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中國場|中國新聞黑暗時代 媒體人如何在黑洞裡探求光亮

2023 年 08 月 22 日 |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李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輕快的旋律響起,緊接著一個明亮而沈穩的聲音說道:「大家好,歡迎來到不明白播客,我是主持人袁莉。」紐約時報亞洲科技專欄作家袁莉,主持Podcast節目《不明白播客》至今一年多。曾以英文寫作多年、長居外地的袁莉,這一年來以中文對談,報導中國白紙運動、專訪流亡者、談國際政治,也報導中國年輕人的就業困境。她說:「我感覺我需要和中國人直接對話。」

袁莉目睹中國新聞環境如何走向「黑暗時代」,也目睹仍堅持在黑暗裡追尋真相的人。2023年6月,袁莉受邀來台,於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分享她的所見所感。

紐約時報亞洲科技專欄作家袁莉(左起)擔任主講人,以「在黑暗的時代中尋找真相」為題分享她所見所感,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平路擔任本場次主持人,風傳媒副總主筆林庭瑤、Matters Lab 創辦人張潔平(不在照片中)擔任與談人。(王崴漢攝影)
紐約時報亞洲科技專欄作家袁莉(左起)擔任主講人,以「在黑暗的時代中尋找真相」為題分享她所見所感,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平路擔任本場次主持人,風傳媒副總主筆林庭瑤、Matters Lab 創辦人張潔平(不在照片中)擔任與談人。(王崴漢攝影)
萬馬齊喑的黑暗時代

袁莉說,儘管新聞審查這把劍,始終懸在中國媒體頭上,不過90年代仍稱得上中國新聞環境「所謂的黃金年代」。

90年代後期,市場化媒體如《南方週末》等,為了服務讀者需求、說服讀者掏錢買報,它們至少仍願意觸碰禁令,報導公眾所在意的社會、財經、政治新聞。2010年代初,微博、微信等社群媒體剛剛發跡,當時自媒體人仍能在平台與政府審查的張力之間,尋求些許空間針砭時事。

然而2012年習近平上任後,首先清剿的就是言論與新聞自由,市場化媒體全數紅化,大量新聞記者跑去做企業公關。袁莉以「萬馬齊喑」,形容現在的中國媒體環境。幾年前中國網路上流傳一句話:「媒體人不是在阿里巴巴,就是在去阿里巴巴的路上。」但是袁莉認為,如果可以繼續當記者、做調查,很多人一定願意做更有意思、也更有意義的新聞工作。

袁莉以黨報《人民日報》十年前後的微博為例,說明十年內完全變調的言論自由空間——2012年9月27日,習近平就任前兩個月,《人民日報》發帖批評網路上四處亂扣的漢奸帽子,呼籲公平正義,拒絕非友即敵的鬥爭哲學。2023年,同樣是《人民日報》卻發帖公告寫道,自媒體不是自留地,政府部門將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明示自媒體上不可亂講話,否則將註銷帳戶。

袁莉說,現在的中國正是《人民日報》十年前批評的模樣:「漢奸帽子往上橫飛,非友即敵的鬥爭哲學,被用在從外交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外,中國審查、騷擾、妖魔化外國媒體的手段,也大大削弱外媒報導中國的力量。袁莉指出,2020年3月,中國政府回應美國政府限制中國駐美記者簽證的措施,驅逐中國境內多數的《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美籍記者。接下來兩年多,外媒記者很難取得工作簽證常駐中國;即使有,也往往不堪國安部門的問話、威脅而離開。

另一方面,袁莉認為中國官媒在社群媒體上妖魔化外媒,使得中國人懼怕與外媒談話的風險,使外媒更難採訪。而冒險接受外媒採訪的中國人,將面臨遭國安威脅、被供職機構警告的風險。袁莉以自身經驗表示,這幾年願意在社群媒體上回覆採訪要求的人,明顯少了許多;即便終於打通電話採訪,受訪者在採訪中會接到訊息,警惕他們境外電話詐騙,甚至在採訪結束後,遭員警上門詢問。

袁莉強調,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全世界幾乎都有密切聯繫。因此,當中國的逐漸成為一個黑箱,不僅對中國不是好事,對世界也不是好事。當中國媒體一律噤聲、外媒也難以獲取資訊,外界無法了解中國的真實社會、經濟、政治現況,乃至中共的戰略意圖。

袁莉說,90年代仍稱得上中國新聞環境「所謂的黃金年代」。(王崴漢攝影)
袁莉說,90年代仍稱得上中國新聞環境「所謂的黃金年代」。(王崴漢攝影)
黑暗時代的一絲光亮

