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獨立記者就上手


如果不是專業型的記者,就沒有辦法做獨立記者。反過來說,如果要做獨立記者,就一定要做專業型的記者。
~~朱淑娟
媒體識讀教育基金會以「從寫作到經營—如何成為獨立記者」為主題,分別舉辦了「經營篇」與「實務篇」兩場講座,並邀請多次獲頒卓越新聞獎的資深獨立記者朱淑娟主講。朱淑娟分享了她從事新聞工作以來的種種經驗及訣竅,包括:資深與資淺的經營方向、人脈建立、收入型態與工作規律等等。
踏上獨立記者之路
朱淑娟表示,不同於媒體記者「什麼都要寫」,對獨立記者來說,專業報導才是最重要的資產。在資訊傳播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朱淑娟對台灣的讀者非常有信心。她說,自己常寫許多跟法令有關的艱深內容,但卻有相當高的點閱率,可見不是只有輕薄短小的報導能獲得讀者青睞。
因此,在入行之初,就要選擇經營路線,以建立報導專業。她提醒道,要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因為技巧、能力都是基本的,可是沒有熱情,路就難走得長遠。「我只想寫自己想寫,而且我自己相信的。」
從一張名片、一個部落格開始
朱淑娟表示,要踏入獨立記者這一行,有兩項不可或缺的利器:名片和部落格。名片不只建立了自己的身分認同,也有助於獨立記者行走江湖時建立人際關係。而部落格將報導分門別類,詳加記錄的功能,是臉書無法做到的。
此外,部落格也如同一份履歷表,可以為獨立記者打開許多合作的機會。朱淑娟指出,現在部落格已經能報名新聞獎,所以務必以正規新聞的格式書寫。
在描繪報導版圖時,不要囿於媒體的框架。她以自己經營的環境報導為例,若只依行政職掌來看,環境線記者只會跑環保署;但成為獨立記者後,她發現環境議題牽連甚廣,涉及農業部、經濟部,乃至內政部。
她說,跑新聞跑到後來,會發現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都不是單線,而是串聯的。因此,若想讓報導呈現專業的洞見,務須破除地域性與行政職掌的框限。
養成期該做什麼?
朱淑娟表示,成為獨立記者就像創業,要給自己一段養成期。「那些一開始就問我一個月賺多少錢的,十個裡面有九個半都不會做獨立記者。」成為獨立記者之初,朱淑娟告訴自己,三年沒賺錢都沒關係。有了這樣的心態,才能集中火力在想耕耘的領域,不會因為接了不感興趣的案子而浪費時間。
在養成期,應該多跑現場、廣泛收集議題、累積人脈。她說,記者能夠跑到獨家,甚至揭弊,都仰賴訊息來源,因此人際關係至關緊要。最好常去行政機關走動,若情況許可,採訪完就在那裏寫稿。如果只用電話或網路採訪,會失去很多建立人際關係的機會。
有志成為獨立記者的人必須謹記,關鍵資訊的取得,是建立在信任關係的基礎上。朱淑娟分享了一個小訣竅,就是採訪時請對方喝杯咖啡,而且要「讓咖啡有化學作用」,從閒話家常開始聊起,慢慢建立起朋友情誼,長期下來,可以讓記者生涯更加無往不利。
朱淑娟表示,新聞跑久了,對人有好惡很正常,但是切忌什麼事都只問自己喜歡的人。首先,對方講的不見得是正確的;再者,對方可能基於自己的利益而誤導記者。她說,跟採訪對象可以有私人情誼,但是好的採訪對象不會干涉記者的觀點。
收入怎麼來?
