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閱聽媒體需求 迴避新聞者較重視情感面需求 自由度國家望獲得觀點


公眾閱讀與收看媒體的需求為何?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6月公布《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 2024),探討除了「提供純粹事實」之外的閱聽可能性。公眾不僅期待媒體提供不帶偏見、盡可能客觀的內容,閱聽媒體亦能滿足其它需求。[1] [2]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在〈遠不止於「事實」:新聞受眾如何看待「使用者需求」〉(More than ‘just the facts’: How news audiences think about ‘user needs’)一文,提到受眾在閱聽新聞之後,發揮了提供觀點、陪伴等不同功能作用。今年調查發現,台灣較為特別,「產生連結」與「協助我」的行為面需求,高於知識面或理解面。 [3]
為何觀看新聞?想要得到什麼?
文章指出,早在1940年代的媒體學術研究即表明,人們從觀看新聞中發現的價值,不限於新聞提供的事實與資訊。專注於大眾媒體與傳播的美國行為科學家伯納德.貝雷爾森(Bernard Berelson,1949)提到,生活在紐約的人如何透過看報紙感覺到「陪伴和連結」(companionship and connectedness)。1970年代起,研究人員深入探索新聞與媒體消費的「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s),包含娛樂和逃避現實。
當前的許多新聞單位仔細對待受眾需求,並以《英國廣播公司》(BBC)最初開發的「使用者需求模型」(user needs model)為基礎,該模型工具由BBC前記者德米特里.希舍金(Dmitry Shishkin)推廣和發展。
根據公眾的新聞消費習慣,建構與分類新聞六種需求:
(一)更新資訊(Update me);
(二)跟上趨勢(Keep me on trend);
(三)提供觀點(Give me perspective);
(四)教育意義(Educate me);
(五)轉移注意力(Divert me);
(六)激勵人心(Inspire me)。
在2023年希舍金與數據分析公司「SmartOcto」合作,開發「使用者需求模型」2.0版本,增加了(七)協助我(Help me)、(八)產生連結(Connect me)。原本的(二)跟上趨勢則變為:讓我參與(Keep me engaged)。[4]
使用者需求模型2.0版。(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使用者需求模型與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不完全相同,然而,兩種概念的共同核心,均為探討人們期待從新聞媒體得到什麼,而不同時間的目的可能並不一致。
使用者需求模型2.0
路透新聞學研究所委託網路民調和數據分析公司「YouGov」在1月底到2月初訪問近9.5萬名、來自47個國家與地區的受訪者,調查公眾的數位媒體閱聽習慣。
《2024年度數位新聞產業報告》委託調查之中,根據希舍金的「使用者 需求模型2.0」框架向受訪者提出一系列問題。八種需求歸納成四種核心領域,重視程度分別為──
(一)知識面(Knowledge)65%
讓我參與(59%):參與到社會議題,
更新資訊(72%):明白最新時事;
(二)理解面(Understanding)65%
教育意義(67%):了解更多主題和事件,
提供觀點(63%):當前議題的多元觀點;
(三)行為面(Doing)55%
產生連結(50%):與社會的其它人有連結感,
協助我(60%):日常生活的實際建議或資訊。
(四)情感面(Feeling)50%
轉移注意力(47%):提供娛樂,
激勵人心(54%):讓我覺得世界更美好;
受訪者認為八種需求、四種核心領域何者重要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迴避新聞者更重視情感需求
受訪的47個市場中,三分之二的使用者認為知識面的需求最為重要,剩餘三分之一是理解面需求領先。專文特別提及,台灣屬於特別案例,對行為面需求的重視大於知識面與理解面。
受訪的47國最重要的使用者需求分布情況。(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報告提醒,調查列出問題為詢問受訪者「想從新聞媒體獲得什麼」。依照人們實際生活而言,因為轉移注意力、提供解決問題的資料而看新聞可能更容易發生,但不一定是人們真正期待從媒體獲得的訊息。這份期待與地理位置不一定有關聯,然而,擁有共同文化歷史、具有相似政治和媒體系統的國家,受訪者需求可能更為一致。
報告發現,知識面和理解面需求,多數被認為比情感面和行為面重要得多。而知識面(讓我參與、更新資訊)和理解面(教育意義、提供觀點)兩者之間的差異微小,在統計上並不顯著。
來自不同背景的受訪者需求重要性略有不同。一如研究人員預測,經常迴避新聞的族群來說,「激勵人心」、「轉移注意力」的情感面需求高於不迴避新聞的族群。
受訪者以「迴避新聞」區分,迴避新聞較重者,情感面需求高於不迴避新聞的族群。(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55歲以上八種需求中有六種需求高於其它年齡區間,「更新資訊」的需求高達79%、「教育意義」達72%、「提供觀點」達67%,「轉移注意力」需求則略低於其它年齡層。
受訪者以「年齡」區分,55歲以上的族群,「更新資訊」的需求高達79%、「轉移注意力」需求則略低於其它年齡層。(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哪些核心需求,滿足程度最高?
