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舉行選舉 地緣政治添變數 媒體應突破政治框架


盧信希|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適逢今(2024)年是選舉年,全球多達76個國家舉行選舉。亞洲各國如日本、韓國、台灣和印尼也舉行選舉,而選舉結果不單影響國家政局,更直接關乎日漸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在選舉中,媒體的角色不可或缺,日本共同通訊社的主筆杉田弘毅(Hiroki Sugita)批評日本媒體像「啦啦隊」,成為政府宣傳的工具,認為媒體應有自覺。韓國MBC記者李奇柱則指,媒體應跳脫政治兩極化的框架,不要迎合政府立場和閱聽人口味。
2024年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主題是「歷史性選舉年的新聞專業」,今年6月22日至23日在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舉行,第一場主題是「亞洲國家選舉結果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媒體觀察」,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林元輝主持,日本共同社主筆杉田弘毅(Hiroki Sugita)、韓國MBC記者李奇柱(Ki-Ju Lee)、印尼《Tempo Digital》 執行長瓦玉.迪亞特米卡(Wahyu Dhyatmika)和台灣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主講,分析選舉對地緣政治的影響,以及媒體在選舉的角色。
第一場由李奇柱(左一)、杉田弘毅(右二)、瓦玉.迪亞特米卡(中)、賴怡忠(右一)主講,林元輝(左二)擔任該場主持人。(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日本執政黨長期由中間偏右 關鍵在於美日關係
日本共同社主筆杉田弘毅首先發言,分析日本的政局。他指出,日本在二戰後長期由偏右的保守派政黨執政,僅兩次是由偏左的政黨執政,但都失敗告終。他反而認為日本政治長期偏右的現象,使日本成為一個特別的國家。
杉田弘毅分析當中原因,提到美國是日本政治中的重要考量。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為日本留下悲慘的回憶,而冷戰時期,日本需依賴美國的軍事援助。當時偏右的自由民主黨能與美國維持良好的關係,而美國也傾向支持日本右翼政黨,抱持與共產陣營對立的立場。相反,偏左翼的政黨較難經營友好的美日關係。
那是否代表日本人趨於溫和保守、不容易陷入民粹主義呢?杉田弘毅接著解釋,首先是因為日本在二戰太平洋戰爭的挫敗,提醒人們民粹的政府是危險並會失敗收場的。而且,日本右翼政黨有堅實的政治實力,例如現時執政的自由民主黨能為日本帶來穩健的經濟增長,令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的經濟體。
杉田弘毅補充,日本仍採取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有象徵地位。加上日本是個島國,四面環海,讓日本隔絕其他國家的政事和紛爭,人們相對也能享受和平的生活。
杉田弘毅認為日本政治長期偏右的現象,使日本成為特別的國家,當中原因為美國是日本政治中的重要考量。(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日本媒體扮演政府「啦啦隊」 提醒媒體應有自覺
杉田弘毅觀察日本媒體生態,形容日本媒體常扮演「啦啦隊」(Cheerleader)的角色,為政府宣傳正面的內容。他以自身例子說明,若他的報導提及日本政策或軍事負面的內容,便會收到政府的關切,形容這是個「警告的訊號」。
在對談討論部分,杉田弘毅形容日本媒體好像一個「記者俱樂部」(Press Club),會得到政府的特別關照,例如傳統媒體允許進入政府記者會或首相的辦公室進行採訪,並獲政府安排座位,能獲取更多獨家消息。除此之外,政府部門在記者會也會選擇回答容易拿捏(Easy to handle)的問題。
杉田弘毅提醒,在國際極權的角力中,媒體應有報導事實的自覺,報導應平衡各方觀點。他亦表示,媒體在民主的制度下,才有發揮的空間,應積極維護新聞自由。
韓國執政黨國會選舉大敗
韓國MBC記者李奇柱介紹自己是個普通的記者,身處第一線報導韓國的政治動態。他觀察到,韓國會因為政黨輪替,而改變外交政策:如果這一任執政黨是親美、親日,下一任有可能會親中、親俄。因為反覆和搖擺的立場,使韓國外交政策混亂。
韓國在今年4月舉行國會選舉,執政的保守派政黨「國民力量」慘敗,而在野黨的進步派「共同民主黨」取得多數議席。李奇柱形容,國會選舉是韓國政府執政表現的「期中考」,代表尹錫悅政府將面臨朝小野大的困局。
