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路假消息蔓延 獨立事實查核組織促媒體識讀

2024 年 10 月 9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美國華府的非營利組織「國際新聞工作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ICFJ)在其網站「國際記者網」(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Network,IJNet)中,介紹由中國記者魏星(Wei Xing)創辦的國際新聞事實查核網站「有據」(China Fact Check),其中指出中國擁有政府審查制度與網路長城限制,社交媒體缺乏關於錯誤資訊的應對方案,公眾不信任媒體,假消息傳播屢見不鮮。[1]

根據「有據」網站簡介,有據為公益項目,沒有外來資金。遵循國際事實查核組織聯盟(IFCN)原則,查核只關乎事實,不核查觀點。不使用公眾無法獲得的證據或匿名來源。查核結果並非單純的「真實」或「虛假」,另包含「誤導」、「大部分真實」、「大部分虛假」、「部分虛假」與「無法證實」。如果有最新資料、錯誤、疏漏,也會進行更新與補充。[2]

公眾成為假消息推手 未經查證就轉發分享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湧現大量的影音、照片和文字內容。隨著科技進展之下,人人皆可輕鬆轉發訊息或創造新內容。然而,並非所有資訊都是可信的。讀者在接收訊息後,未必會仔細查證是否屬實,即一鍵轉傳出去。

事實查核為當今社會至關重要的一環,透過嚴謹的查證過程,確保公眾接收到的資訊準確可信,有助於避免混淆和誤導,並有效抵禦不實謠言的擴散。而謠言不一定關乎政治或社會議題。

以近期在巴黎舉辦的奧運會舉例。手插口袋參賽的51歲土耳其射擊選手迪凱奇(Yusuf Dikec)在全球網路爆紅,謠言四處流傳,包含「只是去吃午餐,臨時被找去奧運就拿下銀牌」[3]、在受訪時喊話前妻「如果妳正在收看,希望我的狗回到我的身邊」[4]。許多轉發的用戶因於有趣、一時好玩而轉發相關內容與迷因(meme),卻助長假消息滋長蔓延。

「土耳其大叔要前妻歸還狗」之言論,經查為一個簡介即標明「沒有什麽是真的」(Nothing is real here)的運動迷因Facebook粉絲專頁「The Sports Memery」於8月1日發表的貼文,宣稱「迪凱奇與前妻在一次嚴重的吵架後,才開始學習射擊」、「得獎牌時要求前妻還狗」,即使內文清楚載明僅是「惡搞」文章,仍然被眾多網友在社群瘋狂轉發。諷刺內容常常被與新聞混為一談。[5][6]

中國資金獨立查核平台 志工推廣媒體識讀

為了防止假消息擴散,全球事實查核組織應運而生,最具代表性的為美國波因特學院(Poynter Institute)在2015年成立的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FCN),美聯社(AP)事實查核、路透通訊社(Reuters)、法新社(AFP)事實查核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皆是IFCN認證成員。[7][8]

中國的事實查核組織單位,除了「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台」(中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主辦、並由《新華網》承辦) [9],另有《澎湃新聞》的「明查」與「事實核查」、《騰訊新聞》的「較真」、微信闢謠助手,以及中國記者魏星創辦的「有據」等。

魏星提到,「有據」的事實查核員不僅擔任「審判者」,也在各自的社群中扮演「外交官」的角色,主動向社群推播內容,而非被動等待讀者上門。許多前志工後來成為各自社交圈內的「事實查核影響者」(fact-checking influencers)。[1]

「有據」鼓勵他們開發在地的媒體素養培訓計畫,並推出簡體中文的首部「事實核查手冊」,以案例介紹了常用的查核工具與流程、消息來源評估、倫理守則與實踐。[10]

政治風險高、財務不加分 中國非政府事實查核不易

中國主要的事實查核為「闢謠平台」,然而,揭穿的錯誤與虛假訊息,題材多半圍繞在政府認定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和秩序的內容、對當局不利的謠言,範圍集中在中國國內問題。

