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德

編按:農曆年前,公視台語台一系列的Facebook貼文引起網友熱烈迴響,也引起媒體圈熱議貼文內容是否得當。這些討論,本身涉及對公視、媒體公共性的不同想像,也觸及了社群媒體崛起多時,卻仍然欠缺嚴肅討論的「小編」現象。《卓越新聞電子報》編輯團隊有鑑於此,分別邀請了數位意見不同的的媒體人撰稿評論。期盼能藉由不同立場的討論交鋒,能令大家對「社群小編」與「新聞媒體」之間的愛恨糾葛,有更多層面的思考與理解。

本篇為系列最後一篇,相關系列文章,請見文末!

公視台語台社媒編輯的「發言尺度」這一陣子引發不少討論。卓越新聞電子報此前也刊登了公視前任總經理馮賢賢、現任新聞部經理蘇啟禎的專文,探討的範圍,集中在俗稱「小編」的社交媒體編輯能不能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吸引觀眾?公視原本的製播準則是不是應該為社媒傳播的需要修正放寬?可以的話,放寬後的標準應該是什麼?……等等。

上述兩篇專文作者都是非常資深的電視工作者,也在公共電視工作多年。在同一個議題上,筆者沒有更好的想法補充。而是希望從另一個角度進入這個議題:當我們討論公視社媒時,只討論「小編的尺度」足夠嗎?台語台小編引發的風波,只是「嘲諷得適不適宜」的問題嗎?

2月3日在韓國瑜新聞下方,公視台語台小編與網友的對話。截圖自公視台語台Facebook。

我個人的答案是「不」。要說明這個「不」,可以參照日前財政部臉書編輯向網路意見領袖朱學恆叫陣的事件。這起事件讓外界開始注意到財政部年輕社媒編輯的幽默和創意,這條貼文超過兩萬兩千人按讚、一千一百條留言、五千六百次分享。既完勝一位網紅,同時傳達正確的信息。在這個案例裡,有沒有嘲諷?毫無疑問是有。但小編有沒有因此招來負評?至少筆者完全沒有聽到。遑論這位和朱學恆開戰的小編,還不是媒體人,而是條條框框更多的公務員。

財政部小編帶來的啟示是,社媒編輯不是只拿著已有的內容做加註、轉傳——這是最基本、簡單的。愈是稱職的社媒編輯,就愈是一位優秀的內容生產者,就像文字、攝影、編導和動畫師這些職務一樣,社媒編輯的專業是掌握社交媒體的特性,將現有的素材重新創作,吸引受眾點看和轉傳,創造最大的傳播量。小編不是不能玩「政治梗」,但如果沒有態度真誠,內容豐富的原生作品支援,那就只是隨意發散個人的政治偏好。一旦悖離了公共精神,引發批判在所難免。

因此,如果在公視台語小編這一波討論熱裡,只把議題集中在「小編的發言尺度」上,必定會漏掉一些同樣重要的議題。除了「尺度」外,更好的問題是:「做為一個電視台的社媒編輯,還可以開發出哪些內容?」順手舉一個筆者印象深刻的例子:去年是中國推動改革開放政策四十年,BBC中文網製作了一部介紹鄧小平的短片,內容豐富,但調子輕鬆簡單。

再仔細看影片的註腳,會發現裡頭所使用的不同時期鄧小平影像片段,應該都來自BBC片庫(不是BBC所有的都標注版權方),這是BBC最珍貴的資產。公視創立時間不如BBC,但華視也屬公廣集團,台灣方方面面發展的歷史片斷,公廣集團應該也有最珍貴的一手影像史料,可以讓內容製作單自由取用。

除了歷史資料外,公視新聞部的作業伺服器,原本就可以讓部內不同單位的工作站同步實時存取原始拍帶。因此理想的作業模式是外勤記者一將畫面輸入,網路平台編輯就可以透過系統存取,製作網路新聞。無需等到電視新聞播出之後才在網路發表。

再者,在網路平台製作新聞,完全可以依照網路的影像規格(例如直式攝影)、長度(短於一般電視新聞)以及全新設計的鏡面格式來發表。速度快、觸及廣、格式新,這是網路平台的優勢,也是內容創作者應該探索、追求的領域。

最後提一點建議:相對電視,網路平台是個全新傳播領域,看來也免不了是未來趨勢。因此如果決心要做好網路平台,除了前述的「資料庫」和「每日新聞伺服器」要開放與網路平台編輯共用之外。公共電視的組織體系也要徹底調整和修改。

公視現行的組織和職務體系是按電視製作區分,例如記者、編輯、導播、(燈光、成音)師……等。但這行有年的分類已經無法容納例如「社群媒體編輯」、「網站前端工程師」等新生職務。目前,如「社媒編輯」這樣的工作,大多由製作人指定「執行製作」兼任,但兩者的工作內容和所需的能力,其實完全不同;更不要說如果在網路平台這個專業領域裡沒有向上升遷的機會,就不會有人持續在這個領域探索,期許養成自己成為「專業社媒編輯」。

一句話總結:「小編」,絕對不是寫寫批註、辦辦抽獎就夠。怎麼定義這個工作,端看主其事者對新媒體平台的認識。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曾經任職公共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