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幸宜|曾任 TVBS 國際新聞編譯
台灣的媒體圈近來還身處轉型與適應的交界點上,卻頻頻遭受質疑與攻擊,不少人撻伐新聞內容素質的低落,亦或在文本的選擇上太過膚淺,往往「腥羶色搭配重口味標題,就是票房保證」,不然就是「缺乏國際觀的國際新聞」,使得閱聽大眾越來越不願花時間看新聞。
根據國際政經風險顧問公司於2004年7月6日發表的「亞洲媒體審查」評比報告批評臺灣媒體欠缺國際觀:雖然相隔十年之久,不過相較香港或新加坡,臺灣媒體報導的焦點往往太過侷限在臺灣島內事務,犧牲區域及國際新聞的品質,也阻礙了臺灣在區域經濟中的發展。
所謂的國際新聞,應是從當日發生的國際重大事件中,遴選出對台灣影響最大的播出,以便讓台灣人對自己所處身的世界如何變化,有所警覺及準備因應。清大的榮譽教授彭明輝就曾在其部落格中指出「非洲的一輛火車撞死一隻雞」,那不應成為台灣的「國際新聞」;介紹國外的遊樂設施、景點等,那充其量也只算是趣聞,偶而在國際新聞中播報當調劑,無傷大雅,但當一個新聞節目都以這一類趣聞為主的時候,就稱不上是「國際新聞報導」了。
綜觀台灣的電視台,其實有很多標榜屬「國際新聞」的專題節目,但是一則好的國際新聞,不應該只是為沒有能力主動查看國外新聞資訊的人服務,也應該為有能力主動搜尋、吸收國外新聞資訊的人傳遞具有「台灣觀點」的國際情勢。
台灣的媒體競爭激烈、經費緊縮,一直以來在國際新聞與駐外記者的配置上,多只是依賴外電的編譯處理,並且多以泛美國的觀點與立場,而看不到較客觀、中立的報導或是對於文化、歷史、社會的因素,做更深入的介紹,使得媒體的實際表現與閱聽人對於新聞報導的期待間存有很大的落差。
但也並非媒體不想花時間經營國際新聞版面,現在新聞系教會學生何謂新聞專業,但是到了業界才發現,不管電視、報紙、廣播還是網路,都需要金錢才能養活大家,而金錢來源最迅速就是靠廣告,和如何留住觀眾的眼球。新聞系沒教的是,進了業界,即便是專業新聞工作者,也要每天看收視率、點擊率、瀏覽量等數據,並不像新聞系教的公正客觀如此簡單。
台灣並沒有像BBC那樣的規模,能夠用人民的納稅來創立一個影響力廣大的公共媒體,或是像美國CNN那樣每日能產生一定量國際新聞的媒體。唯一類似這兩家媒體營運方式的公共電視,在台灣觀眾也少得可憐,甚至還常因籌措經費、董監事難產等上新聞版面。
電影《泡沫人生》裡面的一句台詞說:改變的是環境,不是人。台灣新聞媒體近幾年所受到的衝擊和挑戰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不僅閱聽人口味難滿足,財團和媒體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值得深思。
其實,台灣不重視國際議題的背後因素錯綜複雜,不單只是媒體的錯,而是整體社會氛圍、歷史背景、經濟環境等造就今天的媒體生態,但請媒體也不要放棄對國際新聞的再思考,如何提供國人對於國際局勢背後問題的面向與啟發,才能有效提升整體國民的國際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