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立岩陽一郎×矢板明夫|日本主流媒體有何缺失?事實查核能否挽回讀者與媒體公信力?

陳曦|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以一系列的主題講座探討「社會危機下的新聞專業」,日本場題目為「日本主流媒體的缺失:缺乏查證意識使媒體喪失公信力,成為政府宣傳工具」,邀請日本事實查核組織《InFact》執行編輯、大阪藝術大學教授立岩陽一郎(Yoichiro Tateiwa)主講,並由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Akio Yaita)擔任回應人,該場次主持人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
2022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邀請日本事實查核組織《InFact》執行編輯立岩陽一郎主講、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擔任回應人,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林元輝主持。(特約記者陳曦擷圖)
立岩陽一郎在創辦《InFact》之前,任職於《日本放送協會》(NHK)長達25年,擁有豐富媒體新聞採訪經驗,也看見日本媒體存在的諸多問題,他在美國進修時也看見美國新聞業有類似問題,與同業都期望做新的媒體來嘗試解決問題。
回到日本,他透過成立《InFact》大力推廣事實查核,並寄望藉由事實查核的媒體素養教育普及,未來年輕人具備查核的能力與意識,進而推動主流媒體也必須看重查核,以此改變日本新聞業;不過矢板明夫認為,日本媒體並非不參與事實查核,而是每家報社本身都有內部的查證機制,日本媒體需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改革,當今的問題與傳統媒體經營模式過時脫不了干係,這才是最需要改變的地方。
立岩陽一郎批日媒表現:鬧劇般的首相記者會
日本場講座伊始,立岩陽一郎便嚴厲抨擊日本媒體近年表現,並直接將首相記者會批評為「鬧劇」,他表示,從COVID-19疫情爆發,能夠進入時任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記者會會場的媒體人數就被嚴格控制,過去自己擔任《NHK》記者時還能夠參與採訪,但現在已非任職主流媒體,若要入場必須依靠抽籤,抽中了才能進去,即使進場也可能無法提問,而安倍晉三所回答的問題也是事先就收到並準備好答案的,即使是像《朝日電視台》這樣看似對安倍政府很嚴格的媒體也是如此。立岩陽一郎表示,現在的情況雖然有改善,「但持續下去是對的嗎?」
立岩陽一郎舉的另一個例子是「安倍口罩」,同樣是在COVID-19疫情爆發初期,當時日本市面上的口罩一下子被搶購一空,價格被商人炒作而飆漲到一個1000日圓(約新台幣223元),於是安倍晉三宣布由政府統一發放口罩,發下的紗布製口罩就被叫做「安倍口罩」。
但當時日本政府向誰下單訂購口罩?花了多少錢?這些重要資訊無人知曉,而後政府公佈的文件裡,很多關鍵數字都被塗黑,但是立岩陽一郎仔細檢查文件後,還是發現很多忘記消去數字的地方,於是查閱出安倍口罩的單價是143日圓(約新台幣32元)。對於這件事,立岩陽一郎嘆道,「政府官員可能以為說,數字塗黑了就沒有人會認真看」,而主流媒體也確實沒有好好讀過官方文件,導致都沒有發現有關鍵數字沒被塗黑,顯然日本媒體替大眾檢視政府、傳達資訊的功能出現問題。
COVID-19疫情彰顯事實查核的重要
COVID-19疫情除了彰顯日本媒體的不足,也同樣顯示出事實查核的重要。立岩陽一郎表示,日本疫情剛開始蔓延時,有學者提出「亞洲無法檢測出Alpha變異株」、「PCR發明者認為PCR不適合用於檢測COVID-19病毒」之類的說法,經過查核發現是完全錯誤的。
