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紅熱門但信任度低、假訊息激增 亞洲媒體陷政經雙重壓力

2025 年 07 月 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陳品潔編譯報導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公布《2025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5),探討傳統新聞媒體與新興自媒體在與讀者互動與連結上的差異與趨勢,及人工智慧平台和聊天機器人帶來的全新挑戰。[1]

報告發布之際,正處於政治經濟形勢劇烈動盪、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世界多地衝突持續的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公眾對資訊的需求日益殷切,理應促使新聞業的需求迅速攀升,結果卻大相逕庭。多數國家傳統媒體的讀者參與度下滑、信任低迷、數位訂閱停滯,難以與大眾產生連結。大眾選擇性的「迴避新聞」現象持續。

台灣:媒體收入銳減、統獨議題

台灣個別國家分析中,開篇即指出,民眾對中國的立場兩極化,分為獨立派與統一派(pro-independence or pro-unification)。媒體深受統獨議題影響,除此之外,由於資金削減和廣告收入下滑衝擊,媒體想方設法尋求商業模式多元化,提高讀者參與度。[2]

媒體收入來源主要為廣告,科技平台興起後瓜分了大餅。2016年至2023年期間,分配給大眾傳播媒體的廣告總收入下滑了超過三分之一(36%)。為了彌補缺口,媒體轉向政府廣告,但這項資金來源也受制於複雜的政治局勢影響。

儘管偏向獨立派的民進黨候選人贏得2024年總統大選,立法院則由傾向統一派的國民黨和其它反對黨拿下多數席次。反對黨聯手提出刪凍預算,其中媒體廣告預算刪除幅度達60%。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則提案刪除23億預算,引起強烈反彈,其後改為刪除2300萬元、凍結25%預算。

《天下》和《商業周刊》兩大台灣信任度最高的媒體品牌,則未受政治影響,並開拓新的收入來源,包含《天下》論壇,與面向高級主管的《商業周刊》百億CEO班。

報告另外提到獨立媒體《報導者》(The Reporter),該報以人權領域調查報導而聞名,成立以來屢獲殊榮,囊括「卓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SOPA)等國內外新聞獎項。該報為公益基金會成立之非營利網路媒體,主要靠募款與讀者捐款模式維持運作。

台灣人使用YouTube獲取新聞的比率從2021年的38%上升到2025年的46%。多數新聞頻道在YouTube上傳影片,並開始將長篇報導編輯成短影片以發布到社群平台上。35%的台灣人使用Instagram,其中14%的仰賴它獲取新聞;21%的人使用TikTok,其中10%藉此獲取新聞。

儘管台灣新聞自由名列前茅,受訪者對於新聞的信任程度僅有30%,比起去年跌了3%,在調查的48個國家與地區之中排名第39名。

日本:日經訂閱戶達百萬 紙媒發行數砍半

日本曾經家家都有報紙的年代急遽衰弱萎縮,日報的總發行量從2004年的5300萬份下降到2024年的2600萬份,讀者注意力被YouTube等平台所分散。由於紙媒過去利潤豐厚,日本在數位轉型進展較其它市場緩慢。Yahoo! 新聞、LINE新聞提供多家媒體的「免費新聞」,因此難以向讀者收取訂閱費用。[3]

被視為成功的「例外」為《日經新聞》,該報於2024年的數位訂閱用戶達到100萬,並不算入集團其它出版物。《朝日新聞》的數位訂閱戶多年穩定在30萬,紙本發行數為數位訂閱的10倍左右。

韓國:裁員縮編流量降 Naver因AI版權挨告

韓國近年來所有年齡層觀看新聞的比率下降。韓國科技巨頭Naver被控於生成式AI訓練中違法使用《KBS》、《MBC》和《SBS》媒體的內容而挨告。透過Naver入口網站獲取新聞的人數顯著下跌,YouTube受到熱烈歡迎,為50%受訪者觀看新聞的渠道。網紅與創作者的影響力漸增,公眾開始擔憂自媒體新聞的品質。[4]

儘管韓國受訪者對傳統大眾媒體、廣播和新聞業者的信任度逐年上升,自2023年底以來,《JTBC》、《KBS》、《TBS》和《SBS Medianet》等媒體公司大規模裁員。《國民日報》、《朝鮮日報》和《世界日報》解散了調查組。

韓國新聞業擁抱人工智慧浪潮,開發許多AI工具,用於自動報導、內容摘要、演算法推薦和圖形生成。《朝鮮日報》開發能夠編輯和翻譯的程式;《每日經濟新聞》推出AI多語言翻譯服務。

