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規模槍擊案頻傳 記者如何進行報導?


陳曦|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近年美國校園大規模槍擊案頻傳,其中包括多起校園槍擊案,公共安全、校園安全、乃至於槍枝管制問題,再度引發美國社會廣泛討論與關注,共和黨、民主黨兩大黨的關注焦點也包研議設法預防此類案件的槍枝管制「紅旗法」立法,而對於新聞媒體記者而言,如何採訪大規模死傷的社會悲劇,向來是新聞從業者的難題。
在報導大規模槍擊案等社會悲劇之時,新聞媒體需要思考以及回應(無論是回應自身,還是面對外界質疑)的問題,包括:記者的作用與責任是什麼?媒體該如何敘述社會悲劇的發生、喚起大眾對於事件本身、成因背景、以及後續改善措施的關注,而不過度渲染事件、不對事件相關人士造成壓力與傷害?單就採訪工作本身而言,承受悲傷情緒衝擊的家屬親友,又未見得願意發言回應,而記者如何提問、何時提問,又是另一新聞專業上的考驗。
當大規模槍擊案一再發生,專業的記者、編輯等新聞從業者,也就必須一再面對上述的叩問;而在2023年2月,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簡稱:MSU)發生一起造成3死5傷的大規模校園槍擊案後,美國地方媒體《FOX 17》(《Fox》旗下的附屬電視台)的做法,或許是新聞工作者可以參考的「採訪」方式之一。
密西根州立大學槍擊案發生在2023年2月13日晚間,一名43歲的槍手麥克雷安東尼・麥克雷(Anthony McRae)進入MSU校園內,在MSU的兩幢大樓處開槍射擊,共造成3人死亡、5人受傷,死者中包括2名中國留學生,而槍手麥克雷在警方趕到現場與其對峙之後自盡身亡。
根據《CNN》統計,發生在密西根州東蘭辛市(East Lansing)的MSU校園槍擊案,已經是進入2023年以來,美國發生的第12起校園槍擊案,也是2023年以來,美國首例發生在大專院校的槍擊案;近年美國各地校園槍擊案頻傳,如今在密西根州立大學就讀的學生中,甚至有數人畢業自2021年11月發生15歲學生大規模槍擊同學事件的底特律牛津高中(Oxford High School),等於在短短兩年之內的高中、大學生涯,經歷了兩次大規模校園槍擊案(牛津高中槍擊案造成4死7傷,4名死者皆是學生)。
MSU校園槍擊案為校內學生帶來莫大衝擊、恐懼與哀痛,而西密西根州地方媒體《FOX 17》在事件發生一週後進入校園採訪時,做出了另類的選擇——顧慮到談論發生在自己校園內的槍擊案悲劇,可能對校內人士帶來的心理負擔和拒訪可能,《FOX 17》選擇不主動提問,而是在校內一角架起三角架、攝影機定點等候,三角架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說出口很困難,但如果你們想談談,我們就在這裡傾聽。」( This is hard. If you want to talk, we are here to listen.)願意發言、希望分享感受想法的學生們,可以自行向等候的記者借用麥克風,在攝影機前說出想說的話。
We are not approaching students on campus today. If you want to take the mic we’re at the rock. No questions. Just whatever you want to share. This shouldn’t deserve a gold star. It’s just the right thing to do. pic.twitter.com/zbB6soCHYp
— Julie Dunmire (@juliedunmire) February 20, 2023
進行該條新聞報導的記者朱莉・鄧邁爾(Julie Dunmire)在報導文章內說明採行這項方法的考量,「畢竟,這是他們的故事,應該按照他們自己願意的方式來講述。」
鄧邁爾本身也畢業於MSU,她在報導中自述,「我和其他很多人一樣,都在伯基樓(Berkey Hall)上過課,僅僅一週前,有兩名學生在那裡被槍殺。在這學期剩下的時間裡,伯基樓都會關閉,課程教室也會改地方。當我週一(2月20日)回到學校的時候,我壓根兒不在乎學校接下來要怎麼上課⋯⋯在密西根州大槍擊案發生發生一週後,我相信對返回學校的在校學生來說,心情也是一樣。」
