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康X相振為|變革時代:藝術節目與國際專題的媒體實踐

劉書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這是媒體最好與最壞的時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針對當前傳媒趨勢,邀請徐蘊康及相振為以〈尋找紀實與新典範:主流內外的媒體實踐〉為題,談論如何在媒體場域實踐自我想法。
徐蘊康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現為公視《藝術很有事》製作人。她在公視做過各類節目,包含實鏡節目、兒少節目及行腳節目等,但最感興趣的仍為藝術領域。
相振為於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畢業,曾任職民視、TVBS,現任三立電視台「消失的國界」專題記者,剛以「史上最大.漂日行動」獲得 2020 年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
徐蘊康及相振為談論各自在藝術節目和國際新聞的見解。圖:劉書妤攝
網路媒體下內容產製的挑戰
從 70 年代至今,電視及內容產業不斷變革。徐蘊康表示,頻道開放後,閱聽者選擇多元,然而新聞品質卻受收視率影響每況愈下;隨著網路興起,電視內容更式微,愈來愈少人收看電視。
在這個網路興盛的時代,各家媒體及自媒體蓬勃發展,徐蘊康認為這個現象是一體兩面,「看似有多元聲音,但其實社會逐漸分化。大家各自躲在同溫層裡,甚至有些媒體的內容變得極端。」
藝術和世界息息相關
台灣有許多優秀的創作者,但很少藝文節目能報導他們。因此徐蘊康想打破大眾認為「藝術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既定印象,製作一個以藝術為主體,且經的起時間考驗的節目——也就是《藝術很有事》,讓這節目成為觀眾與藝術間的橋樑。節目名稱並非為了表現俏皮,而是表達藝術和世界關聯密切,每位藝術家的出身不同,關心的面向也有差異。
2017 年,徐蘊康著手製作《藝術很有事》,那年正逢二二八事件 70 週年,因此第一集選擇以白色恐怖為背景的冒險解謎遊戲〈返校〉為主題。她說:「當年《返校》正夯,幾乎各大媒體都訪問過遊戲製作團隊,卻沒人以藝術角度來探討,所以我們決定從〈返校〉的視覺藝術看解嚴三十年。」五位藝術家跨越不同世代,從各自的生長背景來回應二二八事件。
《藝術很有事》開播第1集從《返校》的視覺藝術看解嚴三十年。影:藝術很有事@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網路時代的生存策略
在這快速變動且競爭的時代,作為媒體工作者該如何面對?
《藝術很有事》被安排在冷門時段播出,加上節目內容小眾,所以製作團隊積極尋找出路。因應社群平台興起,徐蘊康最初便設想這節目需同時適合網路和電視播出。談及如何在眾多節目中脫穎而出,她說:「要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我們做短而精緻的內容,讓大家容易觀看和分享。」
她坦言,這是個網路爆炸的時代,以前單純考慮內容就好,現在還需建立自我品牌。「做媒體最重要的是把觀眾放心上,沒人看的東西等於不存在。」因此要想辦法增加節目曝光度,製作團隊都身兼網路小編,從零開始學習經營社群媒體。
徐蘊康表示,《藝術很有事》不是「探究藝術和新的紀錄影像」。圖:劉書妤攝
轉換工作跑道的契機
徐蘊康耕耘藝術領域,而相振為則為國際新聞衝鋒陷陣。
他還沒畢業前就進入民視當編輯,有次他下標時,卻發現自己不清楚新聞現場的情況、不知道什麼標題較貼合新聞。這件事使他興起轉換跑道的念頭,因緣際會下,他從編輯轉為政治組記者,採訪國防及軍事外交相關新聞,卻遇到瓶頸。相振為說:「每個記者都不想做別人做過的事。政治組已經有許多資深前輩,他們有人脈、有新聞線索,我該如何超越?」
山不轉,路轉,他轉念一想,決定不拘泥於國內新聞,而往國外發展,著重馬來西亞大選、韓戰停戰週年等國際時事,這也成為相振為之後轉任 TVBS 及三立國際組記者的立基石。
然而國際新聞在台灣較冷門,相振為無奈表示,大眾常抱怨媒體不報導國際時事,但其實有許多記者努力產出高品質的國際新聞,只是觀看者不多,「商業環境下,收視率是媒體的第一考量,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相振為思考專題內容時,會從在當地的台彎人出發,藉此拉近觀眾和國際新聞。圖:劉書妤攝
為貼近讀者,他發想專題時從四大方向著手,分別為:重大時事、特殊議題、具獨特性、年度專題,假設當下正發生香港反送中事件,他就會思考是否能從中挖掘議題。而特殊議題通常為長期性狀況,例如今年獲獎的「史上最大.漂日行動」便為這類,揭開台灣青年到日本生活的真實樣貌。
脫港者的沈痛與哀愁
不過比起獲獎的新聞,相振為更對另一個新聞專題「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印象深刻,為保護受訪者的人身安全,新聞只能以匿名和變音呈現,比起一般影音新聞,畫面較單調,卻深切表達出脫港者的哀痛。
這支新聞敘述香港人逃來台灣的故事,「我真的不能回去(香港)了嗎?第一個星期我每天都想自殺⋯⋯」一位脫港者背對著鏡頭緩緩地說——她才 22 歲,在香港時意外坐上屍殺列車,碰上港警無差別攻擊,因此從平凡的美髮師,衝進抗爭最前線。
比起獲獎的新聞,相振為更對另一個新聞專題「脫港者・無根抗爭的戰記」印象深刻。影:從台灣看見世界的故事@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過去的經驗成就自我
「你想做記者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希望出名才想當記者,但其實不需從事新聞業,當網紅便能出名。相振為認為,新聞的價值是報導好的故事,且網紅無法取代媒體守門人的查證工作。
「當你關心一件事情,就會想盡辦法做個好報導。」對於未來有意擔任記者的學生,他提醒,不要排斥寫即時新聞,它能幫助釐清邏輯,有這些經驗才能成就未來的自己。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輕捨文化如何立國? 探尋藝文新聞的困境與出路
- 朱立熙|一個好記者的條件!
- 朱立熙|40年前, 松山機場外那面破車窗
- 楊智強|國際新聞記者:奔走於險地的信使
- 王尚智X余佳璋X楊樺|台灣國際新聞現況行不行?
- 楊艾俐|在台灣,飢渴國際新聞
- 柯幸宜|為何台灣不重視國際新聞?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