總體而言,47個市場的受訪者認為在知識面(58%)的需求滿足程度最高,尤其是之中的「更新資訊」(64%),也被認為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功能。理解面為55%,行為面為49%。不到一半的受訪者尋求情感面(45%),尤其是「激勵人心」的需求(42%)。
47國的受訪者認為新聞媒體在使用者需求滿足程度的比例。(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受訪者認為,新聞媒體最優先考量什麼?
報告指出,公眾認為最為關鍵的報導需求,卻不一定等同於滿足程度最高的需求。調查設計問題,找出公眾視為重要、媒體卻未能達成預期的指標,透過制定並測量「使用者需求優先指數」(User Need Priority Index),尋求最有潛力改善的領域。
根據該指數,47個國家與地區的受訪者認為,新聞媒體首要任務是提供「理解面」(指數6.50)的新聞,精確地說是其中的「提供觀點」(指數7.56)。「知識面」(指數4.55)其中的「更新資訊」(指數5.76)為第三名。
即使「情感面」(指數2.50)被認為相對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底下子項之中,「激勵人心」指數高達6.48,緊追在「提供觀點」後面,在八大需求中位序第二,甚至比「更新資訊」更突出。鑒於「激勵人心」在新聞迴避者族群的重要性,報告建議媒體可以思索如何吸引這些受眾。
使用者需求優先指數。(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背景不同影響需求 自由國度望深入理解
報告指出,在無國界組織報告測量之中新聞自由度較低的國家(拉丁美洲與部分亞太地區),在本次調查中,知識面(Knowledge)的用戶需求優先指數較為領先。這可能是基於媒體「可以報導與不能報導」的內容受到限制,當前正在發生的現實消息,可能成為稀缺資源。
在新聞自由度高的國家(北美、歐洲、台灣、澳洲等),獲得基本事實較為容易,他們往往尋求進一步解析,理解面(Understanding)的用戶需求優先指數較為突出。
根據使用者優先指數,全球優先指標分布情形。(資料來源:2024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
報告指出,公眾希望新聞媒體滿足除了更新時事、提供事實以外的需求,包含深刻地了解事件脈絡,帶來教育意義或提供觀點。新聞迴避者可能尋求激勵人心、轉移注意力的新聞,但知識和理解面的需求也位居前列,不容忽視。媒體欲吸引這些受眾時可以參考指標,須注意不能以犧牲解釋和不報導關鍵資訊作為代價。
參考資料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Methodology〉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4: Overview〉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More than ‘just the facts’: How news audiences think about 'user needs'〉
- Smartocto - 〈The user needs model for new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全球39%受訪者迴避新聞 傳統新聞須提供「難被取代報導或觀點」
- 台灣選舉年 統獨議題成媒體戰焦點 AI創新敘事促轉型
- 新聞迴避比例創下高峰 近四成民眾因新聞感到「疲憊」
- 新聞信任危機 公眾期待報導公正公開 多數不信任媒體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