2014年世越號沉船事故後,新聞業制定了《災害報導指南》,強調新聞的準確性、防止二次傷害、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動盪以及保護受害者權利。然而,2024年濟州島空難顯示新聞倫理問題未完全解決,包括未經核實的救援數據、未處理的碰撞直播畫面,以及乘客名單被公開。2024年12月,南韓總統尹錫悅宣布戒嚴,假消息和謠言四起,主流新聞機構加強事實查核作業,成為可靠資訊的重要來源,重拾公眾信任度。

菲律賓:內鬥不斷 印度:由寡頭把持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因發動毒品戰爭並涉違反人道罪遭逮捕,為第一位在國際刑事法院受審的亞洲前國家元首。過去一年,菲律賓假消息與有害內容激增,總統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與副總統、前總統之女薩拉·杜特蒂(Sara Duterte)內鬥不斷,網路充斥對敵方陣營的誤導言論。[5]

菲律賓記者面臨的風險包括人身安全威脅、法律訴訟與網路攻擊。2024年短暫一年內沒有任何一名記者遇害,自1986年革命以來從未有過。不過,平靜迅速被打破,資深記者與出版人胡安·達揚(Juan Dayang)2025年4月在家中遭槍擊身亡。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歷史性連任第三任期後,媒體所有權集中在少數支持總理的寡頭手中,批評政府的獨立媒體和記者經常受騷擾或面臨訴訟。網路獨立媒體《The Wire》、《Scroll.in》、《NewsLaundry》、《Caravan》則提供新的選擇,合作的節目透過YouTube播出,沒有廣告,純由訂閱或捐款贊助,深度分析印度選舉。[6]

泰國及印尼 法律成限制自由工具

泰國高達88%的受訪者每週透過網路獲取新聞,智慧型手機為主要的收看裝置,18歲到34歲的年輕受眾中,近三分之二(63%)仰賴社群媒體作為主要新聞來源。大眾寧願「觀看新聞」(43%)也不願「閱讀新聞」(32%)新聞;影片平台主要為Facebook、YouTube和TikTok。[7]

政治限制嚴重影響泰國的新聞自由,「冒犯君主罪」屬於對王室不敬的重罪,最高可處15年有期徒刑。社群媒體曾經是自由表達言論的平台,如今正面臨日益嚴格的監控,《網路安全法》被用來壓制異議人士。

普拉博沃·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將於2024年當選印尼總統,隨之實施新版《刑法》和2002年《廣播法案》的修訂提案,大眾擔憂將打壓調查報導及言論自由。多個民間團體也注意到蘇比安托「外國資助媒體」的說法,認為這可能為非自由民粹主義抬頭與民主倒退的一大警訊。[8]

印尼媒體開闢新的管道增加收入,包含電子支付、AI標題和關鍵字、AI播報員以及AI穆斯林祈禱文等領域。儘管印尼民眾普遍不願為新聞付費,《Tempo》與《The Aceh Post》等地方媒體建立合作,讓讀者以單一價格訂閱兩間媒體,吸引用戶訂閱。

政治網紅興起 川普效應減弱

電視、紙媒和新聞網站等傳統媒體的使用率持續下降,而對社群媒體、影片和資訊平台的使用增長,尤其發生在美國。川普的第二任任期之社群媒體的新聞使用率大幅上升(增加6個百分點),但傳統媒體並未出現「川普效應」。

社群媒體和影片平台的觀看習慣改變,傳統新聞品牌的影響力弱化,Podcast節目、YouTuber和TikToker等網紅名人取而代之,構成碎片化內容的媒體環境。報告發現,民粹主義的政治人物繞過專業媒體,轉向對其「更友善」的黨派色彩媒體或網紅合作,主持人鮮少對他們提出「尖銳的問題」,而許多人傳播錯誤資訊或「糟糕言論」。

北歐公廣集團為主流 美國政治網紅崛起

新聞網紅趨勢在美國、亞洲、拉丁美洲和東歐部份國家日趨明顯;傳統媒體主導的國家較緩和。美國一週收聽Podcast節目一集以上的比例為15%,其中許多為預先錄製再通過YouTube和TikTok等平台發布。北歐Podcast市場仍為公共廣播公司或大型傳統媒體為主流,影片版本的Podcast進展較慢。

新聞業尋求除了傳統廣告以外的其他收入來源,致力擴展數位訂閱業務。在20個開發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中,付費訂閱網路新聞的比例平均為18%,多數人仍傾向免費的新聞。挪威(42%)和瑞典(31%)付費比例高;希臘和塞爾維亞的付費訂閱比例為7%,克羅埃西亞僅6%。

報告發現,網紅名人對於形塑公共辯論發揮顯著作用。美國五分之一(22%)受訪者指出,美國總統就職典禮後一周接觸到熱門Podcast節目喬·羅根(Joe Rogan)的新聞與評論,其中主要為年輕男性。法國3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22%的受訪者,觀看新聞網紅雨果·特拉弗斯(Hugo Décrypte)的在YouTube和TikTok平台的內容。包括泰國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年輕網紅同樣扮演重要角色。