還有右翼人士橋本琴繪(Kotoe Hashimoto)指稱「確診者中沒有日本人」,將排外情緒混入社會對疫情的關注,暗示外國人將疫情帶到日本、外國人排擠日本人的醫療資源等,或是提及「大阪接納了很多外國人,在歷史上對外國人寬容」,再接著強調大阪出現1260餘名「未確認國籍的確診者」,利用包含事實的論述方式進行誤導和不當連結,製造出「外國人帶來病毒」的印象,立岩陽一郎當時對橋本琴繪這種曖昧模糊的說法提出質疑:究竟橋本琴繪要說的是「大阪沒有確認確診者國籍」,還是「確診者中沒有日本人」?但是未獲回應。
其他立岩陽一郎協助查證過的假消息還包括,在2020年初台灣國內口罩緊缺時,網路上卻出現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Taro Kono)在推特感謝台灣捐贈50萬口罩的訊息,可想而知將引起台灣人對政府強烈不滿,但查證之後,河野太郎表示自己從未發表此推文。
另外也有「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 )說確定病毒是武漢研究所製造」以英文寫成的假訊息,訊息內容言之鑿鑿稱本庶佑曾任職武漢研究所,如今無法聯繫到同事,並以自己的諾貝爾獎做擔保等等,立岩陽一郎和團隊就到本庶佑任職的京都大學求證,本庶佑表示這是假消息,於是請京都大學以英文在官網上澄清,但這條假消息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到全世界去。
推廣事實查核在日本仍有困難
除了查核流傳甚廣、干擾社會的假消息外,立岩陽一郎也致力推廣事實查核,但是目前在日本仍有困難,在大型媒體也不易進行,他形容,「大家會說說來做事實查核,來做論壇,但只是來參與,沒有做查核」,而他以自己在大學任教的經驗發現,會做事實查核的都是年輕人,不過現時傳播系所教導的科目仍以艱深理論為主,他推測,要讓事實查核在大專院校的傳播科系普及,可能還需要5年。
不過,立岩陽一郎自認現階段「做得不太夠」,他盼望透過在大學院校推廣普及事實查核,在大學生都具備足夠查核能力的情況下,「媒體就不得不做」,從而日本社會可以被改變。但達到這個目標之前,需要的人力和金錢不可小覷,立岩陽一郎以自己經營非營利組織的經驗指出,每年如果能募款到200萬日幣(約新台幣45萬)就很不得了。
除了收入之外,內容也必須考慮,如何確保兩者並行,他目前沒有答案,「但不思考的話可能就沒有明天」。立岩陽一郎也提到台灣的狀況,表示他聽聞台灣查核組織的募款狀況很不錯,也會和Line等社群平台及其他機構進行聯繫合作,他對此感到羨慕,指出「日本反而沒進行得那麼快。」
媒體教育是否已到極限?
同時立岩陽一郎也在思考,現時的媒體教育是否已經到一個極限?全球教導新聞寫作時,都是傳授「5W1H」(What、When、Where、Who、Why、How)的基礎原則,基本上也作為寫一篇報導的主軸,「但是不是寫這些就夠了?」現在無論是政府或是政治家,都可以用社群媒體自行把訊息傳播出去,如果主流媒體也只是公布政府言論,那報導也將變得非常無趣,「日本很多像鐵塊一樣的報導,像丟球一樣丟出來沒有人會聽的。」
另外,還有很多「坐在暖桌前就能寫出來的報導」,這類報導可能是記者看到電視轉播或是新聞就直接提筆撰寫,沒有經過實際採訪,但這樣的報導方式顯然容易出錯,而錯誤的內容最終還是會被發現,從而媒體公信力降低,受眾流失更多。
這也與立岩陽一郎的教學經驗相符,在他的學生裡,「根本沒人看報紙,《NHK》的電視新聞也很少人看」,因此他邀請所有關心新聞環境的人一起發想思考如何改變,並希望放在下一代的年輕人身上,盼望未來年輕人擔負起創造時代的重任,「日本才會有變化、才會有所改變。」
立岩陽一郎指出,政府公佈「安倍口罩」採購文件,很多關鍵數字被塗黑,仔細檢查後發現忘記消去數字的地方,因而找出「安倍口罩」的單價,日本主流媒體卻都未發現。(特約記者陳曦擷圖)
