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期特刊》李宗憲|我心目中的《卓越新聞電子報》

2020 年 11 月 18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李宗憲|2020 年 SOPA 亞洲卓越新聞視頻報導中文獎得主

首先,恭喜《卓越新聞電子報》出刊 12 年!這對台灣社會及新聞界而言,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大事。

作為當代華人社會中最為民主自由的國家,《卓新電子報》是台灣少數報導「媒體」的電子報,自然有責任扮演好這個重要角色。慶幸的是過去每週出刊的《卓新電子報》不僅僅關注台灣的新聞界,更有像「英倫傳真」、或「東南亞傳真」等專題,帶著華文讀者了解各國社會新聞自由的現況。

以「新聞媒體」為主題的媒體,該具有什麼特色?

很感謝主編邀稿,讓我藉由這篇文章,談談以「新聞媒體」為主題的媒體,該具有什麼特色?

上句話似乎有點像繞口令,但《卓新電子報》無庸置疑就是在報導「媒體」本身,類似的角色在各國比比皆是:像英國關注新媒體的 journalism.co.uk、美國的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菲律賓 Philippines Press Institute 或印尼的 Aliansi Jurnalis Independen 都是在報導「媒體」或「新聞從業人員」。

我認為從台灣看世界的《卓新電子報》,除了真實傳遞世界及台灣新聞業的動態及趨勢,還得強化台灣媒體及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和倫理,最大目標是為全球華文社會及新聞界建立標竿。

當然,這無法一蹴可幾,但或許能從各國類似的角色,找到屬於《卓新電子報》的定位和特色。

第一,持續關注「新聞自由」的議題。

中國自今仍沒有新聞自由,而香港的言論自由正持續倒退,如同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去年底在「台灣新聞界國際會議」上指出,台灣是亞洲新聞自由希望的燈塔,因此在華文界我們更需要捍衛「新聞自由」。

像是近期發生「《中天新聞台》頻道換照未通過」而被中天及部份人士批評箝制新聞自由,到底是真是假?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報導的議題。《卓新電子報》沒有立場,作為報導「媒體」的媒體,有責任也應有能力請專業專家學者進行深入分析。

《卓新電子報》也應該持續關注與台灣一海之隔,新聞自由不斷倒退的中國新聞業。無論立場為何,中國各項改變,與台灣和世界都有緊密關聯,作為同樣使用華文,又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我們,相對容易近距離關注中國新聞從業人員的處境,像是中國媒體的審查制度如何調整,以及捍衛新聞自由的中國人是如何在各個角落掙扎等等。

除了兩岸,我認為《卓新電子報》更要放眼亞洲,特別是台灣的鄰國像是日韓和東南亞。台灣長年著重關注歐美大國,卻忽略了我們鄰國社會狀況。台灣自從 2013 年開始,就穩居亞洲新聞自由度最高的國家,去年和今年則退居南韓之後,排名第二。作為「模範生」的我們,或許無法守護他國的新聞自由,但關心和報導當地媒體和新聞人員的處境就是一個「模範生」該有的風範,更能突顯出《卓新電子報》的特色或甚至國際定位。

李宗憲是台灣優秀的駐外記者,致力於東南亞新聞報導,並於今年獲得 SOPA 亞洲卓越新聞視頻報導中文獎肯定。圖:李宗憲提供

第二,媒體產業趨勢。

在這個新聞業因為社交媒體平台串起,百花爭鳴,在激烈競爭下生存不易,各國傳統媒體都因廣告下降而在找尋新的生存方式,像是 SEOChartbeatGoogle Trend 等分析數據,BBC 等國際媒體早就在新聞取材、選題和報導及新聞發布上使用多年。

作為關注媒體的《卓新電子報》,除了隨時跟進報導台灣新聞業的最新的變革和營運模式的改變之外,還需要隨時更新大眾接受訊息的變化,我建議可以透過邀稿或採訪線上的傳統或新媒體經營人員,讓讀者更了解新聞相關產業的動向。

像是社群媒體《Line》所推出的國際影音專題節目「TODAY 看世界」、《關鍵評論網》的「國際大風吹 」、《天下》的「聽天下:天下雜誌 Podcast」,又或是《公視》的「公視P#新聞實驗室」都引起廣泛關注。藉由這幾個成功的節目,《卓新電子報》能更細部探討,了解媒體的轉型過程。

媒體產業趨勢還能討論記者本身的角色,像是傳統分線(Beat)採訪,是否應該隨著平台和媒體調性進行調整?歐美部分媒體就有專門報導 LGBT 路線的記者,而在網路不同的平台、電視、廣播或 Podcast 等媒體,在產製新聞上又該如何應變新的趨勢?像是許多媒體早已使用 IG 限時動態Instagram Story)在報導新聞,而許多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運用上,仍僅直接上傳電視畫面,在轉型上處於相對落後態勢。

另外,許多社群媒體也十分關注新聞業發展,這也是《卓新電子報》可以關注的趨勢。像是臉書就有 Facebook Journalism Project,最新一期的電子報,是談論媒體業者是如何使用它們的工具來吸引觀眾或讀者的參與和互動,他們並邀請各國媒體舉辦線上論壇,分享各公司的策略。

第三、收集最新新聞相關資訊

最後,《卓新電子報》還有個重大責任,就是收集最新的新聞專業知識、進修管道及獎學金和新聞報導輔助金的資訊。

這是因為類似內容大部分以英文為主,而訂閱《卓新電子報》的人,應該都是對新聞工作有興趣,新聞學者或本身就是新聞從業人員,特別是線上記者,很少有時間能收集相關資訊,而這些訓練的管道對於提升在職記者的專業能力至關重要。

台灣媒體很少會主動針對新聞專業對記者提供訓練,我認為,不同層度的專業知識都可以在《卓新電子報》中露出。小至「在鏡頭前侃侃而談的小技巧」、「如何專業的使用視訊採訪內容」或大至「如何做調查或數據報導」、「調查警察不當行為的十種方法」等知識或技能應該會吸引到許多讀者閱讀。

另外,若有得到國際新聞獎的報導,若得到版權,也很值得在《卓新電子報》中露出,我相信,閱讀優質的新聞報導必定會增進記者的專業能力。

期許《卓新電子報》未來有更豐富的內容,成為一個從台灣出發且具有國際視野,為社會堅守新聞自由的媒體,致力將台灣,甚至亞洲的新聞業推向一個更好的方向。

就像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網站上所述:「我們需要瞭解媒體。媒體就是環境、就是文化!」《卓新電子報》若能持續扮演著專注、監督、了解媒體的角色,必定能促使我們的社會更為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