尹錫悅政府醜聞不斷 淪為跛腳總統
李奇柱分析,這次國會選舉實際反映韓國民眾對於尹錫悅政府的許多不滿。他舉例指,韓國總統尹錫悅今年3月曾到訪各地視察民情,挽救日漸下降的支持度。他到首爾一家超市看到青蔥時,稱一把青蔥賣875韓元(約台幣21元)相當合理。但實則上,青蔥的價格通常是該價錢的3至4倍,而尹錫悅到訪的商家早前推出青蔥特別折扣優惠。尹錫悅低估物價、不知民情的表現,引來民眾的嘲諷。
李奇柱補充,第一夫人金建希今年初捲入收受名牌包醜聞,進一步打擊尹錫悅早已低迷的民望。加上去年韓國水災,一名海軍陸戰隊員搜救失蹤者時殉職,時任的國防部長李鐘燮下令刪除案件相關文件和紀錄,引發喧然大波。後來李鐘燮被迫卸任,接受調查並限制出境。但尹錫悅仍任命他擔任韓國駐澳洲大使,外交部發放護照後,李鐘燮終在3月上旬出國。
種種事件引發外界的強烈批評。李奇柱形容尹錫悅政府已成「跛腳鴨」(Lame duck),權力不斷縮小。
李奇柱指出,韓國會因為政黨輪替,而改變外交政策,也因為反覆和搖擺的立場,使韓國外交政策混亂。(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未來執政重心聚焦在外交政策
李奇柱預測,目前尹錫悅政府會將執政重心放在外交政策,積極向美國和日本靠攏,並與中國保持距離。但他質疑,尹錫悅政府能在外交政策上發揮多大的效果。他也關注朝鮮半島的局勢,指尹錫悅曾揚言不會容忍北韓武器在俄烏戰爭中使用,但其實北韓武器已被俄羅斯使用,在戰爭中用作攻擊烏克蘭。
李奇柱觀察到,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近日與俄羅斯簽署協定,而今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美國前總統川普有機會重返白宮,憂慮會為韓國的國家安全增添變數。
李奇柱總結道,他認為韓國和台灣的國家安全狀況很相似,兩國同樣也渴望維持和平和穩定。他也不諱言,韓國面對中國日漸增加的威脅,以及北韓不時的騷擾,絕對需要依賴美國軍事的支持,也預計未來會和日本有更緊密的合作。
媒體應打破政治兩極化的框架
在對談討論中,李奇柱補充韓國媒體的現況。他認為韓國和日本媒體面對類似的情況,政府透過媒體「餵食」民眾資訊,而政府和媒體各自亦有利益考量。他解釋,韓國的政黨分為保守派和進步派,媒體也有同樣兩極化的取態。他舉例指,若保守派執政的話,傾向於保守派的媒體便會得勢,成為該政黨的「發言人」。
他觀察,若社會有民粹的傾向的話,相對也會影響媒體。因為媒體會觀察閱聽人的意見和反應,選擇迎合他們的口味,變相媒體也成為民粹的一部分。他呼籲韓國媒體要打破這樣的框架:「不要迎合別人的口味,而把自己民粹化,這才是(媒體)進步的關鍵」。
印尼總統大選由現任國防部長普拉伯沃勝出 曾涉侵犯人權事件
而印尼則在今年2月舉行總統選舉。印尼現任的國防部長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和他的競選搭檔、現任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的長子吉伯朗(Gibran Rakabuming Raka)參選,以近6成的得票率當選。
但印尼《Tempo Digital》 執行長瓦玉.迪亞特米卡指出,普拉伯沃曾涉及侵害人權事件。例如在前總統蘇哈托(Suharto)的獨裁統治,普拉伯沃曾以印尼陸軍精銳特種部隊(Kopassus)司令的身分,參與鎮壓1990年代的東帝汶獨立運動和1998年追求民主化、反蘇哈托的學生運動,被控侵犯人權和綁架民主派人士。瓦玉.迪亞特米卡憂慮,普拉伯沃當選總統後,會為印尼政局添陰霾。
印尼總統大選當天,同日也是印尼立法機構的選舉,選出人民協商會議中的580個議席。瓦玉.迪亞特米卡表示,印尼的最大政黨、鬥爭派民主黨(Partai Demokrasi Indonesia Perjuangan,簡稱PDIP)在今屆選舉的得票率僅得16%,比上屆的20%稍低,但仍連續3屆成為議會的最大黨。
瓦玉.迪亞特米卡補充,印尼溫和派伊斯蘭政黨、民族覺醒黨(Partai Kebangkitan Bangsa,簡稱PKB)也在今屆人民協商會議選舉中取得更多議席,成為議會中最大的伊斯蘭政黨。
瓦玉.迪亞特米卡分析印尼的政治情勢,並擔憂印尼政局的未來。(特約攝影鄭宇辰攝)
批評是印尼自1998年以來最差的總統選舉
但瓦玉.迪亞特米卡批評,這次選舉是印尼自1998年「改革開放年代」(Reform era)後最差的選舉。他表示,36歲的吉伯朗參選時並未達參選正副總統的40歲門檻。去年印尼憲法法院裁決,允許吉伯朗得以不受年齡限制參選。而負責此裁決的大法官正是佐科威的妹婿、吉伯朗的姑丈,存在利益衝突。外界抨擊佐科威干預選舉,讓吉伯朗順利參選,民眾為此進行多次示威抗議。
瓦玉.迪亞特米卡亦指,佐科威涉嫌動用他的行政權力(Executive power),濫用政府資源,例如透過現金援助計劃、社會援助、便宜大米,以及增加基礎設施項目等形式,使地方領袖和市長支持普拉伯沃。