朱淑娟分享道,獨立記者基本上難以靠募款作為穩定的收入來源,除非是特定的題目,或是以影像為媒介,例如紀錄片。而部落格近年來點閱已經越來越低,因此最有效的方式還是跟媒體合作,供稿給媒體取得稿費。
和媒體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專欄,單篇文字專題或影像報導。一般來說專欄以單篇計價,且內容完全自主;文字專題以字或篇計價,電視專題則以時長計價。
合作的媒體給予框架時,要自己評估能否接受。朱淑娟表示,應該拒絕干涉太多的案子,否則長期下來可能傷害自己獨立報導的初衷與原則。此外也要拒絕稿費太低的案子。稿費如果太低,就需要多寫才能累積收入,會導致稿件品質下滑,影響未來發展。「要記得每一篇文章都是為自己而寫。」
講座的參與相當踴躍,涵蓋學生與業界人士。(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她提到,有些媒體會要求記者不得供搞給對手媒體,但如果只做單一媒體的特約記者,久而久之會養成依賴心理。如果未來媒體的政策和報導方針改變,可能影響記者選題以及寫稿的自主性。
多跑行政機關
勤跑行政機關除了可以建立人脈,還能讓自己有機會熟悉行政程序、法令,以及專業知識。對報導公共政策的記者來說,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堪稱記者三寶。
對於專業知識,務須往細處鑽研。以我國的空汙抵換為例,我國法令規定業者排放的空汙可以用洗掃街的方式抵換,但是台積電所排放的空汙跟街道灰塵的內容物根本不能一概而論。當朱淑娟對台積電的經理提出這項質疑,對方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抵換是不合理的。「要當專業記者,就要到這種程度,往細的地方一直去質疑,他就知道你是內行的。」
熟悉行政程序,可以深入了解政策是怎麼來的,讓報導更具脈絡。至於行政法令、法律這類知識怎麼學呢?「遇到就學。」朱淑娟表示,只要是和她常報的新聞有關的法令,她都知之甚詳。當記者對法令有相當程度的熟悉,才能具備判斷政策與法律效力的能力。
人脈與資料收集
朱淑娟建議,成為獨立記者後,打電話給自己想採訪的機關,表示希望加入他們的Line,也請對方將自己加入記者名單,妥善收集將該機關的主管的聯絡資料。
在各政府機關網站能找到「不主動公開的公開訊息」以及首長日程。現在獨立記者可以到立法院申請專業人士的會期證,行政院院會也可以用獨立記者的名義前往採訪。至於非公開的重要資訊,就要靠記者的人脈。
朱淑娟表示,記者每介紹一個訊息,都在處理事實查核。以她自己的工作流程來說,最重要的是在寫稿前把所有的資料蒐齊。查核方式包括歷史資料、詢問專家、官員等。若事關敏感議題,官員尤其重要,她說:「他們都是不能曝光的人,可是他們會講實話。所以你一定要認識更多人。」
朱淑娟強調,一定要勤跑現場,現場有許多書面資料看不到的蛛絲馬跡。(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深淺有別
朱淑娟表示,資淺的時候,最好常聽冗長的會議,例如立法院、環評都計審查會、研討會等等,這些會議能夠幫助記者快速學習,進入狀況。另外就是要「跟著程序走」,例如一定規模以上的開發案,環保署必須進行環評審查,都市計畫則需要召開地方說明會,記者跟著跑完一遍,對於議題就會有結構面的認識。
到了資深時,要開始做比較多元的報導。她建議,每隔一段時間做一個專題,而且每年最好做一個可以報獎的題目。若想要從一個主題發展出不同類型的報導,可以寫即時報導、評論、專題,或者寫書。
這四種不同的體裁,對於記者職涯及報導能力有不同的助益。即時報導較有新聞感,評論則有助於觀點的養成;專題和寫書對於報導領域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特別有幫助,能讓說故事的能力更上層樓。朱淑娟特別鼓勵記者寫書,除了可以打開許多不同的機會,也是職涯中重要的成就感來源。
做「完整的」報導
朱淑娟指出,完整的報導應該要有充分的脈絡,尤其是法令與政策面。再來就是要呈現清晰的爭點,而要做到這點,就必須兼納不同立場的意見。
她說,逐字稿非常重要,如果時間真的不夠,現在有許多APP能夠輔助,例如Goodtape還能將翻譯談話內容,對於在異國採訪很有幫助。朱淑娟自己打逐字稿時,還會註記參考資料,等到要寫稿時就不易漏掉,報導也能更加豐滿。
另一個訣竅就是「讓稿子睡覺」。什麼意思?她說,稿子寫完之後別急著交,醞釀一陣子,隔天再拿出來看,感覺會不一樣,哪些是不必要的枝節,哪些是需要凸顯的關鍵,都會一一浮現。「好的東西都是不斷修改來的」
朱淑娟表示,如果可以,跟一、兩個立委建立好關係。或許分寸的拿捏像是在走鋼索,但是能夠得到的資訊就是不一樣。(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追求記者的「文采」
