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揭示新聞業變革 網路媒體獲獎數首次超越報社


林佳玟|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今年普立茲獎(2024 Pulitzer Prize)於5月6日公布得獎名單,共有12家網路媒體獲獎,而報社只有8家,這是網路媒體獲獎作品首次超越報社,象徵網路平台的興起與平面印刷的衰弱。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Journalism Lab)前負責人喬舒亞.本頓(Joshua Benton)表示,獲獎名單透露出美國新聞業的三大轉變:一、越來越多卓越的報導產製於少數的頂尖媒體。二、隨著地方和區域報紙式微,在地網路媒體逐漸成為主流。三、各類形式的媒體承擔起原本報社的職責。
然而這並不是2024年突如其來的嬗遞,而是過去二十多年來發展出的媒體環境。
網路媒體角逐普立茲獎,反映當前新聞業的狀態及趨勢
2009年是網路媒體角逐普立茲獎的元年,在此之前,獎項僅提供美國報紙和通訊社所製作的印刷新聞作品報名。爾後,雜誌也於2015年獲准進入比賽,並成為非報紙媒體在普立茲獎項中的常勝軍。而此時的報紙已陷入盈餘急速下滑的危機,然而它堅強的地位仍不可撼動,彷彿擁有印刷機就可拿下競奪獎項的入場券。
因此即使網路媒體蓬勃發展,去年普立茲的網路媒體入圍作品仍僅包含美國非營利調查新聞網站《ProPublica》、《政客》(Politico)、《Mississippi Today》和Podcast製作團隊《Gimlet Media》等四家。報社則有十三家,其中不乏《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等老牌媒體,其餘則是由三本雜誌、兩家通訊社與一家廣播公司拿下。
而望向今年的名單,報社方面有二十一篇報導入圍,且依舊由《紐約時報》的八篇報導和《華盛頓郵報》的六篇報導領銜,其餘七篇作品則是《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the Chattanooga Times Free Press》、《邁阿密先鋒報》(the Miami Herald)等另外六家報社斬獲,但這是自1980年普立茲獎開始宣布決賽入圍者以來,報社入圍總數的新低,宣告著新時代下的普立茲獎。
另一方面,網路媒體也出現了新的突破,由十二家媒體所創作的十四篇報導入圍——除了《ProPublica》和《Mississippi Today》延續去年的氣勢外,2020年於加州成立的新興媒體《Lookout Santa Cruz》、非營利新聞組織《Invisible Institute》、Podcast製作團隊《USG Audio》等十家媒體也榜上有名。
面對新聞獎最高殿堂上的改變,喬舒亞.本頓認為存在兩派意見。第一,樂觀者會看到網路新聞媒體,特別是地方新聞媒體,不斷突破限制,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卓越。第二,儘管報紙仍是新聞的主要生產者,但悲觀者會注意到,能夠入圍決賽的傳統報紙數量逐漸下滑,對新聞編輯室的持續萎縮感到惋惜。
後報紙時代(post-newspaper stage)傳統報社的轉型
普立茲獎的名單透露出後報紙時代下,轉型成為傳統報社迫在眉睫的問題。隨著數位內容在新聞產業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進,且印刷廣告等傳統收入來源急遽下滑,傳統報社對新商業模式的需求變得格外迫切。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報告,自2011年首次進行數位廣告在報紙廣告收入的占比分析開始,這一比例逐年持續上升,從當年的17%,到2022年已經達到48%。許多傳統報社因此將重點轉向線上平台,探索各種策略,以在數位時代創造營收,而《紐約時報》即是經典的成功案例。
《紐約時報》善用多媒體的優勢,結合文章、電子報、攝影、互動式圖表、資料視覺化、音訊、視訊等元素,提高新聞品質與價值。此外,更跳脫出原有的新聞框架,提供讀者文化評論、生活指南,以及一系列實用功能,如天氣預報、每週食譜、每日電視節目表、體育比分和股價,成功地實行數位優先(digital-first)、訂閱優先(subscription-first)的策略,顯著增加數位訂閱量,並在2024年的首季增加了21萬數位訂戶。截至五月,數位訂戶來到了990萬位。