印尼在中美角力中尋求平衡
普拉伯沃贏得總統後,將主導印尼局勢。瓦玉.迪亞特米卡分析,中國是對印尼影響最大的國家,自10年前中國對印尼的投資開始大幅增加,而美國對印尼的影響相對減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邀請普拉伯沃訪問中國,希望延續以往中印的友好關係。
瓦玉.迪亞特米卡指出,印尼嘗試發展多邊外交,在地緣政治中保持中立和平衡。隨中國在南海的爭議增加,印尼積極與東南亞國家策略性地維持友好的關係,也與美國也提升軍事關係,例如去年11月印尼和美國簽署國防合作協議。
賴清德520就職演說 延續蔡英文路線
台灣則在今年1月進行總統大選。台灣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分享他對大選的觀察和解讀。回顧剛過去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和蕭美琴以逾4成的得票率,當選成為新一任總統和副總統。但在立委選舉中,民進黨只取得51席,成為國會的第二大黨,僅次於國民黨的52席。
賴怡忠重提台灣總統賴清德在5月20日宣誓就職演說,認為賴清德會延續前總統蔡英文的「四個堅持」路線,肯定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強調在兩岸關係會「不卑不亢,維持現狀」。賴怡忠指出,賴清德也表明會創造民主、和平和繁榮的新台灣,同時也對中國釋出善意,希望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並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又希望與中國在對等和尊嚴的原則下對話和合作。
賴怡忠分析,賴清德兩岸政策的關鍵,是加強與美國的關係。他提到,賴清德在他的演講中表現很強的信心,捍衛台灣在世界的位置,與蔡英文當時演說時提及「台灣不是麻煩製造者」不同,賴清德的演說表現更高的主權企圖心。
賴清德政府將面對內憂外患
賴怡忠觀察,賴清德的外交政策方向將專注在民主價值、和平穩定和經濟繁榮。他逐一解釋,賴清德提及推動「價值外交」,是要與其他民主國家合作。而守護台海的和平穩定,他認為賴清德盼建構一個權力平衡,有利於西太平洋地區的民主(Constructing a balance of power in favor of democracy in the Western Pacific)。經濟方面,他表示賴清德將透過經濟和科技,與其他國家有更多合作,藉此建立新的合作關係。
國防方面,賴怡忠提及賴清德任命顧立雄為國防部部長,形容是任用「平民」擔任國防要職。他指出蔡英文政府相當重視國防,而賴清德的國防改革會成為關注重點。國防部明年首季將公布《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報告內容將檢視未來3至4年的國防改革方向。
然而,賴怡忠指中國在總統大選前已標籤賴蕭組合為「獨上加獨」(Independence2)。賴蕭成功當選後,中國接連加強對台灣的威脅:包括賴當選後兩天,諾魯宣布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同月底中國擅自改動M503航線,啟用連接M503航線的W122、W123航線由西向東飛行,航線將更靠近海峽中線。以及賴清德520就職3天後,中國發動大規模的「聯合利劍-2024A」環台軍演。
賴怡忠分析,賴清德不但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更面對國會內的危機。他指,國民黨與民眾黨連成一線,會在國會內杯葛民進黨。他警告這些議會反對勢力,會改變國安相關的立法,以及一些反外部勢力干預的法制,也預測國防和外交預算會大幅刪減。國、民兩黨更在5月強推國會改革法案,引發民眾抗議的「青鳥行動」。
印太地區形成新冷戰局勢 台灣身處最前線
賴怡忠分析,隨中俄愈走愈近,更與北韓、伊朗結盟,台灣自然會與其他民主國家走在一起,包括美國、日本、澳洲、歐盟等。面對極權和民主之間的競逐,西太平洋將形成新冷戰局勢。他直言,台灣身處在地緣政治的前線,沒有退縮的餘地。中國對台將加強施壓,台灣海峽的局勢料升溫,並發展成中美競賽。
但賴怡忠預測,中國不太可能真的攻打台灣。因為賴清德不擬宣布台灣獨立,而中國有巨大的經濟危機需要顧及,認為印太地區新冷戰局勢有待觀察。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印尼場|印尼居重要戰略位置 成為美中競爭支點 媒體角色至關重要 應客觀反映美中關係
-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韓國場|韓國尋找夥伴打造「第三軸心」 避免落入美中對抗陷阱
- 2024年世界新聞自由指數 超級選舉年政治干擾增加 亞太地區媒體環境惡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