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可以應用AI寫新聞嗎? 路透社、Newsquest分享執行經驗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GenAI)發展迎來跳躍式的成長,大量快速產出的多媒體內容,對於新聞業構成新的挑戰外,編輯室也採用這門技術提升與改善效能。
AI是否能在新聞業發揮作用,其潛在問題引發許多擔憂,包含沒有引用報導或資料來源、新聞內容被無授權截取,與導出虛構事實和不夠正確的內容。
英國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Training of Journalists)於2023年12月中旬舉辦應用AI於新聞講座,期間邀請到路透社(Reuters)與其他媒體AI相關部門分享經驗。
為非母語記者導入「首次編輯」 提供讀者「自動翻譯」報導
路透社採用人工智慧辨識市場趨勢與處理存檔影片,媒體新聞策略新聞編輯簡.巴雷特(Jane Barrett)表示,人工智慧是一頭「迅猛的野獸」,路透社為此制定相關倫理與標準規章,在內部進行培訓與執行作業,從改善讀者與媒體之間的互動,到導入AI至新聞編輯室的工作流程 [1]。
巴雷特指出:「AI使一些工作機會消失,也會帶來許多新的工作機會。」她提到,假設記者原本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長達14小時,如果能縮短為11小時的可能性,「你不想要嗎?」 [2]
.@NewsEdJane says although #AI may reduce the number of some jobs, “it will open up so many more jobs”:
— NCTJ (@NCTJ_news) December 12, 2023
“Aren’t there some jobs you don’t want to do?…When you’re working a 14 hour day, don’t you want to work 11 hours? That’s a win!”#ArtificialIntelligenceInJournalism pic.twitter.com/WInUFzixjz
以拉丁美洲的路透社編輯為例,自動「首次編輯」(first pass edit)協助非以英文為母語(使用第二語言)寫作的記者整理草稿,估計為每篇文章省下15分鐘到20分鐘的編輯時間。
除了提升編輯效率之外,路透社也提供特定用戶端簡單版的自動翻譯,並有全職記者例行抽查翻譯的準確性,「亮藍燈」(blue score)才會顯示自動翻譯內容,否則將會關閉。路透社同時刊登免責聲明,使讀者意識AI翻譯與原文可能產生誤差。 [3]
為文字自動翻譯的功能,不只路透社引入,社群平台臉書(Facebook)的「翻譯年糕」、X平台(前身推特)的「翻譯推文」皆讓不諳外語的使用者帶來便捷性,也可能因紕繆翻譯導致誤解。巴雷特坦言,如果讓AI操作自己已熟知的事物,「很快就能明白它的侷限」。
AI改善記者效率 成敗在於「命令夠具體」
新聞業使用AI最明顯的優勢之一,為替編輯室省下大量的時間。
英國第二大區域性和地方性報紙出版商、旗下擁有兩百餘間報刊與雜誌品牌的「新聞探尋」集團(Newsquest)指出,2023年仰賴人工智慧輔助記者,因而增加了地方新聞內容的產量,成為話題並引發關注。
Newsquest的人工智慧編輯負責人喬迪.多爾蒂-科夫(Jody Doherty-Cove)透露,Newsquest在半年內雇用了七名AI輔助的記者。他認為,AI可以擔任數據分析和初步報告的角色,記者則深入研究並以「人類的智慧」撰寫文章。
AI機器人可以執行三類任務:(一)產生新內容(提供更多資訊、發想、計畫或草稿);(二)重製內容(改寫、重組、翻譯、摘要等);(三)提供知識(尋求內容並回應)。
多爾蒂-科夫使用ChatGPT的GPT Builder功能,在輸入一些簡短指示後,現場展示常見的案例, AI如何創建與處理「了解資訊」(FOI)的請求。
他並未於演講授權其發送電子郵件的能力,然而,他表示均可做到,Newsquest的記者具備這樣的能力。多爾蒂-科夫指出:「請記住,測試確實很有趣,然而,實際發送應極其嚴肅對待。請確保有適當的防護措施,使發布的任何內容皆為正確的。」
當記者提交FOI請求時,AI聊天機器人(chatbot)不僅可以回覆問題,也可以生成電子郵件後自動發送,取決於設定的規則為「僅擬定電子郵件草稿」、「發送郵件前獲得批准」,或為直接發送。
《太陽報》(The Sun)讀者參與部門主管納丁.福肖(Nadine Forshaw)指出:「AI與讀者之間,永遠都要一位真實人類把持。」「不能淪落到自動出版一堆垃圾。AI有潛力使工作變得更加容易,讓讀者閱讀更好的成果。」[4]
.@NadineForshaw says:
— NCTJ (@NCTJ_news) December 12, 2023
“You should always need a human between the AI and the audience.