儘管大環境不如人意,袁莉認為,還是有許多人努力做事,為黑暗時代帶來光亮。

袁莉舉例,國際有《紐約時報》分析十萬份政府對監控技術供應商的招標檔案,揭開中國政府的科技威權手段;以及BuzzFeed News一系列針對新疆集中營的報導。中國境內、境外,也仍有中國人以獨立記者身份,堅持採訪寫作,儘管缺乏機構和收入支持。例如記者江雪,她在2022年初西安封城、幾乎沒有媒體報導時,寫〈長安十日〉還原真實,紀錄歷史。袁莉強調,尤其如江雪這樣在中國出生的記者,特別是中國官媒和網路上民族主義者攻擊的對象。

再例如,袁莉自己所主持的《不明白播客》。2022年四月,上海封城。看著一座繁華大城變得空蕩蕩,人們挨餓、抗爭、死去,袁莉和很多中國人一樣,都陷入政治抑鬱。袁莉說,當時包含她在內,人們都對這荒謬的遭遇充滿疑問,卻沒有任何中國媒體報導,只能仰賴社群媒體上流傳的資訊。

《不明白播客》即在此背景下誕生——袁莉認為,她應該用中文,直接和中國人對話,思考有關中國的問題與答案,而她相信很多中國人也有和她一樣的需求,她至少可以用中文告訴他們,中國正在發生什麼事。

雖然《不明白播客》從第二季開始便「被牆了」,然而袁莉從許多聽眾得知,聽眾彼此會用「那個播客」代指此節目;就如同習近平是「那個人」,大家不說,但大家都知道。

袁莉表示,她曾經有300萬關注者的微博帳號,但在2020年被封殺,阻絕她了解中國大眾想法的管道。然而,製作《不明白播客》,特別是利用較為親近的聲音作為媒介,她重新與中國年輕人建立聯繫,他們會透過推特、郵件,向袁莉分享他們的想法、煩惱與掙扎。有名遭上海警察拘捕的年輕人甚至願意受訪,講述她被捕的過程。

袁莉說,透過《不明白播客》,雖然她不身在中國,卻得以和中國民眾保持聯繫,從中她看見年輕人的勇敢。袁莉引用江雪的話,放慢語速說道:「我願意做他們的樹洞。」

與談人《風傳媒》副總主筆林庭瑤認為,台灣作為華文世界的自由地區,台灣媒體是如今中國媒體人最有利的發聲平台。而台灣媒體也應該扮演美中大兩岸、台海小兩岸的橋樑。

林庭瑤認為台灣媒體是如今中國媒體人最有利的發聲平台,台灣媒體也應該扮演美中大兩岸、台海小兩岸的橋樑。(王崴漢攝影)
林庭瑤認為台灣媒體是如今中國媒體人最有利的發聲平台,台灣媒體也應該扮演美中大兩岸、台海小兩岸的橋樑。(王崴漢攝影)

與談人、Matters Lab創辦人張潔平則強調,中國政府對言論和新聞自由的毀壞,是生態系統性地癱瘓產業——限制資金資源、限制領袖人物、限制傳播管道、限制資訊沈澱的方式。因此張潔平說,在萬馬齊喑的中國新聞環境,「並不是沒有馬願意講話,而是他們說的話,你聽不見。」

張潔平認為,應該在小範圍裡,試著重建華文的媒體生態:「我們不缺好馬,而是缺讓大家看見彼此的、安全的生態。」張潔平說,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存在著更多樣的方式,可以重建生態、建立連結人群的道路。

張潔平以袁莉的《不明白播客》為例,她指出,聽眾不只是點開節目來聽,也會私下跟朋友互道「大明白又更新了!」——大明白是中國聽眾代指《不明白播客》以迴避審查的用語。藉此,人們相互聯繫,確認誰還是自己人,又有誰還在關心同樣的事。張潔平認為,恢復人與人的連結,是當下最重要的工作。

回應袁莉以黑洞與光亮,形容當前中國新聞環境與其中抵抗的人,張潔平認為,光並不是非得撬開裂縫,才能從黑洞外頭照進。她引用台灣作家顧玉玲的說法:只要人願意走進黑暗,和其他人坐在一起,等適應得久一些,自然會看見黑洞裡的人,自己反射出一些光亮。「我相信黑暗裡的光,是黑暗裡的人自己發出的。」張潔平說。

張潔平(左起)以幽默口吻回應現場提問,袁莉及平路聽得大笑。(王崴漢攝影)

張潔平(左起)以幽默口吻回應現場提問,袁莉及平路聽得大笑。(王崴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