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2023 年 12 月 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講座「媒體x性別:從台女不意外到台男不意外,如何破解媒體加深的性別刻板印象?」,並邀請到世新大學口傳系教授李佩雯,分享對於台灣性別議題的看法,包含:刻板印象的形成、性別對立的加劇,以及可能的解方。

在字面意義之外

李佩雯首先介紹了許多在社群媒體上,普遍被用以表達貶意的詞彙,如「台女」、「直男」、「普信男」等。她說,大約在2015到16年的時候,PTT上的虛擬組織「母豬教」開始使用「母豬」來指涉對他人予取予求,或是特別嚮往與西方白人男性交往的女性,後來「母豬」一詞遭到網路使用者反彈,後來才變形為「台女」。

而「直男」一詞也和字面上單純表達「台灣女孩」的「台女」,根據使用者意圖、情境脈絡的不同,現今在社群媒體中,已經不只是單純表達原先「異性戀男性」之意涵。李佩雯說,自從臉書社團「直男研究社」開始用「直男」指涉那些令女性認為自以為是、感覺不受尊重的男性之後,把「直男」當成攻擊用語

「普信男」一詞來自中國,由女性脫口秀表演者楊笠所創,本身是「條件普通又有自信的異性戀男性」之簡稱,意即表達女性以特定的標準(學歷、收入、身材等)審視男性後,對其自信表達嘲諷之意。

「當你知道說那個字彙它是怎麼來的時候,其實你可以更仔細地去思考:我真的要把這個字彙拿出來在日常上使用嗎?還是當我使用這樣子的字彙的時候,其實我是在強化那種性別對立?」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李佩雯建議大家不要再使用那些被置入負面意涵的字眼。(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咖啡杯」成禁語?

李佩雯表示,「女權自助餐」也是一個案例。「女權自助餐」係指那些宣稱支持性別平權,但卻僅挑選「對自身有益」的事項來主張權益,迴避對其不利的社會規範的女性。但李佩雯指出,性別平權是兩性都應該分攤責任與義務,因此女性主義者並不主張女權自助餐,女權自助餐也不能代表女性主義者。

李佩雯試圖推論,這些在社群平台上經常被用來指稱或謾罵特定族群的說詞,背後展現了什麼樣的心態?其使用者族群又是什麼樣的狀態?「很可能他們並不是很清楚,他們自己用的這些詞彙是什麼意思,以及這些詞彙是哪裡來的。他只覺得說有人在用,他好像約略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拿來一起用了。」

就連看似溫和無害的咖啡杯圖示,也遭李佩雯點名。她說,咖啡杯的貼圖常常在社群網站中被用以表示輕蔑的態度,「就是那種,反正懶得跟你講,喝咖啡那種感覺。所以其實都是很輕蔑的一種表態、表意。這些我其實都非常不鼓勵,因為它很容易就是畫出一種我群他群,那種非常對立的情況。」

李佩雯羅列出這些字面上意義中立,但由於使用者意圖而有了負面意涵的字眼:另一方面,當她知道「女性主義」也可能承載負面意涵的時候,十分詫異,「你們知道女性主義也是一個罵人的話嗎?就是有些人會把它拿來當作負面的說法, 因為他們可能在他們自己的圈圈裡面,認為女性主義者是不好的。」

曾有學生對李佩雯說:「有人謠傳你是女性主義者。」令她非常驚訝,原來有人誤解女性主義者是不好的,是那種「很激進、一直罵男人」的女人。李佩雯表示,這是誤解女性主義與性別平權真正意涵的結果。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李佩雯認為,當人們不斷在社群網站上看到這些詞彙,很可能會覺得,這個社會好像沒有希望了。(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什麼是歧視?

李佩雯也針對「歧視」、「偏見」,以及「刻板印象」這三個概念的差異進行說明。她說,人們經常使用「歧視」一詞來批評他人,「大家好像很容易的把某一些事情指稱為是歧視,但是它真的是歧視嗎?」

她解釋道,刻板印象(stereotype)其實就是一套對於人、事、物,或群體非常僵化的想法。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有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也不見得永遠是很壞的事情。」李佩雯指出:「好處是有時候我們的確需要依賴一些刻板印象來幫助我們預期某一些事情會不會發生。」比方說,當人們要去國外旅行,刻板印象能幫助想像那個國家的人們可能是什麼樣子,自己在那樣的國度該如何舉止。「所以它不會完完全全的消失殆盡,但是一般人其實有能力去判斷說,我現在帶著這個刻板印象,我要小心,我不會把它用在所有人身上。」

