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網路裡迷航:美聯社解僱案後,新聞業做好準備了嗎?

2021 年 10 月 04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倫理, 新聞專業, 新聞背後

易淳敏|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隨著社群媒體成為閱聽眾接收訊息、討論公共議題的場域,新聞業如何拿捏新聞工作者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平台上的言論規範,是近年熱議的話題。

2018 年 8 月,一名剛加入紐約時報的韓裔女記者鄭莎拉(譯音,Sarah Jeong),被評選為該報的社論委員後,便遭到另類右翼媒體翻出她的舊推文,指責她是針對白人的種族主義者。而日前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以「違反社群媒體守則」解僱一名年輕記者,事後發現她也曾在社群媒體聲援巴勒斯坦。該事件在美國新聞界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質疑美聯社受政治壓力使然。

然而,究竟新聞機構該如何在維持客觀性的前提下,既不過度干預記者的言論自由,又能保障全球員工的安全,是當前棘手的挑戰。

記者不能抒發個人觀點? 學界質疑盼美聯社說清楚

22 歲的艾蜜莉・懷爾德(Emily Wilder)今年 5 月 3 日加入美聯社位於鳳凰城的分部,擔任美西地區的新聞助理。沒想到就職兩週後,懷爾德便收到美聯社通知,以違反社群媒體政策將她解僱。

自加入美聯社以來,懷爾德曾在推特上轉發過幾則有關以巴衝突的貼文,包含一段示威者高喊「解放巴勒斯坦」(Free, free Palestine!)的影片。被解僱前兩天,史丹佛共和黨人在推特上抨擊她身為一名猶太人,在校園中化身「反以色列的煽動者」。懷爾德也因大學時期傾向支持巴勒斯坦人權的行為與言論,成為保守派媒體的攻擊目標。

對於突如其來的被解僱,她在採訪中坦言自己並未被具體告知違反規定的行為,也已接受美聯社的社群媒體訓練並認真以待,任職期間甚至移除推特個人簡介中支持「黑命貴」(Black Lives Matter)運動的資訊。「就因為我對一件具強烈政治性的議題抱持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我沒有能力從事新聞工作。」懷爾德認為自己是因爲「那些針對她的指控」而被開刀。

華盛頓郵報前耶路撒冷分社長珍妮・撒迦利亞(Janine Zacharia),也是懷爾德在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的新聞學教授,她無法理解美聯社選擇直接解僱,而非和當事人討論關於推文的擔憂。撒迦利亞點出懷爾德被解僱的關鍵在於「行動主義」(Activism),並提問:「若你在學生時期是一名活躍的運動者,且決定將這份熱情投入新聞工作,如此是否意味你將被拒於門外呢?

美國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傳播學者兼公共政策研究中心(Annenberg Public Policy Center)主任凱斯琳・霍爾・賈米森 (Kathleen Hall Jamieson),身為事實查核機構《FactCheck》的共同創始人之一,她希望生活在一個「受僱者能夠明確知道界線和規範的世界」,直指美聯社應豎立榜樣。

《紐約郵報》整理出懷爾德在推特與臉書關於此事的貼文。影:NYPost(Fair Use)

面對決策不公的抗議聲浪 美聯社也有話要說!

事件爆發後,美聯社的記者們不僅寫信抗議,甚至有逾百名記者連署力挺懷爾德,要求美聯社具體說明其社群媒體規範。不少員工擔心解僱案會助長有心人士的氣焰、繼續抹黑記者,因此也懇請公司承諾保護記者免受壓力團體影響。

對此,美聯社新聞高層回應,「為保護員工隱私,公司不會公開討論私人問題,因此分享更多資訊是有難度的。」不過,美聯社執行總編輯布萊恩(Brian Carovillano)日前公開聲明,解僱的決定是根據涉事記者任職期間的行為,否認與共和黨人的政治壓力有關。美聯社發言人勞倫・伊斯頓(Lauren Easton)強調,為維護新聞機構的客觀名譽、保障世界各地記者的安全,禁止員工對外發表涉及政治事務或公眾議題的看法。

AP 社群媒體守則》中指出,記者在分享他人的觀點素材時,必須聲明此非代表本人立場,「且不能在公共論壇選邊站」。在網路上譴責其他新聞用戶或製造新聞話題的事件,不但有損公司形象,甚至連帶影響同事的消息來源。

美聯社前執行編輯、現任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主席卡蘿爾(Kathleen Carroll)認為,美聯社在世界各地遍佈著新聞工作者,挖掘各種可能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員工必須謹遵社群媒體政策、審慎看待自己的每則貼文,勿因自身行為剝奪同事自由採訪報導的權利。

2021 年 5 月 17 日美聯社向全體員工發出一份備忘錄,內容由 10 名新聞高層研擬簽署。徵求員工自發性提供社群媒體守則的修改建議,並希望 9 月前能由委員會彙整提出。美聯社將新聞報導賣給報社、數位和廣播用戶,並告訴記者在任何重大消息見報前,不得在推特上發布,這也導致他們在社群媒體戰場上落後其他競爭對手。成立迄今 175 週年,歷史悠久的美聯社正處在自身文化與社群媒體碰撞磨合的過程。

《AP 社群媒體守則》。資料來源:美聯社(Fair Use)

解僱案後,盼新聞機構正視政策背後的價值觀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比爾・葛勒斯金(Bill Grueskin)在《哥倫比亞新聞評論》(CJR)專欄撰文,質疑「真的有證據能夠證明記者在社群媒體上的言論,會影響閱聽眾對新聞機構的評價嗎?」

對此,《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The Elements of Journalism)協同作者湯姆・羅森施蒂(Tom Rosenstiel)點出,懷爾德針對中東情勢的評論與她在美西地區報導的故事似乎相去甚遠,「這是另一個新聞機構必須重新調整的範疇」。不只是關乎擁有個人意見與否,就好比「你可以反對疫苗,同時報導棒球」,重點在於新聞機構必須明定哪些言論會導致記者「被失業」。

大部分新聞媒體為了尋找報導素材、建構網路社群並推動網路流量,鼓勵員工活躍於社群媒體。社群媒體儼然成為新聞機構和閱聽眾及廣告業者溝通的重要管道,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社會。當前社群媒體政策的核心涉及名譽問題,不僅是對於新聞記者,更囊括僱用他們的新聞機構。儘管美聯社在該事件中有其立場與兩難,解僱事件仍在記者們心中劃下一道印記。這次事件也促使記者們,尤其是新興記者,開始思考應該如何看待自己、檢視工作環境與文化,以及新聞機構應該擁護的價值觀為何。

新聞編輯室必須重新審視相關政策、與時俱進地調整。並且應以期待自家記者對待報導的態度正式該問題,根據經驗和數據事實去調整社群媒體策略,而不是被對未知結果的恐懼箝制。《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新聞記者韋斯利・羅瑞(Wesley Lowery)指出,許多新聞編輯室都想要一份「規則清單」,註明記者可以針對哪些議題推文、哪些不行。然而,他認為政策若只是制式的條例,是無法有效改善情況。取而代之的是,政策更應該奠基在價值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