“It’s not just an auto-publishing mess, it’s a helpful tool that will make your job easier and improve output for your audience.”#ArtificialIntelligenceInJournalism pic.twitter.com/ErrIWkcGZR
多爾蒂-科夫點出AI成敗關鍵點:給予的指令是否夠精確。愈多細節的命令,愈能滿足請求。
《電訊報》嚴控AI 記者用比照「抄襲」處罰
鑒於AI技術發展之快,也有媒體選擇觀望態度。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實驗室的編輯曼吉里.凱莉(Manjiri Carey)提到「AI是數位技術,而非魔法。不能希冀它解決社會問題。」 [5] 她指出,運用AI技術輕而易舉,難的是處理與之相隨的風險。BBC在「對的地方」使用AI,而非出自於其「新奇好玩」而使用。
AI is “digital, not magical. You can’t use it to solve society’s problems”. - @ManjiriKC #ArtificialIntelligenceInJournalism pic.twitter.com/2MwDpGPy75
— NCTJ (@NCTJ_news) December 12, 2023
她舉例,新聞報導若出現艱難術語時,導入AI技術解釋可以讓讀者明白涵義,而母需再另外開分頁Google了解。目前BBC這項服務仍處於測試階段,尚未準備好面向讀者。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對AI同樣保持謹慎,禁止員工使用ChatGPT進行文字編輯,警告使用AI可能涉及著作權法與資料保護法。
由於諸如OpenAI等生成式人工智慧公司並未揭露使用哪些資料作為聊天機器人的來源,採用AI生成的內容可能有侵權疑慮。《紐約時報》於2023年12月底起訴OpenAI與微軟在未經許可的狀況下擷取其網站內容,以作為訓練AI的資源,稱此侵害其著作權。 [6]
《新聞公報》(Press Gazette)報導,根據《每日電訊報》2023年11月發給員工的信件發表關於生成式AI的指導方針。一旦《每日電訊報》記者採納AI內容,即使是部份而非全文,也會面臨「抄襲」同等的懲處。 [7]
《每日電訊報》指出,讀者必須信任所有《每日電訊報》的內容,提到生成AI創建的錯誤資訊如過江之鯽,AI無法完全理解《每日電訊報》的規則與風格,也無法掌握撰寫文章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細微差別。
不僅不能採用AI文本,《每日電訊報》提醒生成AI的紕漏,「輸入對話框的所有內容,都有可能在另一個地方出現」,因此不得輸入公司機密、個人資料,與出版前或出版後的報導。
AI帶來「根本且不可逆」的重大改變
英國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NCTJ)執行長喬安妮.福布斯(Joanne Forbes)2023年12月撰文指出,AI為新聞編輯室和記者工作方式帶來重大變革,過程快速而不可逆轉(irreversible)。 [8]
英國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調查顯示,大多數的雇主對人工智慧很感興趣,並認為在未來兩年內更普及,協助記者與改善作業流程。相對也擔憂如不加以控制,可能導致濫用與聲譽受損的風險。
在過去十多年裡,科技公司建立工具使人們的生活更為便捷。如今工作與日常活動已離不開Google搜尋、Meta平台、Apple應用程式、微軟等公司的多元服務。福布斯指出,現在的記者已習慣使用自動生成字幕、拼字檢查、外語翻譯等功能,以理解大型資料庫、協助編輯流程與核實消息來源等。
在AI時代來臨之後,內容創作、新聞和資訊消費與競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ChatGPT彈指生成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與段落,「成效如何?帶來哪些影響?將如何改變記者的角色?」成為新聞業關注焦點。
福布斯指出,記者在將來被期待擁有更廣泛的能力,並利用科技簡化和提高產能。她也提到,AI永遠無法取代記者的「人類技能」,即建立人與人聯繫、傾聽和同情他人,且深度理解局勢發展。
參考資料
- Journalism.co.uk - 〈How Reuters, Newsquest and BBC experiment with generative AI〉
- Twitter - 〈“Aren’t there some jobs you don’t want to do?…When you’re working a 14 hour day, don’t you want to work 11 hours? That’s a win!”〉
- Press Gazette - 〈Generative AI in the newsroom: Tips and tactics for 2024 from Reuters, Newsquest and BBC〉
- Twitter - 〈 “It’s not just an auto-publishing mess, it’s a helpful tool that will make your job easier and improve output for your audience.”〉
- Twitter - 〈AI is “digital, not magical. You can’t use it to solve society’s problems”.〉
- The New York Times - 〈OpenAI Says New York Times Lawsuit Against It Is ‘Without Merit’〉
- Press Gazette - 〈Telegraph journalists told use of ChatGPT will result in same sanctions as plagiarism〉
- Press Gazette - 〈How NCTJ plans to tackle AI ‘shockwaves’ through industry〉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上篇|搜尋引擎導引流量下滑 AI促進新聞「客製化」發展
- 尼曼新聞實驗室2024年新聞業預測|人工智慧篇,下篇|AI人機協作成趨勢 人類優勢無可取代
- 美聯社公布人工智慧報導準則 記者仍是不可取代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