魏星在「國際新聞工作者中心」的專文指出,中國官方闢謠在與健康有關的錯誤訊息領域,取得傑出成果,但由於政府直接參與,引發涉及利益衝突的擔憂,也因未遵循國際標準而招致批評。在中國,若無政府背景的單位進行事實查核並非易事,且無論從「政治風險」或「財務」的角度而視,帶來的好處微乎其微,中國科技平台不資助第三方的事實查核組織,與歐盟和美國環境大為不同。[1]

烏俄戰爭創下五千萬瀏覽人次 吸引專家加入行列

「有據」透過中國熱門的通訊App「微信」,在遠端進行事實查核工作。團隊會找出可疑內容,有時高達上百條內容,遠遠超出傳統新聞編輯室能夠應對的能力。

編輯委員會會挑選最具病毒性或代表性的段落,並分配給志工處理,當查核報告完成之後,會經由編輯委員會成員審查並提供評論、更正和補充來源,最後才會對外發布。

在2022年2月下旬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期間,有據團隊事實查核根據上述模式運行,並採取四項步驟來提升效率和成果。[1]

(一)解決語言障礙:除了已有的兩名講俄語的志願者外,招募了更多精通俄語和烏克蘭語的志工,以便將資訊與原始來源進行交叉核對,避免基於語言的誤判。

(二)24小時事實查核行動:由於查核工作在遠端進行,且志工居住在美國和歐洲等不同時區的國家,在新冠疫情期間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

(三)與追蹤者即時互動:指派更多志工直接與公眾互動,回覆問題與處理讀者認為有疑慮的內容。

(四)提高公共媒體素養:舉辦免費線上研討會,解釋戰時假資訊模式和敘事,並解釋如何識別資訊。

烏俄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內,「有據」發布了近200份事實查核報告[11],這些報告在中國主要網路平台獲得了近5000萬瀏覽人次。團隊吸引了網路開發人員、生物工程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加入志工行列。

團隊以自願付出、彈性日程的方式參與「有據」計畫,讓計畫能在沒有外部資金的狀況下保持非營利運營。然而,「有據」也面臨不同挑戰,包含志工在處理創傷性內容時的潛在壓力。「有據」除了分享達特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的資源[12]以外,也積極經營成員之間的社群活動,舉辦聚會促進凝聚力。即使離開「有據」的志工,也與團隊的成員保持聯繫。

事實查核須謹守原則 避免淪為「打手」

魏星為上海報業集團旗下的英文網路雜誌《第六聲》前主編,具有20年中國媒體工作經驗。他認為,傳統的事實查核方法不足以處理當前大量的資訊。在2020年創辦「有據」的他,嘗試以新的模式打破舊有陳規。

初期「有據」的志工主要為立志成為記者和編輯的新聞系學生,他們對於網路的熟捻程度與優秀的外語能力,對於團隊效率為一大助力,望為中國讀者帶來準確的海外資訊。

「有據」的志工培訓涵蓋新聞倫理和數位工具應用,驗證文字、圖片與影音的真實性,並遵循規範以維護使用者的信任。如果不遵守新聞倫理守則,事實查核工作可能迅速失去公信度,甚至被當作「武器」使用(be hijacked and weaponized)。[1]

參考資料

  1. International Journalists’ Network – 〈Behind the scenes of China’s first independent fact-checking initiative
  2. 有據 – 〈關於我們
  3.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錯誤】網傳影片「土耳其射擊選手巴黎出差吃午餐,臨時被找去參加奧運拿下銀牌」?
  4. PEOPLE – 〈No, Viral Turkish Shooter Yusuf Dikeç Did Not Ask His Ex-Wife to Return His Dog
  5. The Sports Memery – 〈Dikec Yusuf, who only recently took up…
  6. 明查 – 〈土耳其「鬆弛大叔」不是臨時參賽,「獲獎後要求前妻還狗」也是假的
  7. Poynter – 〈About IFCN
  8. 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 – 〈Signatories
  9. 中國互連網聯合闢謠平台
  10. 有據 – 〈工具箱|國際新聞事實查核
  11. 有據 – 〈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國際新聞事實查核
  12. Dart Center – 〈Handling Traumatic Imagery: Developing a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