在重大悲劇發生後,新聞記者的工作是向目擊者、倖存者或是罹難者同儕親友進行採訪,這是進行災難新聞報導的標準作法,但這項工作本身對於受訪者和記者來說,都相當困難。而鄧邁爾試著展現同理心的做法,確實讓兩名學生停下腳步,勇敢接過麥克風分享自己的想法。
而其中一名女性學生表示自己即將畢業,槍擊案的發生令她恐懼不已,卻也迫切希望立法者能夠做出改變,預防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她表示:「我不應該只是一直坐在這裡哭泣,我想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立法者們有權力,我們求求你們,阻止這樣的事再發生。」
另一名男性學生則說:「這種持續不斷的恐懼,對年輕人來說太過分了。事情永遠不應該是那樣的,受害者只能逃跑、躲藏、或設法搏鬥。我只能坐在這裡想:這種事什麼時候會停止?」
除了發言的兩名學生以外,其他大多數密西根州大的學生都徑直走過《FOX 17》的牌子;事實上,密歇根州立大學發言人向該校學生報表示,「部分學生接觸某些媒體成員時,有過很糟糕的經驗」,並指出讓學生留下惡劣印象的媒體對學生的處境似乎沒有展現同情或是同理,而不想受訪的學生們,在返回校園之後,學校會提供「拒訪」的標示,這些學生能夠使用來向媒體表明態度。在許多學生不願受訪的情況下,鄧邁爾的方式可說是在盡可能不冒犯這些學生的情況下,尋找到受訪者。
密歇根州立大學學生報《The State News》主編薩米亞・歐佛羅(SaMya Overall)針對採訪大規模槍擊案的難度一事,在自己的專欄文章中回憶,當MSU校園槍擊案發生隔天的清晨,學校取消就地避難令時,自己向《The State News》的新聞顧問所說的第一句話是:「我不知道我現在應該做什麼。」
《The State News》的新聞顧問已從事新聞工作長達30年,過去也曾採訪過大規模槍擊案,作為指導師長,他給予歐佛羅的回答是:「我們會想到辦法的。」
歐佛羅自述心境,指出當時的自己感到麻木、只想躲起來、對於自己的學校不再感到安全、更因為自己的3名同校同學死亡、5名同學受傷住院而受到衝擊,但是作為《The State News》的主編,她必須回應旗下超過70名的學生記者,還有無數《The State News》的讀者一個共同疑問:接下來,《The State News》要怎麼做?
身為《The State News》的主編,歐佛羅能夠安排調適記者的工作量、能夠協助編輯彼此溝通妥協,然而在2月13日MSU校園槍擊案發生後,報社的學生記者們必須報導這個可能是他們生命中最可怕的夜晚,而歐佛羅必須安撫記者們、並對接下來如何處理自己學校的槍擊案新聞,做出回應。
歐佛羅指出,隨著大規模槍擊案在這個世代的美國,變得越來越普遍,也許有更多的新聞編輯室必須面對她在2月13日所處理的棘手難題,她必須和其他的學生領袖一樣,設法帶領自己的工作夥伴暨同儕處理悲傷。歐佛羅自承在MSU槍擊案發生後,自己犯下一些須檢討的錯誤,例如為了讓受到衝擊的編輯當晚就著手撰寫報導、或是讓願意採訪的記者待在槍擊案現場,忽略可能的風險,而種種的決定很多都是憑直覺所做出的。
但是歐佛羅強調,自己熱愛《The State News》和所有一起工作的夥伴,當槍擊案讓熟悉校園裡的一切變得未知而駭人時,《The State News》持續運作讓她感到安心,她寫下:「我還有工作要做。」來描述自己同時面對槍擊案衝擊和自己的新聞人角色的心情,認為當校園內籠罩槍擊案帶來的黑暗和壓力之時,正是《The State News》更應該繼續存在、繼續運作、繼續報導的時刻。
美國公共媒體《NPR》也針對「如何報導大規模槍擊案」這一議題做出思考,試圖探討記者在此類案件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以及如何「負責任」地報導重大悲劇?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傳播學系副教授楊格(Dannagal Young)的研究,或許能提供思考的方向。
楊格長期研究新聞報導對於公眾的影響,研究重心著眼於:媒體是否偏向於報導特定事件和個人,而不是更廣泛地關注導致大規模槍擊等社會悲劇的原因?
