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網路虛假內容:巴西和哥倫比亞排名墊底 事實查核員表示不意外


呂知亭|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在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內容能力的排名中,巴西和哥倫比亞分別為倒數第一與第二。」
這項排名出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近期發佈的「真相探索」(Truth Quest)報告。該報告針對21個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進行調查,評估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或誤導性資訊的能力,並分析了哪些類型的訊息最具有誤導性。
辨別虛假內容 芬蘭能力最強、美國排行17名
報告指出,在經常透過社群媒體獲取新聞且對該類型新聞高度信任的國家,如巴西和哥倫比亞,民眾辨識虛假內容的能力通常較低。相對地,在辨識能力較強的國家,如英國和芬蘭,民眾透過社群媒體獲取新聞的比例則明顯較低。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人們對自己辨識虛假內容能力的自我評估與他們的實際能力並無明顯關聯——也就是說,那些自認為能識別虛假內容的人,未必真正具備相應的能力。
《真相探索》報告的調查範圍涵蓋了21個國家,每個國家各2000名受訪者,並將年齡、性別、區域、教育程度和收入差異納入考量。整體而言,受訪者能正確識別資訊真實性的比例是60%。其中,辨別虛假內容能力最強的國家是芬蘭,66.4%的芬蘭受訪者成功辨識了資訊的真實與否,其次是英國(64.4%)和挪威(62.8%)。
作為排名最後的兩個國家,巴西的正確識別率為56.5%,哥倫比亞則為56.9%。同樣參與調查的另一個拉丁美洲國家墨西哥,其比例為59.6%,排名第14。而美國則以58.4%的識別虛假內容能力排在第17名。
根據調查結果報告指出,在辨識虛假內容的能力上,雖然中間排名的國家差距不大,但排名最高與最低的國家之間卻有顯著的差異。研究分析存在差異的原因對於制定有效的媒體素養策略、計畫和政策至關重要。
在各國民眾辨識網路虛假內容能力的排名中,波蘭位居第一,巴西和哥倫比亞分別為倒數第一和第二。(資料來源: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真相探索」報告。https://goingdigital.oecd.org/indicator/80 )
五種虛假內容類型的辨識能力分析
「真相探索」報告的研究耗時超過兩年,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是設計一個能夠在不同國家有效運行的「文化中立」實驗。最終,研究團隊開發出一款遊戲,讓受訪者在參與過程中判斷資訊是真實或虛假,以達到實驗的目的。
實驗所使用的資料庫皆來自現實中的資訊,但刻意避開了如新冠併發重症(COVID-19)疫情或國家領袖等具有高度爭議的話題。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高級分析師、「真相探索」報告的共同作者莫莉.萊舍爾(Molly Lesher)在接受《拉美新聞評論》(LatAm Journalism Review)採訪時表示:「我們必須確保所選擇的內容不會是人們已經看過,或是可能會引發情緒反應,甚至是會冒犯到他們的故事。因此,我們的調查過程中沒有涉及總統、具體人物或新冠併發重症等話題,因為這些都是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議題。」該報告的其他作者還包括漢娜.帕韋勒克(Hanna Pawelec)和梅賽德斯.福格拉西(Mercedes Fogarassy),並由奧黛麗.普朗克(Audrey Plonk)指導。
「真相探索」報告的研究目的之一是探討人們在辨識各種虛假或誤導性內容時,是否有某些類型的虛假內容較容易被辨別,旨在揭示人們對不同類型虛假內容的識別能力差異。研究考慮了五種類型的虛假或誤導性內容,包括諷刺、假訊息、宣傳、誤導訊息以及斷章取義(Contextual deceptions)。
研究將「假訊息」定義為,為了故意欺騙或造成傷害而創造的虛假或誤導性訊息,如假新聞或深度偽造技術。而「誤導訊息」則是指,在無意圖欺騙或造成傷害的情況下分享的誤導性內容。
「斷章取義」指的是從真實內容中擷取片段資訊,使其脫離原本的背景脈絡或意涵被曲解,從而操控人們對某事件或議題的看法。「宣傳」則是由政府、公司或個人發布的內容,目的是影響他人的態度和觀點,且通常訴諸於情感。而「諷刺」則是透過幽默與誇張的表現形式出現在藝術或媒體作品中,不過當這類內容脫離上下文時,容易被斷章取義。
在識別不同類型內容的真實性方面,「宣傳」是巴西受訪者最難識別的虛假內容類型,僅有48%的人能夠正確辨別。此外,巴西在各類型之間的得分差距是各國中最小,其中得分最高的「假訊息」與最低的「宣傳」之間差距僅為13個百分點。
整體來說,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和收入會影響民眾辨識「假訊息」和「諷刺」類型虛假內容的能力。相比之下,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群體在識別這兩種類型時表現得更為優秀,較低群體則相對較難辨別這些內容。
