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香港渣華道的日與夜(1):我與你和他,怎麼變成「閱讀共同體」?

2020 年 06 月 03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編輯前言⚜

這個星期四是六四 31 週年,正值 2020 年世界翻天覆地的劇烈變動,576 期的《卓越新聞電子報》從反思台灣媒體環境出發,我們看到中國優秀的媒體人帶來的希望,我們也看到華文媒體創造共同閱讀體的理想,最後,我們當然也要正視中國黑手大外宣帶來的危害。

本期登場的重量級媒體工作者來自日本、中國與台灣,不變的是,全都是熱愛新聞的專業媒體人:

田中靖人,日本《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長,今年年初剛結束駐台 5 年 10 個月的光榮任務。我們非常榮幸邀請他來分享對於台灣媒體環境的觀察和建議,田中桑也以頂真精神率直地道出他對台灣媒體的忠言,值得所有台灣人深省。

張潔平,出生在中國的香港媒體人,她為卓新獎帶來的演講題目是:「Inside Out Writing of CHINA Stories — Find the story. Tell it well.」除了分享如何書寫優秀的深度調查報導以外,她的故事中也讓我們看到依然有許多正直果敢的中國人為更好的社會而努力。

李志德,《端傳媒》前總編輯、現任《鏡週刊》文化組副總編輯,是本週重磅演出的擔當。感謝志德對《卓越新聞電子報》的信任,在疫情趨緩、台灣生機復甦的六月,我們推出「志德的香港故事——渣華道的日與夜」專欄,記錄一個台灣人在香港,與兩岸三地頂尖的新聞人,一起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媒體實驗。

志德也和我們分享中國採訪教戰守則,中國黑手大外宣的威脅來勢洶洶,新聞人如何抉擇?又該如何自保?同場客串演出的獨立記者朱淑娟,與志德共同模擬情境,提供資深記者寶貴的判斷經驗。

李志德|資深媒體工作者・《端傳媒》前總編輯

「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思考與想像

渣華道(Java Road)是一條位於香港島半邊的東西向馬路,兩線到四線,只能向東單行。地景上,以一條快速道路的進出口分成東、西兩半,視覺分野很清楚:東半段是高樓大廈,較長的西半段是舊城區。高樓大廈那一段 —— 嚴格來說,只有兩個街廓,是典型的都會中心辦公區,人潮從上午九點開始從地鐵、叮叮車(地面電車)、雙層公車灌進來,晚上九點以後,人行道上就只有偶爾走過的人影。

端傳媒》就在這區其中一幢大樓的一個單位裡。從 2018 年 4 月開始,幾乎兩年的時間,我過著往來香港、台灣之間的生活。有時渣華道東側的一段是一天中唯一的動線,上午進辦公室,過了午夜,照著昏黃的路燈走回旅館。午夜的街區,有時整段一個人都沒有,一直到走過東區走廊(一條濱海快速道路)的出入口,進了舊城區,才漸漸重新聞到生活的氣味:

公園的球場有時還有幾個鬥牛的青少年,兩家緊鄰著的酒吧四面牆上都是體育台。粥粉麵飯小館正在收攤,但不要緊,舊城區一處街角有個深夜不眠的小麵攤,沙爹牛肉一裝進紙袋,油光就滲到表面。到便利商店買瓶啤酒,顧店的老婆婆突然冒出一句「找你五箍」(找你 5 元),一句台語讓你突然想起:這裡是北角,福建人聚居的地方。

我一個台灣人,在香港福建人聚居的地方,重新加入以「港漂」(原籍中國大陸的居港人或香港人)為主力的《端傳媒》,這組合本身就是種隱喻,透露這家媒體的性格。2015 年 8 月,《端傳媒》在傳媒市場上出現,喊出「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的口號。一句口號,代表一份理想的追求。但它的實踐路徑究竟是什麼?一項新聞產品,如何吸引使用華文的讀者「共同」起來? 

不管在大端時代(2015 到 2017 年)兵多將廣的大開大闔,或是 2017 年轉型小端之後由於資源有限而必須精準切削,這個「共同體」究竟是什麼意思?都應該有超出宣傳口號之外的思考。

最基本的是字體和用詞,正、簡體兩個版本同時提供,港、台、中三地譯名的加註,這都是簡單的。複雜的,是選題和寫作。「共同體」形成的首要條件是在選題和寫作方式上打破國家和國家、地區和地區的邊界。寫作者心裡要把所有的華文讀者當做說故事的對象,不吝解釋背景、釐清脈絡。而非虛構寫作提供的長篇幅,剛好符合「把故事說清楚」的需求。

《端傳媒》試圖「打造華文閱讀共同體」,但它的實踐路徑究竟是什麼?一項新聞產品,如何吸引使用華文的讀者「共同」起來? 影:Initium Media 端傳媒@YouTube頻道(CC BY-SA 3.0 )

