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亞洲華文專業新聞論壇」台灣場討論獨立媒體的角色及未來,朱淑娟表示,專業的報導能力,是成為獨立記者的關鍵。陳順孝則提到,獨立媒體的影響力擴大,但領域仍不夠全面。

 

朱淑娟:獨立報導能補大眾新聞的不足

 

 

獨立記者朱淑娟分享獨立報導的經驗。她認為,獨立記者可貴的地方在於能夠獨立思考、報導、行動與影響大眾,也能實現新聞價值。台灣擁有自由的媒體風氣,媒體可以多元發展,也讓獨立媒體有其生存空間。朱淑娟長期耕耘在環境議題上,她表示環境議題對大眾很重要,但主流媒體的報導卻很少,獨立媒體在此時可以發揮作用。

 

獨立媒體以議題為導向的特性,使其有能力提供專業報導。朱淑娟分享在報社的經驗,她表示,記者雜事多,又時常受限於採訪線,既無法累積專業,也無法深入報導跨領域議題,反之獨立記者的工作模式卻能補足這些缺點,讓報導更有彈性。

 

而朱淑娟平常除了寫部落格外,也與媒體平台合作,她相信合作可以讓報導更有影響力,亦可以增加不同的讀者群。但獨立記者要注意的是,與其他媒體合作報導時,獨立記者應秉持專業且掌握主導權,而非成為平台的代工者。

 

馮小非:用生態系想像新聞生態

 

 

 

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將媒體組織比喻成生態系。生態系中的編採、廣告、銷售與讀者,互相制衡也互相給予,記者與讀者、經濟來源、新聞編採之間的關係,也決定媒體生態系是否能健康發展。對記者而言,媒體組織提供的養分決定記者能結出何種果實,當記者離開組織成為獨立記者時,資訊來源容易缺乏,也要完全負責新聞的產製。

 

與讀者的互動,也是獨立媒體或獨立記者的重要課題,多元讀者是支持獨立媒體健康發展的關鍵。對上下游來說,與讀者建立緊密的關聯性,有助於提高讀者忠誠度,馮小非表示,「作為一個記者,資料來源、受訪者多元性,以及能與多少人互動,都是生態系組成的一部分,但我想我們過去很少去思考與讀者之間的關聯性」,但記者想寫的報導與讀者想看的報導之間,還是要取得平衡。

 

陳順孝:獨立媒體蓬勃,對大眾媒體的影響力增加

 

 

輔仁大學新傳系副教授陳順孝則勾勒出台灣獨立媒體的發展近況。台灣社會近年獨立媒體發展蓬勃,對社會大眾及大眾媒體的影響力增加,陳順孝表示,獨立媒體具有引領議題及再造專業的能力,近年社會議題如禽流感、國光石化及食安問題,都是源自獨立媒體的報導,進而影響網路圈,大眾媒體反而較慢跟上。

 

台灣的媒體環境正在改變,許多新興媒體也不同於過去想像。陳順孝指出,在新的媒體生態圈裡,記者透過採寫新聞或策展方式,發揮各自所長,建立起不同於傳統媒體的新獨媒力量。陳順孝更以《眉角》雜誌為例,《眉角》以「慢新聞」、單一主題與群眾募資的方式獲得廣大支持,更顯示獨立媒體的各種可能。

 

現階段台灣獨立媒體的種類多元,但領域仍不全面,目前在社會運動、農業、環保、移民等議題有相關獨立媒體經營,但許多領域如醫藥、司法,仍然缺乏平台。

 

此外,獨立記者與獨立媒體雖然有成功的案例,但整個獨立媒體生態系發展仍不均衡,質量也難以保證。獨立媒體蓬勃發展之際仍面臨諸多挑戰,從培育人才、穩定資金到權益保障,都影響著獨立媒體生態系的未來發展。

 

想要當獨立記者?須先建立獨立能力!

想成為獨立記者,馮小非與朱淑娟都表示,專業報導能力是關鍵。朱淑娟建議,可以先在主流媒體熟悉採訪及報導模式,同時也累積報導領域的人脈,當能力提升到某個程度後,便可以開始試著當獨立記者,透過自設平台或合作平台,建立起報導的傳播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