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豪|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媒體觀察基金會近期將舉辦一系列「媒觀講堂」,第一場是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主題為「台灣國際新聞的現況」,座談會主持人為資深媒體觀察人與專欄作家的王尚智,與談人為公視《全球現場》製作人兼主播余佳璋先生及TVBS國際新聞中心主任楊樺先生。現場也聚集了關心台灣國際新聞的聽眾,一同關注並參與討論。

G20的國家才能有國際新聞嗎?

一開始余佳璋開玩笑地說,當時到國外跑新聞,被日本NHK前輩記者問到,不是應該G20的國家才會有國際新聞嗎?這點讓他自己也覺得無奈,難道說以台灣的地位而言,真的不能參與國際新聞嗎?自己也感嘆說,這似乎就像是拿著護照到處旅遊的樣子,真的很可惜。

  目前在台灣新聞媒體生態中,國際新聞大致上是來自於外電消息與記者實地行腳所編譯的新聞,電視台也努力的想讓台灣的觀眾看到在國際上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余佳璋認為,真正的國際新聞是有一定份量的。另外他也提出了三點觀察:分別是Urgent(急迫性)、Region(區域性)、Rating(收視率),會中他也針對這三項一一解說。針對現在國際新聞的問題,余佳璋認為國際新聞是需要具有深度和真實性,但往往太過於深度的內容,可能無法吸引到觀眾的目光,而這樣的影響之下就反應在收視率中。

 

 國際新聞的迷思
楊樺認為,觀眾需要的是淺顯易懂的方式,國際新聞不見得一定是菁英文化,它的編排方式可以很大眾化,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輕易接收。但他也認為,現在國際新聞產製所面臨的挑戰,除了硬體之外,記者的素質也是很重要,他舉了一個例子,日前在社群網路上瘋傳的北韓領導人受傷被捕的照片,網路上就有人隨之起舞,但從他的經驗判斷,馬上就知道這是假的。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內容傳送的速度很快,但在查證上就要更加小心謹慎。

當國際新聞碰上社群媒體

接續討論到社群媒體與國際新聞之間的關係,余佳璋認為,現代人的習慣可以是一邊使用電視、一邊使用網路。從電視裡傳出的新聞內容,如有疑問網路上一查,馬上訊息就傾巢而出,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分享是不分年齡,新聞應該要建立一個主軸不能隨之起舞。

楊樺也表示,在社群媒體中,當「意見領袖」發文時,或許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但新聞媒體也不能隨之起舞,否則出錯了,對於新聞媒體的專業度也會受到質疑。社群媒體可以是一個平台、一個來源,但也要細心的去查證。

另外針對兩岸新聞與國際財經上來說,王尚智提出了疑問,是否兩岸新聞也算是國際新聞呢?兩位與談人對於這問題,認為雖然觸及特殊國情的國際現實問題,但就實務上也應該當江兩岸新聞當作是國際新聞,在處理上也是需要小心查證與整理,才能給觀眾詳細且正確的資訊。

最後針對政府施政與國際視野的議題,余佳璋也表示政府應該要全力支持,在出外考察時,需要知其然而不要不知其所然,並針對媒體本身也要持續監督政府不管教育或技職,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可以真正打入觀眾們的內心,打開我們的國際視野。

  討論話題轉到國際新聞建構與迷思,楊樺提到,我們應著重在電視這項影像媒體裡。他認為,現在的科技發達,電視頻道數位化、HD高畫質化,對收視族群來說,因為HD高畫質而讓觀影視覺變得敏感了,對於低畫質呈現的內容觀眾也就不會再收看。在以前,從外電傳回台灣,成本、技術方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透過無線光纖,我們可以隨時掌握世界各地的即時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