矢板明夫:日本媒體相較台灣、中國仍屬嚴謹
矢板明夫則回應不同意見,表示雖然他同意日本媒體有很多需要改正的地方,但以他自己除日本外,也居住過中國和台灣等國家的經驗指出,他認為各國媒體都有自己的問題,像是中國的問題是政府嚴格管制,台灣則恰恰相反,是媒體之間過於競爭,而關於立岩陽一郎提到假消息在網路上四處流竄的情況,矢板明夫認為在台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政論節目來賓說出假消息,另外台灣新聞也有錯別字很多、事實沒有確認等情況,這方面日本媒體相較之下還是比較嚴謹。
至於立岩陽一郎批評日本媒體只是單純傳達政府訊息這一點,矢板明夫認為這和媒體市場有關,像在媒體單一化的中國,共產黨宣傳部掌控新聞輿論,中國媒體只有單一聲音,反之台灣是很撕裂的社會,分為藍綠兩大陣營,若單看藍營報紙,會覺得民進黨做的事情全是錯誤的,但單看綠營報紙,又會以為民進黨事事都對,沒有批判精神;若在日本,媒體立場大致可分為自由派與保守派,像是《朝日新聞》屬於自由派,《產經新聞》則偏向保守派,也就是偏向執政的自民黨,但都保存批判的聲音,像是現任首相岸田文雄的外交政策就受到《產經新聞》諸多批評。
矢板明夫:媒體問題出在經營模式
還有立岩陽一郎認為日本媒體有時缺乏查證精神,矢板明夫則指出,「這是全世界媒體普遍要面對的問題」,回憶自己20多年前剛當記者時,一篇報導從寫出來到刊登上報紙,中間至少有7到8人、甚至10人經手過目,可說是經過層層關卡的檢查審閱,但現在各家媒體為節省人力,變成僅3、4個看過便見報,假如報導內出錯,錯誤沒被發現就刊登,這項錯誤就可能因媒體的名聲與公信力,變成被人引用的「事實」。
因此矢板明夫認為,現在報紙面臨的問題不是事實查核,而是經營模式。他強調,傳統媒體的經營模式,作為商業機構來說已經過時,「(就算)您(指立岩陽一郎)指出的所有問題我們都改善了,您的學生還是不看報紙、不看《NHK》,媒體要面對的是更大的改革。」
矢板明夫舉例,自己曾在中國共產黨召開黨大會期間,冒著巨大風險到中國做採訪,「手機要放家裡防追蹤、路上要躲人跟蹤、見到人要請客吃飯」,最後寫出的總結報導在網路上僅得到3、4萬人點閱,這在同類型報導裡還算是表現比較好的,而就在這篇報導刊登的同一天,東京6所大學在舉行聯合選美比賽,各校的選美小姐到其中一所大學集合讓攝影師拍照,那篇報導有1000萬的點擊。矢板明夫自嘲,「人家派一個攝影師半天,我花半年寫一篇,還冒著風險,公司自然會衡量。」
而關於立岩陽一郎指出主流媒體不參與事實查核,矢板明夫則表示各家媒體內部有自己的機制,如果採編人員犯錯會有很嚴厲的懲罰,例如他自己就有位主管,轄下的部門出了問題,雖然出了問題的報導不是這位主管經手,但那個人也愁得吃不下飯、還去神社請求保佑,這是傳統媒體內部的管控機制。
矢板明夫眼裡傳統媒體遇到更大的問題是不符合時代,COVID-19疫情爆發後出現各種謊言、傳言、自媒體放消息,傳統媒體關注追查的速度「比他們慢兩三步」,另一個例子是2020美國大選,當時關於「川普和拜登誰能勝選?」、「拜登是否做票?」等等的討論在網路上氾濫,點擊率有幾百萬,但當時《產經新聞》發自華盛頓的報導仍因選舉結果還未大勢底定而寫得相當保守,於是有大量讀者打電話到編輯室開罵,矢板明夫認為這樣反應不及的狀態應該及時改變,「否則可能被全世界淘汰」。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梁東屏|什麼是好的國際新聞(1):亞洲只有日本媒體稱得上國際媒體
- 張郁婕|6/4 出發!日航 JL809 載 AZ 疫苗給台灣,日本媒體系列報導如何演進?
- 流行雜誌隱藏自民黨廣告?悄悄潛入10-20歲日本年輕族群的政治宣傳
- 言論自由的黑洞!日本網絡匿名文化與假新聞的猖獗
- 日本第一個事實查核組織:FIJ
- 日本事實查核組織FIJ活動成果報告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