楊格指出,過去在1990年代時,曾有研究探討新聞的描述方式,會否影響閱聽人對新聞事件成因的責任歸屬判斷?對於這個問題,楊格表示,當新聞事件被以「個人」層面來描述時,閱聽人的大腦也容易被引導偏向對新聞主角個人觀感的思考,自然也可能認為新聞主角的經歷與己無關、認為「這可怕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並自行推斷「如果我不做那個人做的那些事情、我不在這個地方、我也不是那些人,這種事就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而如果新聞報導著重可能造成悲劇的系統性因素進行撰寫,則較能鼓勵閱聽人思考:社會系統可以做些什麼?可以透過什麼樣的立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以2022年5月發生在德州烏瓦德(Uvalde)羅伯小學(Robb Elementary School)的槍擊案為例,新聞討論將此案置於政治況下、文化框架、歷史框架等等的宏觀背景下來看待,不過隨著新聞持續追蹤,閱聽人也看到了烏瓦德警方、尤其是羅伯小學校警的失職,這也導致部分報導開始導向個人故事,而不是廣泛思考美國的槍枝暴力問題。
因此楊格表示希望所有記者都可以自問:要怎麼進行報導,才能在幫助美國人理解新聞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理解背後更大的問題結構?要怎麼樣才可以協助閱聽人弄清楚自己可以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改善社會?新聞報導的案件可能催生什麼樣的法案?
楊格再以烏瓦德校園槍擊案為例,指出案件引發美國社會關於槍枝法規和改革的討論,但需要討論的還有美國民眾的心理健康保障問題、如何與極端主義團體進行對話等等,槍擊案的成因可能非常複雜,多方的探討,不僅有助於閱聽眾深入了解事件本身,也有助理解事件背後的遠因。
天普大學醫院創傷科外科醫生兼費城槍支暴力報告中心首席研究員貝爾德(Jessica Beard)也發表了針對槍枝暴力受害者的研究,研究內容指出許多倖存者認為相關的新聞報導很少、或是完全不考慮受害人的處境,甚至有時傷害倖存者,像是報導中經常提及關於倖存者的個人具體細節,結果導致部分倖存者受到安全威脅。在貝爾德的研究中,就有多名參與研究的受訪者表示希望自己從未上過新聞,貝爾德同樣認為新聞敘事中的觀點視角極為重要。
與楊格的看法類似,貝爾德指出,由於新聞報導未以系統性方式看待槍擊案的發生,其結果可能減低公眾對於以公共衛生方面著手來設法降低槍枝暴力方案的支持,因此貝爾德希望新聞編輯室在未來,在報導槍擊事件時,能夠減少僅報導受害者、受害地區的簡短敘事方式,而是在避免造成二度傷害的同時,設法探討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問題。
貝爾德的研究所提出的報導方式建議,包括用更深入的故事取代偶發的犯罪報導、省略關於傷者臨床狀況的具體信息——比如子彈的數量和位置——以及傷者的具體位置、以及限制出現血腥暴力的畫面,並要求記者專注於對系統性問題的回應。
參考資料
- CNN – 〈The gunman who killed 3 Michigan State students and wounded 5 may have planned to attack New Jersey schools, police say, as heroes helped classmates flee〉
- FOX 17 – 〈Here to listen: FOX 17 lets Spartans share their stories〉
- The State News – 〈COLUMN: There’s no book on how to be editor-in-chief during a mass shooting〉
- NPR – 〈There are 2 ways the media covers mass shootings. Here’s why the difference matters〉
- The Trace – 〈These Philadelphia Researchers Want Journalists to Tell Better Stories About Gun Violence〉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當大型槍擊事件發生時,美國記者如何報導與因應?
- CBS槍擊案之後:新聞工作者如何面對創傷事件
- 報導槍擊案能不提及兇嫌的名字?
- 鎂光燈下的美國女議員槍擊悲劇,新聞演鬧劇?
- 讓新研究幫助你:新聞編輯室沒說的創傷
- 記者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創傷新聞 記者與受訪者的共同課題
- 重大災害報導精神受創、網路騷擾霸凌 加拿大過半記者有心理健康問題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