每週網路觀看新聞平台佔比

調查發現,十年前只有2個網路平台的每週新聞使用率超過10%;今年調查佔比超過10%的網路平台高達6個,包含:Facebook(36%)、YouTube(30%)、Instagram(19%)、WhatsApp(19%)、TikTok(16%),以及X平台(12%)。

TikTok則是成長最快速的社群和影片平台,在新聞類市場成長了4%;泰國整體佔比49%(增加10%)和馬來西亞40%(增加9%)。

與此同時,大眾擔憂TikTok與Facebook均有散布假消息、誤導資訊之問題。整體而言,超過一半(58%)受訪者憂慮辨別網路新聞真假的能力,擔憂程度最高的地區為非洲(73%)與美國(73%),而西歐(46%)最低。

每週透過X平台觀看新聞的比率在多個市場穩定成長,其中增幅最大為美國(增加8%)、澳洲(增加6%)和波蘭(增加6%)。自從馬斯克於2022年接手推特(Twitter)並更名為X以來,右翼人士湧入該平台、一些進步派人士離開或減少使用X。新興的Threads、Bluesky和​​Mastodon平台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微弱,每週觀看新聞的比率低於2%。

影片作為大眾獲取新聞來源的重要性逐步提升。在所有市場中,社群影片的觀看比例從2020年的52%成長到2025年的65%;而不限類型的任何影片的觀看比例則從67%成長到75%。在菲律賓、泰國、肯亞和印度,越來越多的人表示更喜歡「看」而不是「閱讀」新聞。此趨勢也促使人們更容易轉向自媒體創作者。

平台應該「刪除」虛假或有害內容嗎?

過去新聞自由受到限制的國家,在自媒體興起後,新的觀點得以浮上檯面,挑戰被專制政府控制的媒體環境。然而,這些轉變加劇了政治兩極化,保守派與進步派之間網路筆戰猛烈,對於言論自由、內容事實查核與眾多議題的意見大為分歧。

儘管如此,社群媒體公司是否應該「刪除」虛假或有害內容之公眾態度各國觀點分歧。英國和德國受訪者大多認為刪除太少;而美國右派認為已經刪除了太多內容,而左派人士則持相反意見。

報告調查受訪者對於虛假或誤導資訊來源之態度。被視作最大威脅的為網紅和名人(47%),其次是政治人物(47%)。其中奈及利亞(58%)和肯亞(59%)等非洲國家最擔心網路紅人帶來的效應;美國(57%)、塞爾維亞(59%)、西班牙(57%)、斯洛伐克(56%)和匈牙利(54%)則認為政治人物是最大威脅。

AI成讀者、媒體輔助工具

今年的報告首次對AI平台和聊天機器人展開調查。當大眾使用AI搜尋新聞或摘要內容,新聞網站和新聞App的流量可能因而下滑。然而,報告也觀察到,即便使用頻率不如以往,在充斥合成與假消息的環境之中,各年齡層的人依然珍視那些可靠、值得信賴的新聞品牌。

AI科技飛速發展為新聞業帶來機遇與挑戰。新聞業者希望利用AI為讀者推送個人化的新聞內容,其中一些受訪者表示擔心錯過重要新聞。調查發現,大眾開始使用AI聊天機器人與AI介面獲取新聞,儘管整體的每週使用率為7%,比例相對較低;25歲以下的人群使用率較高,為15%。

另有受訪者則是以AI為輔助工具獲取新聞,包括:列出新聞摘要(27%)、將新聞翻譯成不同語言(24%)、要求推薦更優質的新聞(21%),以及詢問AI聊天機器人新聞的相關問題(18%)。

報告調查對於新聞AI應用的態度,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AI降低新聞製作成本(+29)、新聞時效性更新(+16),缺點為透明度降低(-8)、準確度降低(-8),與可信度降低(-18)。

報告發現,當人們想要在網路核實某事究竟是真是假時,官方資訊(如政府)、值得信賴的新聞媒體(如公共媒體集團)仍是主流。而年輕人會比老年人更容易使用社群媒體會使用AI聊天機器人以核實資訊。

在資訊爆炸、真假難辨且收入驟降的時代,新聞業正承受前所未有的轉型壓力。報告指出,AI技術、社群平台與自媒體的興起,深刻改變大眾的新聞接收習慣。面對信任滑落、內容碎片化與政治兩極化的衝擊,傳統媒體如何重建公信力、凝聚讀者,並開創可持續的營收模式,已成全球新聞產業亟待解答的關鍵課題。

 

參考資料

  1.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Overview and key findings of the 2025 Digital News Report
  2.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Taiwan
  3.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Japan
  4.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South Korea
  5.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Philippines
  6.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India
  7.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Thailand
  8.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5: Indo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