除了探討不同類型虛假內容的識別能力外,研究還將內容的主題分為三大類:環境、健康和國際政治。然而,調查發現,無論哪一類主題,人們在識別虛假內容的能力上沒有顯著差異。
AI標籤對內容真實性判斷的誤導效應
該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相較於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生成的內容,人們更難識別由人類生成的虛假或誤導性內容。報告還指出,當內容被標示為「AI生成」時,可能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因為民眾對AI的不同看法可能會導致觀點的偏差,進而影響每一個人對內容真實性的評估。
對此,萊舍爾表示:「當人們不斷思考該以何種政策應對AI生成內容時,使用標籤揭露往往被視為最佳解決方案之一。但這種方法可能產生誤導,因為AI生成的內容總是虛假嗎?不,對吧?你也可以生成真實內容。但大多數人看到那個標籤時,總會認為AI生成的東西就是假的。」
事實查核員不意外:政治極化下的虛假訊息辨識困境
對於那些致力於分辨真實與虛假的事實查核員來說,巴西和哥倫比亞墊底的國際排名並不令人驚訝。在這兩國從事事實查核工作的記者表示,日常情況已經體現當地民眾辨別真偽訊息的能力偏低。他們也指出,政治極化是導致這一表現的原因之一。
巴西事實核查機構Lupa的教務專員拉斐爾.卡帕(Raphael Kapa)告訴《拉美新聞評論》:「不幸的是,這不足為奇。我們在媒體素養和媒體識讀上確實有明顯的不足。此外,我們還生活在一個政治極化嚴重的環境中,這進一步固化了人們的立場。在這種兩極分化的邏輯下,民眾受到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影響,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物。」
巴西事實查核組織Aos Fatos的執行長泰.納隆(Tai Nalon)強調,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背景,對假訊息和誤導性資訊的概念理解也不總是相同。他補充:「將不同的政治情況放在一起比較非常複雜。巴西、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政治局勢都各有差異。雖然哥倫比亞也有很嚴重的政治極化,但由於內戰的影響,他們的問題仍然和巴西不同。」
儘管如此,納隆仍表示,巴西在排名中的糟糕表現是意料之中的結果。他指出:「巴西排名不佳確實是個嚴重的問題。許多巴西人偏信虛假療法、數位詐騙,甚至相信為了選舉而撒謊的政客。所以排名表現不好並不讓人驚訝,這反而更像是一個問題的見證。」
來自哥倫比亞事實查核組織ColombiaCheck的安娜.瑪麗亞.薩韋德拉(Ana María Saavedra)也提到了政治極化的情況,來解釋哥倫比亞排名墊底的原因。
他表示:「總統古斯塔沃.裴卓(Gustavo Petro)作為一個政治極化的人物,引發了雙方的憤怒和恐懼。裴卓在社群媒體上發布了許多誤導性資訊,但同時也有許多針對他的假訊息被轉傳。不過,另一個反對派人物瑪麗亞.費爾南達.卡巴爾(María Fernanda Cabal)也一樣,他分享假訊息,但針對他的假訊息也被廣泛傳播。」
應對虛假訊息:結構性解方與階段性策略
對於如何處理虛假訊息這一問題,納隆表示需要結構性的解決方案。他解釋:「我不認為這是個人問題,而是一個集體問題,必須通過監管、國家立法和其他控制機制以結構性和系統性的方式加以解決。」
卡帕同意此看法,並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行動建議。他提到:「在短期內,有必要採取措施讓虛假訊息無法獲得這麼多的流量。不過,即使資訊是假的,我們也不主張將其刪除,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審查制度的出現。因此關鍵在於要有聲明明確指出該資訊為虛假,以此降低討論流量。」
「在中期,我們需要考慮如何以公共政策來應對虛假資訊。」卡帕接著強調:「最後,學校的媒體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討論。下一代將會持續接觸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投入數位教育,確保未來世代做好準備。」
參考資料
- LatAm Journalism Review – 〈Brazil and Colombia rank lowest in identifying false content online. Fact checkers aren’t surprised〉
- OECD – 〈The OECD Truth Quest Survey〉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認識新聞產製脈絡 平台提供數據 培養選戰錯假訊息抵抗力
- 民間團體:防治假訊息的活躍戰力
- 買股份、置入內容、散佈假訊息⋯⋯中國如何影響捷克媒體?
- 更難破解的錯假訊息:AI可能如何影響2024美國總統大選?
- 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 NewsGuard調查:假訊息如何影響老年人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