偏見(Prejudice)則是一種態度,刻板印象如果過度嚴重,並且失去控制的時候,偏見就有可能產生。大部分的情況下,偏見是負面的。而歧視(discrimination)有行動上的意義,亦及實際地透過行動剝奪了特定族群的權益,才構成歧視。

另外還有microaggression一詞,在台灣被翻譯成「微歧視」或是「微冒犯」,跟真正造成權益剝奪的歧視又有所不同,通常是由於較輕微或非意圖性的行為、言論,造成特定族群感到受辱。李佩雯以自身的經驗為例,當她在海外求學,外國人對於她「英文非常好」的反應,就令她感到不快。

厭女&仇男的加劇

李佩雯認為,若人們常常看見台女、直男這類字彙出現,久而久之會造成人們誤解女性主義或性別平權,進而形成厭女(misogyny)或仇男(misandry)思想。

李佩雯解釋,「厭女」並不如字面所示,是單純討厭女性的意思,而是一種將女性化分為兩類,並加以評價的概念。在此概念中,符合傳統價值的女性會被歸類為好女人,反之不符合傳統價值的就會被歸類為壞女人。

她說,厭女現象可以從社會環境變遷與媒體強化兩個面向來談。社會環境變遷包括氣候變遷,戰事與瘟疫,凡此種種都會造人們生活的壓力與不快,而因此累積的負面情緒會引導人們尋找宣洩的出口。

另一方面,媒體又是如何強化厭女情結呢?李佩雯表示,傳統媒體如電視、新聞、電影,影響力都已大幅減弱;如今影響力來到Dcard、IG這些社群媒體平台,還有遊戲和短影音。由於這些資訊平台的篩選機制由演算法執行,而演算法機制的不透明,會造成「部落化的回聲」,令使用者浸泡在同類型的資訊中,漸漸以為「全世界都是這個樣子」。

她說,網路的匿名性和人們的從眾性,以及「娛樂至死」,也就是隨著媒介發展,而導致公共話語娛樂化的傾向,都是加劇兩性對立的要素。另外,公眾人物所帶動的厭女傾向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李佩雯說,當人們被困在自己的同溫層中,就會出現「你的虛擬世界不是我的虛擬世界」的現象。(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喪失紅利的反彈

李佩雯說,許多抱有厭女情結的人會因為父權紅利的喪失而產生情緒上的反彈。「他當然沒有說出來,但是我們幫他說出來:『為什麼我爸爸我阿公他們那一代可以,我不可以』」她說,這些男性在成長過程中,看到父執輩可以很晚下班,不用帶小孩,到了自己長大成人,卻發現幾乎不可能找到一個「乖乖聽話」的女性,就會產生情緒上的不平衡。

有一些女性也可以享受到父權紅利,例如不必出外工作,但她強調,目前社會上仍是男性掌握較多父權紅利。她認為,先前台大經濟系學生會選舉時所發生的歧視風波,就是肇因於這類相對剝奪感。

就李佩雯的觀察,這樣的現象其實不令人意外,因為這是個青黃不接的年代,只有等到享有父權紅利的老一輩都凋零了,剩下一般都能夠接受性別平等的人的時候,反彈可能才會慢慢降低。

媒體與性別刻板印象

李佩雯說,父權對男性而言也會造成很大的壓力。(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不只是為女性

李佩雯強調,探討性別平等絕對不是只為女性發聲,「女性主義也不是只是為了女生說話,當然它很久以前的歷史和起源是為了幫女性爭取權益,或者甚至到現在還是想要幫一些相對弱勢的女性爭取權益,但是它不是只是為女性,它是希望為所有弱勢的人講話、爭取權益。」

她說,對男性的關注可以再多一點,也就是男性在父權底下到底承受哪些壓力,比如必須有車、有錢、有女朋友,否則就是失敗者。李佩雯認為,一些近期的影片、電影等流行文本,譬如《山道猴子」和電影《芭比》,都很適合進一步去討論跟思考:「不只是為女性,我們還可以為男性做些什麼。」

活動尾聲,為了呼應「沙龍」係指「人們可以暢所欲言的社交場所」的原意(本活動為「媒度Salon」系列講座),李佩雯邀參與者集思廣益,思索如何破解媒體強化的刻板印象。有人說,要維持性別平權話語權的聲音被聽見;也有人說,在進行與觀點不同的人之間的對話時,不應過於強硬或急於看見成效;更有人表示需要建立思辨的能力。對於這些想法,李佩雯都表示嘉勉,並提醒參與者,若想建立思辨能力,重要的是「願意對話,看見不同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