社群媒體平台更是改變新聞業格局的新星,推動傳統報社轉型的要角。X平台(前身為Twitter)和Facebook等社群媒體一改傳統新聞的傳播和消費方式,已成為許多人重要的新聞來源。這些平台對於閱聽眾來說,更易於獲取,且兼具即時性、免費、雙向互動等多項優勢,使得許多傳統報社的記者除了在組織內產製新聞內容外,也同步經營個人的社群帳號。在X上,《紐約時報》政治記者Jonathan Swan擁有83.7萬位追蹤者,《華盛頓郵報》編輯Philip Rucker則有66.9萬位追蹤者。
數位原生媒體產製分眾化內容
網路媒體相較於傳統報社,經費與人力資源較不豐厚,因此經常採用分眾化的策略吸引閱聽眾,根據特定群體的興趣、需求和偏好,產製專一性的內容。今年獲頒普立茲公共服務獎(public service)的《ProPublica》,即是一家選題方向明確的非營利網路媒體。透過調查性新聞的影響力,持續聚焦不法行為,以達到揭露政府、企業及其他機構濫用權力或違背公眾信任的行為之目的,並推動改革。且《ProPublica》包括文章、圖表和數據等所有內容,均採用CC授權,讓個人和機構更輕鬆地共享內容。
《ProPublica》不僅是第一個於2010年榮獲普立茲調查報導獎(investigative reporting)的網路媒體,為網路媒體設下標竿,更陸續拿下了2011年國家報導獎、2016年解釋性報導獎、2017年公共服務獎、2019專題寫作獎及2020年國家報導獎,而今年也是《ProPublica》第七次獲得普立茲獎。
在收入來源層面,非營利新聞組織《ProPublica》依賴於多間基金會提供的大量財務支持和自由捐款來支持新聞調查工作,也展示了在數位時代維持新聞收支的多種形式。
台灣民眾攝取新聞的習慣呼應普立茲獎的走向
普立茲獎雖然僅表彰美國新聞機構的作品,但入圍名單卻是映射全球新聞業趨勢的領頭羊。回顧台灣,根據研究報告《Digital 2024: TAIWAN》,台灣網路使用者每天上網時間高達7小時13分鐘,而臺灣傳播調查(Taiwan Communication Survey, TCS)2024年四月的電子報指出,「獲得時事/新聞/政府資訊」在台灣民眾主要上網原因中,排名第三,顯示獲取時事及閱讀新聞在整體上網時間中佔有一定份量。
再進一步閱讀牛津大學路透社新聞學院(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2023年發布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臺灣民眾獲取新聞資訊的管道占比,78%的台灣民眾會透過網路平台獲取新聞資訊,而只有17%透過閱讀報紙獲取資訊,研究結果更為傳統報紙轉型亮起紅燈。
關鍵的調查、犀利的評論及絕妙的攝影仍是不變的真理
當數位新聞內容的品質與產量皆急起直追,象徵報業榮景的時刻落幕,十多年來,美國當地日報從主要新聞提供者轉變為附帶印刷版的線上新聞網站,新聞觀察者(news watchers)也持續熱烈爭論後報紙時代的地方新聞將何去何從。然而,儘管閱聽眾的資訊攝食習慣改變,新聞媒體的作業流程也有所調整,但從這些入圍與得獎的作品中,仍可看到出色報導的三大核心——關鍵的調查、犀利的評論,以及絕妙的攝影。
隨著新聞不再僅限於印刷的紙張,而是透過線上方式流動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不僅是媒體形式的轉變,更是新聞精神的不朽延續。喬舒亞.本頓認為普立茲獎的走向展現出另一個鮮明的跡象,闡明即使在革命性的劇變之後,新聞業依然會蓬勃發展。
參考資料
- Pulitzer Prizes – 〈Pulitzer Prizes Winners〉
-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 〈The NYT subscriber strategy〉
- Pew Research Center – 〈Newspapers Fact Sheet〉
- DataReportal – 〈DIGITAL 2024: TAIWAN〉
-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 〈Digital News Report 2023〉
-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 〈2023 台灣網路報告(Taiwan Internet Report)〉
- 台灣傳播調查資料庫 – 〈「你有多愛上網?」-探討台灣民眾網路使用概況〉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普立茲獎要求參者揭露AI使用情形 45位入圍者有5人表示使用人工智慧
- 普立茲獎小檔案
- 現代網路雜誌憑著傳統新聞報導贏得普立茲獎/胡宗駒
- 美普立茲獎 純網路報導首度得獎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1/04/20)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