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典範轉移 臉書改變新聞攝取方式 網紅取代新聞機構


胡安妤|卓新獎基金會研究企劃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舉辦「優沙龍」活動,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蘇正平擔綱主持,邀請知名媒體工作者黃哲斌,以「生成式AI與抖音浪潮下的新聞業」為題,暢談新聞產業面對當代數位環境及Z世代受眾,有何挑戰及如何展開新局。
黃哲斌應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之邀,在「優沙龍」活動中,分享其近期媒體觀察心得。(蔡宏杰攝)
投向數位平台 廣告收益僧多粥少
「台灣媒體的問題八成是經濟問題」黃哲斌說。那經濟問題從何而來?自數位廣告的金流方向可見一斑。
隨網際網路發展,大眾注意力逐漸轉移至手機或平板,導致傳統媒體的廣告收益大幅縮減。即便傳統媒體架設起新聞網站、在臉書上勤於經營,仍逃不過Meta與Google高達三分之二的收益吞食。
更別提還得與其餘數位平台,像是部落格、Dcard、內容農場網頁等,共同分食剩下那三分之一的數位廣告資金⋯⋯。這些都是全球新聞在2010年代雪上加霜的共同遭遇。
新聞資訊來源的典範轉移 從臉書到網紅
在過去,報紙是由派報車、送報生發送至訂戶手中,電視台則藉系統台與觀眾連結。但在近20年間,閱聽人查閱新聞多自Google輸入關鍵字,或透過訂閱新聞媒體的粉絲專頁,在瀏覽親朋好友的貼文同時,順便取得新聞資訊。
「我打開臉書,看一下我的高中同學今天出國、去日本哪裡玩,看看我的親戚朋友今天中午吃了什麼,再順便看一下新聞。很多人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習慣滑完臉書之後,覺得說我今天新聞看完了」黃哲斌說,新聞媒體也因此認份經營起粉絲專頁、誕生小編一職。
然而,此種新聞攝取習慣,在Meta演算法改變、降低新聞媒體流量後,又再度瓦解。「就算你訂了《天下雜誌》的臉書專頁、《報導者》、公共電視,它都不會出現在你的塗鴉牆」黃哲斌直指,這讓新聞業相當痛苦,民眾也自然而然地轉向透過網紅取得新聞資訊。
取代新聞機構:網紅轉發新聞、政客在TikTok政治宣傳
《經濟學人》近期封面是臉書二十週年,但這二十週年卻導致公共論壇的摧毀與消逝。Meta的演算法改變,使新聞貼文消失在動態牆,好新聞也更難以流通於網路、更難以促成人們公共事務的討論。許多人的新聞汲取,都轉成來自網紅的第二手消息。
「透過愛莉莎莎,或透過館長,好一點是透過志祺七七,志祺七七是比較認真的YouTuber」黃哲斌舉例。更糟的是,政治人物取代新聞機構,藉Instagram及TikTok長驅直入民眾的生活,導致的後果是:去脈絡化。
「在未來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這種去脈絡化的短影音要的不是理性的論辯、不是塑造政治的願景,其實就是一個『爽』、要一個娛樂」黃哲斌說。常見人們在Tiktok載歌載舞,近期印尼準新科總統普拉博沃(Prabowo)也看準TikTok的去歷史脈絡娛樂,在上頭將自己塑造成「慈祥老爺爺」正面形象,贏得許多年輕選票,彷彿過去從未做出殘酷的排華、鎮壓、性侵或濫殺無辜等軍事作為。
挑戰與改變1:吸引手機族
在該資訊環境的挑戰下,新聞媒體也紛紛想出對策,比方將新聞連結置於臉書留言區以提升觸及率、亦或同網紅,轉戰Instagram及TikTok。在實際操作面上,黃哲斌也提供三項突破點。
首先,新聞機構應思考該如何吸引手機族?當代閱聽人不再透過報章雜誌、電視看新聞,而是手機。在未來,除將新聞轉移成符合手機視覺動線的「直立畫面」外,多元的新聞閱讀實驗也勢在必行。
黃哲斌展示英國廣播公司BBC「Prototyping new story formats for News」新聞實驗影片,影片談及BBC創造12種新聞敘事的「原型」(prototype),包括「擴展」(expander)、「快進」(fastforward)、「正反觀點」(viewpoint)等報導類型,交由26名26歲以下的年輕閱聽人閱讀,讓他們選出最喜歡的閱讀模式。
