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華X吳迎春X莊豐嘉X余佳璋X黃哲斌|如果新聞消失了?!當前新聞業的發展與挑戰

2022 年 01 月 25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你我所熟知的新聞會有消失的一天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30 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 B 組第一場「如果新聞消失了?!當前新聞業的發展與挑戰」當中,《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華視總經理(時任)莊豐嘉、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顧問余佳璋以及媒體專欄作者黃哲斌各自發表觀察到的新聞業危機,以及未來可能的展望。

「如果新聞消失了」是危言聳聽嗎?

「我們在台大新聞所的口試當中發現,有一半的申請者最想做的是 YouTuber、網紅。」

擔任主持人的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說:「從新聞傳統的眼光來看,每年的卓越新聞獎都有許多精彩的報導。但若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他們每天看的是什麼呢?很多人看的是所謂的網紅、YouTuber。到了選舉時,候選人想合作的對象也常常不是傳統媒體,而是這些新興的網路資訊者,這確實是一個危機。」

張錦華表示,在台大新聞所的甄試中,有許多學生想做的不是記者,而是網紅。圖:陳洧農攝

在新局勢中維持新聞獨立

「無庸置疑的,新聞不會消失。」吳迎春表示,改變的是消費者的行為。為了因應這些轉變,新聞人需要新的能力和認知,例如分眾溝通、資訊娛樂化、學習更多技能的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服務的心態

「『你們這些業者就是向市場下跪』,這種話我聽很多了。」她說:「我的體會是,真正傷害新聞獨立的,是我們帶著以往過好日子的傲慢。」吳迎春坦言,如果要面試兩位記者,除了專業能力之外,她會看重的,就是「服務讀者需求的心態」。

吳迎春提到,自己在胡元輝與羅世宏教授合著的《新聞業的危機與重建:全球經驗與台灣省思》中讀到,新聞業永續經營的模式包括政府補助,對此她難以苟同。「我想大家都會同意,我們不能夠接受政府的補助,這樣要維持獨立客觀是不可能的,又或者是單一的金主贊助的模式,也有同樣的風險。

吳迎春:「要把重要的議題傳播給大眾,讓大眾在認知上能達到基本常識的溝通跟決策,真的更需要懂得 entertainment。」圖:陳洧農攝

叫好不叫座的新聞生態

莊豐嘉表示,在刻板印象中,一般認為公共媒體較「乾淨」,商業媒體較「血腥」。然而,就社會影響力而言,公廣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商業媒體如《天下》或《蘋果》卻做出許多不畏權勢或商業力量打壓的優質新聞。「所以這是非常弔詭的,你認為越乾淨、純淨的新聞,卻在社會沒有影響力。

莊豐嘉表示,在台灣就算做出好新聞,得了獎,對社會卻不起波瀾,這是最大的問題。圖:陳洧農攝

黃哲斌也提到,台灣新聞媒體的信任度很低。根據路透新聞學院做的全球性調查,台灣在 40 幾個國家中,媒體信任度長年敬陪末座。就受訪者在看的新聞媒體而言,相信的比例只有 38%;網路搜尋到的新聞則是 29%;社群媒體墊底,只有 21%。相較之下,芬蘭在這三個來源的信任比例則分別是 73%、30%、48%。

他指出,僅管大多數民眾還是比較相信專業新聞,較不信任搜尋結果跟社群媒體,大部分的人還是都在網路跟社群軟體上看新聞。黃哲斌認為,去解讀並回應這樣的現象,是媒體的首要任務。

當前媒體的努力

黃哲斌表示,儘管有種種危機,卻也看到台灣媒體正積極尋找出路。例如,越來越多媒體努力用 Newsletter(電子報)或 Podcast 等各式各樣的方法去接觸讀者,試圖找回與閱聽眾之間的連結。此外,也能看見許多媒體開始讓記者透過 YouTube、Podcast 等方式來經營個人品牌,再迴向加持給自己的媒體,讓讀者對媒體品牌有更立體的想像。

最後則是行為數據的科學化。黃哲斌指出,在某種程度上,谷歌(Google)跟臉書(Facebook)這些科技平台的確有值得傳統媒體效法之處。他說,媒體開始分析行為數據,發展出各種理論,例如:漏斗理論槓鈴理論飛輪理論等,藉以輔助內容生產跟社群經營,以及營收開拓。

黃哲斌樂見越來越多的媒體把記者推出來,用 YouTube 或 Podcast 等方式經營個人品牌。圖:陳洧農攝

台灣的記者能動性

出身記者的莊豐嘉表示,自己最擔憂的是記者能動性的消失。他以編輯室公約為例,指出自己到華視接總經理時,也要求訂定編輯室公約,卻失望地發現無法實質解決新聞獨立的問題。「各位要了解編輯室公約不是由上而下的,是要由下而上。」他說:「但是現在記者忙得不得了,沒有時間管這種事情,他也不覺得這些是重要的事情。」

莊豐嘉表示,2021 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記者,但在台灣,記者沒有辦法真正碰觸到敏感、尖銳的重要議題,不畏權勢地做採訪。「我覺得有很多空間,但是現在的記者可能受限於各種環境、沒有能力,或者他做了卻被淹沒了,沒有被發現,這是我們值得再去思考反省的。」

新聞自由越發險峻

余佳璋表示,自己每次代表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參與國際記者聯盟的會議,都覺得台灣跟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平行線。台灣新聞界的問題意識,經常是新聞做得好不好?賺不賺錢?要發什麼新聞?在國外則是:「我明天還有辦法發新聞嗎?」

根據國際記者聯盟統計,自 1990 年以來,全球已經有 2,568 位記者殉職。余佳璋表示,全球的新聞自由環境並不樂觀,雖然世界看似越來越民主,但是對民主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來說,發展新聞相當困難,反民主勢力用各種手段壓迫記者的情形,在國際間屢見不鮮。他說,國際上雖然有很多力量進行聲援,但是效果不如預期,而這些情況未來會不會發生在台灣?值得吾人深思。

余佳璋表示,在國際間新聞自由遭受打壓的情況值得台灣警醒。圖:陳洧農攝

失去靈魂的新聞

余佳璋表示,各個國家的媒體吸收外電時,向路透社或法新社等通訊社購買新聞所費不貲,因此對於弱小國家的媒體來說,是難以取得國際訊息或新聞素材的。

「這時的救星叫做 CCTV(中國央視)或 CGTN(中國環球電視網)。它給你免費素材,而且幫你代訓記者。」他說,中國順著一帶一路的模式把這些都輸出變成工具,改變了世界的形貌。這些取得新聞素材的國家會怎麼看待台灣和全世界的變化?

全世界的某些地方的新聞真的在消失,它有新聞的形式但是已經沒有魂了。」余佳璋說:「台灣現在沒有立即的問題,不會明天就出現這種狀況,但是如果我們有一天面臨這種狀況,或是全世界所看到的世界已經改變形貌,我們還能夠對自己說我們自己的新聞做得很好嗎?或者我們的新聞夠用了?這對全世界的新聞同業都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