: What is there to learn?」。

9 相關論點可參Liliana Bounegru於「資料新聞學手冊」所撰「Data Journalism in Perspective」一文。

10 見其所設立的資料新聞部落格(Data Journalism Blog)http://www.datajournalismblog.com/about/

11 有關伊拉克日誌的調查報導可參http://jonathanstray.com/a-full-text-visualization-of-the-iraq-war-logs;有關「綜觀」的解說可參http://overview.ap.org/about/

12 例如負責Bloobberg資料新聞的Marianne Bouchart即將資料新聞視為未來新聞業的基本工具(essential tool),見http://www.datajournalismblog.com/about/


卓越新聞電子報

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我們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