另個敢於創造與嘗試的案例,黃哲斌則舉例現東家——《天下雜誌》。去年度天下的「台北在悶燒」專題,也將氣溫與時間數據視覺化,讓人看圖就能懂新聞議題。專題內容也轉製成Instagram貼文,截至今日該則貼文觸及已逾百萬。
挑戰與改變2:當臉書導流失靈
其次,當臉書不再眷顧新聞流量,新聞從業人士斷奶求外援在所難免。華麗地適應這一回合的「泛科學」,是黃哲斌下個媒體案例。
泛科學是當今國內最大的科學網路社群,其藉臉書崛起,迅速達至一定流量,卻苦於當前臉書導流的慘澹,令泛科學臉書粉絲數量近二、三年未有起伏。面對此一頹勢,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索性轉往經營YouTube,「他把自己當成YouTuber,結果在YouTube上得到很好的成效跟回報。他自己自嘲,說從一個管科學網站的,變成一個很中二的YouTuber」黃哲斌說。
加拿大也有對抗臉書新聞演算法的妙招,那便是Unrigged。Unrigged是集合20幾家加拿大新聞網站平台,平台上匯集最新報導、Podcast、影音、專題與專欄,企圖成為「自己的臉書」,提倡民眾別再用臉書看新聞、討論公共議題,而是來Unrigged。
挑戰與改變3:強化品牌溝通
最後,除尋求其他載體或自行創造平台等新招,強化品牌溝通也是黃哲斌所疾呼。
「我常形容,以前每一家新聞媒體就像是一個品牌,比如Gucci或者是說LV。可是臉書來了,就好像開了一個無超級無敵大的mall,所有人流都跑到那邊去了。直到臉書說『我不要你了、我把你通通趕出去』」黃哲斌指出,受臉書始亂終棄的後果是,媒體已不知如何去經營品牌。強化品牌溝通,便成了外媒當前要務。
值得一提的是,《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使用叫主流媒體退避三舍的TikTok。「他們自己也知道說,TikTok有一些安全的疑慮,⋯⋯,可是沒辦法,為了要接觸年輕的網友、年輕的讀者,就必須經營TikTok」黃哲斌進一步點出,《華盛頓郵報》順應短影音趨勢,以一分鐘上下的短影片,如「#What do yo do」系列,透過開箱華盛頓郵報的新聞產製幕後與日常,作為品牌溝通工具。
就數據來看,華盛頓郵報斬獲約170萬名追蹤者,可謂經營有成。經營青少年、年輕族群也非直接轉化訂閱用途,而是為了更長遠的新聞影響力延續。
「至少要讓這些年輕小朋友知道新聞怎麼運作、世界發生了什麼事。總比在TikTok上被那些網紅牽著走來的好」但黃哲斌也直言,或許170萬追蹤者長大後,其中10%因為好感與認同而去訂閱華盛頓郵報,那也將是17萬的訂閱戶、是可貴資產。
黃哲斌提出三點改善方式,讓新聞媒體能在困境中突圍。(蔡宏杰攝)
看向台灣新聞業,並非全然悲觀
回頭看向台灣,面對新聞的挑戰,也非手無縛雞之力。「我這樣子分享好像很悲觀,其實我在悲觀裡面是有樂觀的」黃哲斌指出,台灣新聞業係可結合國內早已茁壯的科技社群與公民社群,循著國外案例的蛛絲馬跡,挖掘豐富的發揮空間與出口可能。
簡單拋磚引玉,黃哲斌舉出《天下雜誌》podcast的收視群,主要收聽戶年齡層較天下雜誌的數位訂戶約當年輕10歲,在最低程度上,這也等同天下爭取了部分年輕人的注意力。因此塑造新聞品牌的個性、爭取年輕閱聽人的好感,及凸顯自身差異,將是新聞同行當前應採取行動的方向。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張錦華X吳迎春X莊豐嘉X余佳璋X黃哲斌|如果新聞消失了?!當前新聞業的發展與挑戰
- 黃哲斌|資訊爆炸時代的生存力——談數位社群時代的媒體素養
- 黃哲斌X杜奕瑾|從「葉黃素計畫」看社群媒體演算法與新聞業的未來
- 數位新聞與傳統文本不同 受演算法影響甚鉅 優質新聞終究難以傳播/a>
- 看新聞如何不傷身體又講求效果?
- 篩選可靠資訊 鼓勵優質媒體
- 黃哲斌|媒體的戰場在塗鴉牆 好新聞定義轉由網友決定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