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傳媒「如何守護獨立報導」系列講座】獨立記錄為何重要?讀者、記者和媒體的角色與困境

林立雅|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端傳媒「端 Plus 會員計畫一週年活動」以「如何守護獨立報導」為主題,舉辦系列座談,端傳媒執行總編吳婧表示:「我們相信守護新聞的獨立性,就是守護你我的獨立性。」端傳媒希望透過系列講座讓更多人意識到獨立記錄的重要性,並賦權給每一個人,成為獨立記錄的參與者和守護者。
此系列首場講座以「獨立記錄為何重要?讀者、記者和媒體的角色與困境」為主題,由端傳媒執行總編吳婧擔任主持,邀請嘉賓獨立記錄者陳倩兒、王紀堯、王莉雅與媒體觀察者方可成、謝梓楓提出對中國與香港兩地媒體環境的觀察與討論,並分享他們在獨立記錄中遇到的挑戰。
疫情之下中國媒體環境與新聞讀者的觀察:缺少每日新聞與事實差距
端傳媒執行總編吳婧首先提出作為新聞讀者近年的感受,人們對資訊非常渴望,但是找不到提供的平台,以及信賴的資訊來源,吳婧舉例,「我想知道動態清零這幾年中國大陸有多少人失業,我覺得從官方的數據也好,主流報導也好,都看不清楚這個現狀,我對信息(資訊)非常渴求卻不知道怎樣拿到。」她認為近期的上海封城也有類似情況,人們從主流報導中獲得的資訊十分有限,只能依靠四面八方的民間記錄得知消息。
獨立記錄者陳倩兒也分享在疫情期間對新聞的感受,以上海封城而言,網路上充斥許多資訊,但卻缺乏全面的報導,她舉例:「表面上政府說上海解封了,網路上訊息就會說上海解封了停留在這幾個字,但上海好朋友就會告訴妳我的小區還沒解封,可能解封一天第二天又封了,封了十四天,這個其實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對於疫情,很多問題難以在新聞中找到全面的答案。
陳倩兒認為,在疫情期間中國除了缺少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連每日新聞(daily news)都是缺失的。新聞媒體大多只轉發政府通稿,網路上充斥的資訊都是通過自媒體或是微信影音號傳遞,然而這些資訊幾乎都未經事實查核(fact check)。
人們沒有看過相同的媒體報導,而是各自從自媒體和公眾號接收資訊,造成討論公共問題時通常沒有共同的事實基礎,彼此觀點背後其實有著不小的資訊和事實差距。
陳倩兒舉例,當與朋友聊到俄烏戰爭,「他會發來盧克文的bilibili影片或者是一個盧克文的微信長文,盧克文是近年挺火的自媒體公眾號寫手,常用不一定有事實查核的事實講故事,是比較三國演義式的。」不同的資訊接收來源,讓雙方因事實基礎不同而難以對話。不過,若有一些朋友提出想系統地接收資訊,陳倩兒也會以整理一些報導,並寄給對方的形式與其交流。
獨立記錄者王莉雅在上海經歷完整的上海疫情,她也分享這段期間對大家獲取資訊方式的觀察。她發現大家獲取訊息的主要管道變成微信群組,微信群組成為資訊傳播最快的管道。另外,她也觀察到身邊的人接收資訊的方式分為兩類,一類只在牆內接收主流媒體報導,另一類則是極度厭惡牆內媒體,於是沉浸於英語媒體或社交軟體,如:telegram 或推特,拒絕使用微博或牆內其他社交媒體平台。
對此,王莉雅認為:「不管牆內牆外,話語都是非常單一的,會有涇渭分明的趨勢。牆內就是一片正能量的主流敘事,牆外就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才會被發表出來並轉發,割裂挺大的。很少人會同時看牆內牆外的信息並同時去思考。」吳婧也表示,理想的狀態是牆內牆外都要接收訊息,這樣的力量遠大於只從其中一邊接收資訊,若只選擇一種資訊管道,會遮蔽非常多資訊和真實情況。
近年香港媒體環境與新聞讀者的觀察:主流媒體消失與逃避新聞現象
2021年,在香港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相繼倒下,吳婧認為現今已經不是等媒體將報導遞到你面前的時代,「無論是記錄者或是媒體讀者,我們都是有責任的,我們要去討論怎樣爭取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獨立記錄者王紀堯分享,雖然一些廣為人知的媒體消失,但也有很多新的獨立媒體相繼出現,如:《法庭線》、一人媒體平台《 ReNews 》等,許多媒體人正盡力撐住香港新聞。不過,王紀堯也談到,這些獨立媒體的規模和影響力不如以往的香港媒體大,還需要努力讓更多人認識這些新的媒體,「在台灣很多人說之前看香港新聞,看《蘋果》、《立場》,現在不知道看什麼,有存在一個 gap 啦,他們不知道《法庭線》也不知道一人媒體,要慢慢去介紹,填補 gap。」
在香港,除了媒體環境發生改變外,讀者也發生一些變化。王紀堯認為,香港人可能看了許多關於倒閉、禁書等的負面新聞,發現無法改變現況。很多人覺得既然無法改變,就也不想再看新聞報導了。王紀堯以自己的阿姨舉例:「我阿姨本來也是積極參與遊行的人,我也分享一些新聞,她主動和我說他不想聽了,她是直接打斷我的話叫我不要講,我感覺她是不想面對,這可能也是現在社會的寫照。」
