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如何查證可疑資訊? 牛津路透新聞研究所最新報告揭示行為模式

2025 年 08 月 1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特約記者廖彥甄編譯報導

原文:How the public checks information it thinks might be wrong發表於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由哥本哈根大學教授拉斯穆斯·克萊斯·尼爾森(Prof. Rasmus Kleis Nielsen)所撰寫。

在當前資訊氾濫的網路時代,辨識新聞真偽已成為大眾共同的焦慮。根據牛津路透新聞研究所《2025年數位新聞產業報告》,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在網路上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假的資訊,即便在新聞媒體信任度較高、政治體制穩定的國家,如丹麥、德國和荷蘭等,也有超過四成民眾表示擔憂;在美國,比例更是顯著上升。

倚賴受信任媒體為主,官方網站與搜尋引擎亦常用

當受訪者懷疑某則資訊可能為虛假、誤導或造假時,約有13%表示不知道該如何查證;然而,絕大多數人仍能明確指出至少一個可用的查證途徑,多數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參考兩種以上的資訊來源。在所有被提及的查證方式中,最常見的包括:受訪者信任的新聞媒體、官方來源(如政府網站),以及搜尋引擎。

「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依然是受訪者最常提及的查證選項;然而,另一方面,仍有62%的受訪者並不會將新聞出版機構作為首要的查證對象。

在搜尋引擎、社群媒體與影音平台等管道中,研究進一步詢問那些選擇透過這些平台查證資訊的受訪者:他們主要在搜尋結果或動態消息中關注哪種類型的資訊來源?結果顯示,「傳統新聞機構與記者」仍是相當多數人信賴的選項之一。

在透過搜尋引擎查證的受訪者中,有26%表示會特別尋找新聞相關的資訊來源;而在使用社群或影音平台的受訪者中,則有30%表示會關注新聞媒體所產出的內容。若將這兩類會特別尋找新聞資訊的受訪者合併計算,總計有 43% 表示他們在查證時會依賴新聞媒體。

其中,又以「官方來源」(如政府網站)被提及的比例更高,其他像是事實查核機構、維基百科、專業網站或領域專家皆為常見選項;而在社群與影音平台上,替代性新聞來源、主題專家、維基百科、事實查核網站與關鍵意見領袖(KOL)等,也幾乎與傳統媒體並列為查證資訊的主要依據。

查證行為依年齡與收入有所差異

◎ 年齡區間

18至34歲的年輕人雖與35歲以上族群依賴相似的查證來源,但更傾向參考其他使用者的留言、社群媒體與AI聊天機器人等替代管道。

在新聞媒體、官方來源、搜尋引擎與事實查核機構的使用頻率方面,年輕人與年長者大致相當;然而,年輕人更常提及其他數位來源,這不僅反映出他們對「信任」概念的更為多元理解(例如,透過「橫向連結」或情感認同,而非僅依賴制度性權威),也顯示他們更熟悉並習慣於運用數位工具與新興科技來查證資訊。

◎ 教育程度

「教育程度」同樣顯著影響查證行為:教育程度較低者(佔 21%)相較於教育程度較高者(佔 33%),明顯較少會依賴新聞媒體、官方網站、搜尋引擎或事實查核平台。他們也更可能表示「不知道該怎麼查證」,或僅提及單一查證途徑。收入差異呈現類似趨勢。由此可見,許多自認具備「權威性」的資訊來源,尚未有效觸及較弱勢或資源較少的群體。

政治立場與查證偏好

不同政治光譜的受訪者,在查證來源上的選擇也呈現差異。這些差異與收入層級的影響類似,呈現於是否願意使用某些來源,而非偏好特定來源。例如,政治立場傾右者較少表示會查閱事實查核網站、政府網站或維基百科。

不過,左右派之間的差異並非唯一,也未必是最顯著的政治分野。相較之下,約 20% 表示「無法明確定位政治立場」的受訪者,其查證行為呈現更顯著的特徵。這群人往往與主流政治保持距離,對制度性政治冷感,在這類受訪者中,有29%表示「不知道該如何查證」,而他們對主流查證來源的信任與使用意願也明顯偏低。相對地,他們更傾向依賴個人信任網絡,例如熟人、社群平台、影音平台或其他使用者的留言,這些非制度化、較具情感連結的方式。

新聞信任與查證行為之間的關聯

先前研究指出,「新聞信任度會影響人們選擇依賴哪些新聞來源與其資訊處理方式」,此次調查結果進一步顯示,信任程度亦與查證行為緊密相關。

在個體層次上,表示「通常信任新聞」的受訪者,更傾向直接查閱新聞來源來核實可疑資訊。他們也更可能在搜尋結果或社群/影音平台中尋找傳統新聞內容。

◎ 國家差異

若進一步觀察受訪者具體提出的查證對象,可見各國對新聞媒體的信任結構不盡相同:丹麥與英國的新聞環境相對集中,主要由少數全國性品牌主導;丹麥的整體信任度較高,英國則略低。德國與美國的媒體市場則更為多元,屬於較為分散、聯邦式的媒體體系,其中德國的信任度相對較高,美國則偏低。

在丹麥與英國,有三個觀察重點值得注意:首先,公共媒體(如丹麥的DR與TV2,英國的 BBC)在資訊查證中扮演核心角色;其次,高端報紙即使立場明確,仍能獲得不同政治光譜一定程度的信任;最後,部分雖有使用率高,但信任度偏低的大眾媒體(如丹麥的 Ekstra Bladet 和英國的 MailOnline)則明顯被排除在受信任名單之外。

德國情況與上述類似,公共媒體ARD與ZDF最常被提及,高流量的媒體Bild則不在榜單之列。整體而言,德國媒體的注意力分布更為分散,許多地方與區域媒體也獲得一定程度的信賴。

美國的媒體使用與查證行為則深受政治極化影響。NPR、公營媒體及主流新聞網仍為重要資訊來源,但同時也出現如 Fox News 這類使用率高但信任度兩極的媒體——其在右派族群中深具影響力,卻為中間與左派所普遍不信任。

新聞媒體信任度:應對虛假資訊挑戰的關鍵因素

整體而言,此次調查結果顯示揭示:當人們在網路上遇到重要但令人存疑的新聞資訊時,會採取哪些查證行動。儘管自述的報告資料存在一定限制,結果仍顯示多數人會尋求兩種以上的查證來源,其中受信任的新聞媒體往往是最常被提及的選項之一。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將新聞媒體視為首選。教育程度較低者與對主流政治疏離者,更可能不會主動查閱新聞媒體。政府網站等官方來源與新聞媒體一樣常被依賴,這也顯示,新聞媒體在公民資訊流通中的角色已產生轉變——官方機構不再高度依賴媒體作為唯一中介。

報告數據清楚顯示:對新聞的信任程度,是影響人們如何面對資訊挑戰的關鍵因素之一。無論從個體還是國家層級來看,傾向信任新聞的人,更可能依賴新聞來源進行查證。除美國這種極端兩極化的情況外,在多數國家中,廣泛且高度信任的新聞來源(特別是公共媒體)仍是大眾尋求真相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