公共議題的報導經常牽涉專業知識與法令政策,有時會流於艱澀繁瑣。記者若想要喚起民眾關注,需要多下工夫把報導寫得「好看」。朱淑娟非常推薦村上春樹寫的《身為職業小說家》,當中有許多寫作原則與訣竅,例如保持文章的節奏感。「你要叫讀者看12萬字,你不能每個字都很緊。」
有些人會疑惑,村上春樹是寫虛構故事的小說家,記者寫的是非虛構,兩者怎麼會相通?「我告訴你,到後來其實都是通的,你要有故事的底子。」她說,記者也應該追求文采,但務須簡潔,而不是堆砌華麗的辭藻。她說:「寫兩萬字的,把它變成一萬字,這才是功力。」
簡潔對於觀點的釐清也很重要,寫作時若發現字數過多,要設法濃縮,使觀點更加突出。此外,朱淑娟認為,寫和講互為表裡,「讀得順的文章,一定也講得順」,所以記者除了會寫,還要會講。讓文章能夠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是記者的功課。
廣泛閱讀
朱淑娟建議多看政府機關的報告,了解國家是如何運作。尤其是立法院預算中心或是審計處的報告,可以讓記者對國家資源的配置更了然於心,從而建立批判性。看報告時,要留意研究方法,研究的時間、檢測方式、採樣地點都可能成為操作結果的方式。例如,很多學者會選擇在夏天進行空汙的檢測,可是夏天是空氣最好的時候,無法正確反映空氣污染的程度。
除了專業書籍跟機關報告之外,人文類書籍也很重要。朱淑娟說,自己在30歲之前都不看小說,現在卻覺得小說非常重要。她強調,記者面對的不是只有科學或法律,「我們基本在處理人的問題。」
會後開放現場問答,朱淑娟及與會者互動非常熱絡。(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建立工作規律
朱淑娟以村上春樹規定自己「不論如何,一天寫十頁」的例子,說明規律性的重要意義。她建議,在固定的時間坐下來,寫足幾個小時,寫不出來也要繼續坐在桌子前,慢慢地就會進入狀態。規律性非常重要,不要依賴靈感,「靈感是最不可靠的東西,重點就是繼續寫。」
她說,獨立記者的工作有個好處:可以做不一樣的工作來變換心情,時而寫稿,時而採訪,偶爾還可以演講,在工作的豐富性當中建立節奏感。一旦建立了節奏感,就會越寫越順。
每周寫一篇專欄,是維持寫作頻率的好方法。要定期寫專欄,就需要題目,因此要廣泛蒐集資訊,從中尋找議題並研究。研究議題的第一步是收集資料,包括新聞稿、計劃書件、現場採集等。朱淑娟強調,收集資料首重觀察,但要謹記放下成見,「如果你一開始就批判,你就沒有在觀察。」
遭拒訪怎麼辦?
記者生涯中,一定會遇到拒訪或不願意提供資料的人,這時該怎麼辦呢?「就去堵他。」朱淑娟表示,堵人是非常有用的,只要記者展現出決心,縱使對方再不願意,多少還是會透露出一些訊息。如果是對向官員,可以找對方「跑不掉」的公開場合訪問,例如經濟部長必須出席的立法院委員會或記者會。如果證言還是不夠完整,就退而求其次,尋找替性的受訪者。
朱淑娟說,做記者臉皮不能太薄,她自己常跑去環保署,打開會議室的門就坐下來準備旁聽,10次裡面會被趕出8次。但她不以為意,認為這樣自己就賺到兩次,「獨家就是這樣來的。」
若是找不到直接資料,可以設法找間接資料,例如公司用料可以在環評書、公開排放清冊找到;用水、用電則可以從行政單位問到。
朱淑娟強調記者聲譽的重要性:「你寫了99篇很棒的文章,只要寫1篇不對,那就完了,江湖就走不下去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充滿魅力的記者生涯
對朱淑娟來說,記者始終是魅力十足的工作,除了可以豐富生活、開拓視野之外,更重要的是,有機會用報導參與社會,推動進步。她引用作家麥可.波倫的話:「身為記者最棒的事,就是有人付錢讓你學習。」
她說,相較於媒體記者,獨立記者的生涯更不易被外在因素阻斷,傳播方式也更多元,可以寫書、演講,成就感更高。「這個時代給我們記者最好的禮物,就是網路時代有各種新聞形式,所以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去追求我們想要的職涯跟人生。」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寫好新聞的十個心法 實現永續的記者夢
- 李志德 feat. 朱淑娟|伸進媒體的中國黑手
- 朱淑娟|一個人的報業
- 朱淑娟|以新聞專業為主的「個人新聞網站」應該具備的四種性格
- 邱家宜X朱淑娟|媒體環境新解方+獨立記者生存術的交會之處
- 獨立記者姚惠珍調查公益信託 揭露「假公益真投資」真相
- 深度報導寫作:如何用人物與場景講好故事?從平凡細節看記者捕捉能力!
- 獨立記者不只是報導者,更是「產品經理」!——端傳媒談提案要領,為你的選題找到支持
- 主題名稱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