關於「能打動目標讀者的議題」的兩個答案

什麼樣的議題,能夠打動我們的目標讀者?我有兩個答案:

第一,故事或議題本身足夠動人或受到關注。

北京切除」系列,大概是說明這一類故事最好的例子之一。

「北京切除」指的是北京市政府清退郊區「低端人口」的行動,所謂「低端」,其實是「初就業白領」、「外來工人」和「低層體力工」等經濟弱勢者的代名詞。北京市政府在 2017 年底以「消防安全」為名,拆除了一大批郊區違建,居住在其中的人,說他們一夜之間失去住處都毫不誇張。

這起事件引發的廣泛關注不僅在中國境內,更延伸到香港和台灣。它非常能夠說明中國共產黨現今的統治思維,像是一扇突然打開的,透視當代中國的窗戶。對《端傳媒》而言,這一系列報導在營運上也是一塊非常重要的節點,這部分會在系列的後續文章中再談到。

但必須這麼說,儘管像「北京切除」這樣的議題,可以吸引一批整體黏度最高的核心讀者,也能在特定的群體和同儕中快速產生知名度。但這一類議題可遇不可求,操作成功更是不容易。因此吸引的讀者人數太少,單靠他們,即使支持一個《端傳媒》這樣的中型媒體都有不足,畢竟在工作、上課、生活之餘,還能去閱讀和自己「沒有關係」的議題的讀者,應該不會太多。報導內容足夠親近和切身,才是吸引後更多讀者的關鍵。

這也就是打動目標讀者的第二種議題類型:受眾和這個議題切身相關。

對於切身相關的事情投注更多關注,這是人之常情。有些被認定為「世界大事」的新聞議題會自然而然引發「切身感」,例如:川普當選、習近平修憲。但「切身感」有時是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發掘出來的。《端傳媒》「川震十年」系列就有一個這樣的精采故事。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2017 年 11 月北京大興區的一場大火,引燃了「北京切除」行動:全北京市大規模驅逐所謂的「低端人口」。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

《端傳媒》的特殊精神氣質:跨界!

2008 年 5 月 12 日,中國四川省發生大地震,以震央所在地被稱為「汶川大地震」。2018 年 5 月是震災十周年,幾乎所有中文媒體都鎖定製作專題。《端傳媒》也不例外,然而當所有媒體都做著同一個題目時,《端傳媒》該怎麼樣做得有自己特色?要回到媒體自己的特性和受眾來找答案。

當時陳倩兒、吳婧兩位主編找到了「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這個主題,故事背景是在災後的援助重建中,香港的援助對象是大熊貓保護區所在地臥龍。香港政府集資 100 億港幣,花了整整 8 年的時間才完成全部項目。如果只有金錢的投入,不會是精采的故事,報導這麼形容:

「這是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大規模合作,主事官員說,是『在內地講一國兩制』。⋯⋯除卻牽頭的香港政府,還有工程、建築、康復(復健)醫學等各界別的資深人士和大大小小數十間 NGO。」

換句話說, 這不只是資金的單向投入,更是一次「制度對接」。當時香港官員和專業人士的嚴謹風格,給中國官員帶來的是一次文化衝擊:

「每次川、港兩方開會通報進度,港方的進度表上會清楚標明耗時、進度、造價和質量⋯⋯。開了幾次會後,四川發改委的官員對麥齊光(編註: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支援四川重建小組組長)說:『麥先生,不如你把你們那報告給我們吧,我們跟著你那樣做。』」

如果對照 2008 年之後的中港關係,就會發現香港團隊和臥龍官方的互動,是一個中港關係議題中,極少數有「happy ending」的故事。這讓川震十周年的故事不只限於川震,還在時事脈絡裡拉出了深度。寫稿的同事把握得精準:

「當兩地團隊在一個又一個項目中點滴磨合的同時,中港關係亦經歷了無數政治風波,2008 年積攢下的溫情已被消耗乾淨。問及心態變化,麥齊光答得謹慎:『政府是會改變的,國家是不會變的,我們的土地、人民是不會變的。』」

回顧「川震十年」專題,是一個我覺得特別能表現《端傳媒》「跨界」這樣特殊的精神氣質的作品。但川震十年,原本貌似只是一個「純中國」的故事,它的「跨界性」的發掘,一則來自辛勤的採訪,二則來自心心念念的問題意識:要做一個「人群與人群」之間的故事。這樣一來,才有「閱讀共同體」形成的可能性。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圖1:2008 汶川大地震香港各界紛紛捐款贊助|圖2:香港小朋友也伸出援手救援川震|圖3:汶川大地震|圖4:震後第一日四川臥龍大熊貓保護區|圖5:汶川大地震震後復興。圖:Getty Image (CC BY-NC-SA 3.0 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