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香港在許多地方都很相似,例如繁體字使用、對於新聞自由的重視程度、同樣地,台港都受到中國大陸近期經濟崛起的影響。新聞自由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是因為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同時也會左右社會輿論與人民視聽,進而影響閱聽人作出正確的判斷。

 

專制政權無一不把控制媒體權為首要任務之一。台灣媒體早期為黨政軍的傳聲筒,自1987年起戒嚴令解除後,台灣媒體滿地開花,成為眾聲傳唱的年代,然歷經時代變遷,新聞媒體成為商業交易行為下的大宗商品。2008年,中時媒體集團號稱以204億元天價,轉手兩家電視台及兩報一刊;2012年,壹傳媒計畫以175億元,交易旗下的報紙雜誌及電視台。台灣的主要報紙,可能納入金融業、石化業、地產業及食品業大亨的集團版圖,而報老闆在台海兩岸的政治利益與商業利益,無可避免變成一面篩子,過濾閱聽人每日吸收消化的早餐資訊。電視台三大系統商掌握全台灣的有線電視通路,如同超商控制餅乾泡麵,他們控制哪些頻道能上架、哪些不能。扭曲的市場結構,壟斷了500萬收視戶的客廳螢幕。

 

翻開香港的媒體發展史,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新聞自由是否受到其他因素左右,受到各界關注。傳統上香港媒體可分廣播事業、印刷媒體及電影。早期受到政府控制,無論無線廣播或有線電視,尤其有線電視月費對當時大眾來說頗為昂貴,接觸到的閱聽眾有限。1959年,才有第一家商營的無線廣播電台出現,即「商業電台」。至於電視廣播方面, 1967 年成立的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靠著本地節目壟斷香港電視市場,延續至今。

在另類媒體上獨立

獨立媒體成立與蓬勃的重要性,要從媒體公有化的意涵說起,香港關鍵發展時期是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遊行發生背景是九七回歸以來的經濟不景氣及政策失誤,再加上「非典型肺炎」(SARS)橫行、社會所累積的不滿,大眾於是藉著有關國家安全立法的爭議,表達諸多情緒帶上街頭。由於這次立法中,有關「煽動」、「顛覆」國家安全的條文,嚴重威脅香港的新聞工作和言論自由,主流媒體工作者均持批判態度。

 

遊行事件後,促成「香港獨立媒體網」於2004年成立,其他也有以社會時事討論或公民報導的網站,則多以個人或小集體網誌形成經營。「民間記者」(Citizen Reporter)的推動,至於網路上獨立製作電視廣播,議題多元,例如2008年由女同學社成立「G點電視」,內容以同志文化或相關議題為主;或由網友為諷刺官方的回歸10周年歌曲《香港始終有你》,而製作《福佳始終有你》,兩周內超過30萬人觀看,引起香港傳媒與公眾關注。


相較於香港,台灣近年來獨立媒體的風氣興起,關鍵事件在於2012年九一遊行,其訴求源自於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案(簡稱旺中案),將引起媒體壟斷、以及戕害新聞自由疑慮的後續影響,對於向來將民主自由視為珍稀的寶島台灣,無疑是一場指標性的諷刺。台灣人民希望許多聲音能被媒體聽見,進行對話,而不會淪為商業集團的行銷管道。


因此,台灣在獨立媒體經營方面,採取分進合擊,有個人為單位,如朱淑娟、李惠仁、黃哲斌,透過個人資深的媒體資歷與觀察,持續關注環境、生態、媒體等多元議題。也有以團隊為單位,如生命力新聞、新頭殼、上下游、四方報、苦勞網等以優質新聞為訴求,並且深入報導關於新住民、農業、勞工等主題,希冀帶給閱聽眾有別於主流媒體「放煙花」式的新聞報導即不同視野。


綜觀台港的獨立媒體近年發展,雖然香港腳步起得早,但台灣在近年來由於獨立媒體表現優異,2013年Peopo公民新聞平台獲得卓新獎「社會公器獎」肯定。這個由公共電視於2007年成立的公民新聞平台,是繼山城週刊、環境資訊電子報、苦勞網、四方報後,第五個由獨立/公民媒體獲得獎項,然而這個獎項從來沒有一家主流媒體得過。面對強大的商業集團財力,台港兩地的獨立媒體必須繼續思考著幾項問題,包含新聞製作預算的控管,經營媒體經費來源透明公開,新聞工作者生涯規劃及專業考量,最重要的是,公有媒體是為民眾接收訊息的基本權利而存在,如何有效地善盡監督政府職責,又能適當為弱勢團體發聲,定期提供針砭時事的觀點,才是對抗媒體日益集團化與壟斷化的解決之道。


參考文獻:
葉蔭聰(2009)。新政治力量:香港獨立媒體的發展。新聞學研究。221-239。
管中祥:支持獨立媒體,改變社會的開始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849
【關於獨媒】打造一個眾聲輪唱的獨立媒體時代
http://www.indiemedia.tw/aboutus
獨立媒體的發展與挑戰
http://www.slideshare.net/chen328/ss-1657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