對此,媒體觀察者謝梓楓談到,2014到2019年香港進入「逃避新聞」的階段,關於逃避新聞,其實也有一些相關研究,如傳媒人阿果在香港中文大學讀碩士時,便以「逃避新聞」為題進行研究,後也成為他的書籍《失聲香港》的其中一個章節。
不過,對於現今香港人是否逃避新聞,謝梓楓表示,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和路透社每年做的新聞閱讀報告,現在香港社會對於媒體的信任依然與2019年維持在同等水準,「2020年的時候它掉下去了, 但是過去兩年又回升了。」因此他認為現在香港人並沒有明顯的逃避新聞傾向。
另外,謝梓楓也提出一個現在香港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問題,「比如說我和一些朋友聊天,他們會說立法會現在不知道怎麼報導,香港反對派沒了,他們要找反對的聲音找不到,街上的人可能也不願意受訪。」缺少不同的聲音也成為香港新聞的新困境。
獨立記錄的挑戰與困境
獨立記錄者以一人的形式工作,缺少新聞機構的資源,因此工作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挑戰和困境。陳倩兒說明,其中一個困難為如何有效地吸收不同的資訊,以及找到好的新聞線索,「有時候我趕稿子,有⼀兩天不集中看新聞,就感覺錯過了很多,不像你在⼀個新聞機構,會有大家的support(支持)。」
另一個困境為如何找到可持續的收入模式,她認為如果單靠寫新聞稿或者深度報導的特約稿費,要養活自己不容易,所以要探索不同的模式,「現在香港做自由撰稿人的很多朋友暫時也很難完全通過新聞的稿費來養活自己,還是會有一部分的收入是來自另外的項目,在一些學校教書、教寫作,或者像我可能會接⼀些行業刊物這種稿費高⼀點的稿子,所以一個比較好的收入組合也很重要。」
關於獨立記者如何規劃自身成長路徑,陳倩兒認為首先需要找到自己持續寫作的母題,另外她也希望三、四個獨立記者之間能組成互助小組,互相看稿、給予意見、事實查核等,彼此支持、一同成長。王紀堯也談到,新記者若選擇獨立記錄,因為沒有足夠的經驗接受和消化資訊,容易失去方向或是難以找到切入議題的角度,所以她也希望將來獨立記者能夠互助,成為彼此的資源。
媒體觀察者方可成也強調,獨立記錄是需要網絡支持的,「任何能奏效的、保持長期運轉的獨立記錄,絕對不是⼀個人單兵作戰的,背後應該是有一個支持網絡的。這個支持網絡包括剛才提到的編輯、校對、事實核查,也包括提供法律支持:如果你被⼈告了怎麼辦?還包括情緒支持:你在網上被網暴了怎麼辦?至於資金支持的問題,這不僅包括工資,也包括社會保險、醫療保險這些支持。」方可成認為獨立記者網絡雖然正逐步搭建,但仍然十分不成熟,獨立記者能否探索出一個更好的支持模式,將是非常重要的挑戰。
在獨立記錄生態中,作為讀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在獨立記錄的生態中,作為讀者,可以做些甚麼?王紀堯表示最直接的就是金錢上的支持,「很多獨立記者或媒體發起的眾籌還沒有達標,他們現在的關注度其實還不夠高,想呼籲大家幫忙支持和轉發。」王紀堯認為大媒體消失後,人們缺少管道了解在地發生的事情,然而在地的資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希望大家可以將資源給予在地的獨立記者和媒體。
陳倩兒認為,大家平時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看甚麼媒體、如何篩選資訊,在選擇自己喜歡的新媒體和公眾號的同時,也可以查一下它的背景,如:寫作者、團隊等,有意識地選擇媒體。
王莉雅表示:「我現在很明顯地感受到互聯網(Internet網際網路)變成了⼀个表達的場所,已經失去了溝通和交流的功能了。」她希望大家可以不著急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多看、多了解的情況下再發表觀點和評論。方可成也強調,看新聞或文章時要分辨哪些是有來源的資訊、哪些是作者或媒體自己加入的關聯性解讀或者觀點,這對於接收資訊十分重要。
謝梓楓表示,大家可以保持開放性,「比如當受訪者,不要太害怕在現在的香港社會公開講話,我覺得這是讀者可以做的事。」方可成也談及,對讀者的想像需要變得更多元,「你的名字從今天開始就不只是『讀者』,可能是資助人、是為獨立記者提供法律服務或心理支援的人、是獨立記者的朋友和鼓勵師,你可以扮演非常多不同的⻆色。」既然現在已經跳脱傳統由機構控制新聞生產的生態,變得更加開放,其實每個人都已經不再是「讀者」了。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一個獨立媒體人的追尋
- 獨立媒體 新加坡管控夾縫中的自由空間
- 倡議媒體或媒體倡議的時代/葉蔭聰(《香港獨立媒體網》創辦人、執行委員)
- 賴昀|獨立媒體的崛起
- 獨立媒體蓬勃 激勵台灣新聞走向未來/游家榕
- 新聞自主的發聲位置:台港的獨立媒體發展/許宜湘
- 獨立媒體生態系的匯聚與茁壯(轉引)/陳順孝
主編:蔡宏杰

我們需要瞭解媒體。媒體就是環境、就是文化!
歡迎訂閱「卓越新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