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對兒少影響甚鉅 媒體素養教育應從國小開始


「如果我們的世界是魚缸,那我們又是誰?」
這是紀錄片《魚缸裡的自覺》想對觀眾提出的疑問。如果媒體是一整個魚缸,那身為閱聽人、被困在魚缸中的我們,究竟會如何認知這個世界?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舉辦工作坊,以媒體素養作為命題,現場播映紀錄片《魚缸裡的自覺》。(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第11屆「台灣國際兒童影展」三月底開跑,本次特別加入大人場專屬工作坊,試圖創造更豐富的親子教育體驗。其中,講座特別以「媒體識讀」為題,透過紀錄片《魚缸裡的自覺》來了解媒體教育在校園上的現況與困境。
《魚缸裡的自覺》以國小教育現場為主軸,導師有感於學生使用媒體的習慣漸趨碎片化,因此決定踏上「研發媒體素養的教材」的旅程,其他老師亦身有同感紛紛加入。他們在過程中面臨了哪些教學困境?又要如何解決或突破?
媒體是如何引導給小朋友?
在《魚缸裡的自覺》之中,小朋友在片中大唱抖音神曲〈黑桃 A〉,一頭栽進淺碟但真假未明的議題之中,這些都是片中主角——悅寧老師班上的實際情況,甚至可以說,這是國小教育現場的縮影。
「我教的學生們,他們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上課的內容,但通常很容易就會被媒體吸引」,《魚缸裡的自覺》導演劉芝婷在進入媒體圈之前,曾在台南市勝利國小任教,也對於這樣的經驗、環境深有同感。她發現,小朋友只想要趕快下課、趕快滑手機,進入「媒體」的世界裡面,「媒體變得比老師的誘惑還高。」
《魚缸裡的自覺》導演劉芝婷曾在小學任教,目前在電視台服務。(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也因為這樣,劉芝婷開始思考:媒體到底是如何把內容引導給小朋友的?這之中究竟還藏著什麼秘密?
紀錄片中的老師們,想要帶領學生重新認識媒體環境、重新瞭解「老師」這個職業該做的事情。主角悅寧老師,就選擇要自行繪製繪本,並設計出一套給小朋友的媒體素養教材。
魚缸與人群之間的交互關聯
想要讓小朋友了解媒體素養,就必須先讓大人了解。本片以魚缸作為片名,並利用「批判性思考」的抽象教育概念,作為劇情的核心元素,導演劉芝婷選擇以魚的實體概念進行轉化:「片中的魚好像都發現水有點混濁,有『自覺』的他們,都想要探出水面、一窺魚缸以外的世界」。
利用魚缸、水、魚三大元素,巧妙地比喻出媒體框架、媒體環境跟閱聽人之間的關係,身為導演、目前也在電視台服務的劉芝婷,深知媒體產業的特色跟困境。不過,如果換到閱聽人的角度,他們又是怎麼想的?
劉芝婷利用互動軟體,讓民眾透過手機留下「對媒體的印象」。(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標題聳動、多元競爭、圖文不符、腥羶色、無腦⋯⋯」劉芝婷詢問民眾對於媒體的印象,大多都是負面標籤,也揭示了民眾對其普遍抱有負面觀感。不過,既然抱有自覺,為什麼並沒有體現在媒體的收視、點閱上呢?
若用新聞框架(News Frame)的概念來思考,「媒體」這個魚缸,確實成為了禁錮普羅大眾視野的牢籠——它混濁、封閉、複雜,但卻是魚群的必需品。劉芝婷認為,這樣的概念對應到現實生活,成為了當代媒體與社會關係之間最貼切的形容。
「但是,如果我們離不開這個環境,難道就這樣算了嗎?」她指出,閱聽人必須要有所自覺,並做出相對應的行動,才有機會對這個「生長的環境」做出改變,進而影響小朋友接觸的媒體。進入體制內一探究竟,是讓她從老師轉職媒體業的重要原因,這些養分也間接成為了紀錄片中的素材。
此外,將閱聽人轉換成一群魚,除了說明從眾效應以外,其實還藏著一些期許。劉芝婷進一步解釋,希望能透過紀錄片中的鋪陳,喚醒民眾對媒體環境的自覺與警覺,「或許水上的世界是更清楚的。」
以國小媒體素養教育為核心的《魚缸裡的自覺》,將概念抽象視覺化,讓民眾體驗「在魚缸」的感覺。(翻攝YouTube)
媒體素養教育的過去與現在
許多校園近年來力推「媒體素養教育」,試圖利用批判性的角度帶領學生思考。不過,早在2000年左右,政治大學廣電系教授吳翠珍就注意到了這個議題,並試圖以「家庭教育」來進行推廣,但實際推行並不容易,因此,有些人將重心轉往了教育現場——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定國小,就是全台灣第一所推行的小學。
劉芝婷在紀錄片中,也以永定國小作為例子:老師將媒體素養的教案,融入到各個學科進行教學,「並非獨立成一堂媒體素養課」。這在2000年代是相當新的模式,可惜後來因為老師離校、經費斷炊等原因,相關的推行也就此中斷。
早在 20 年前就開始推動,但在中期計畫告吹過後,為什麼最後能夠死灰復燃?
劉芝婷認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現在假訊息滿天飛,大家意識到了嚴重性」,除了教育部,各縣市政府也大力協助。但劉芝婷也坦言,現在教育部都將重心放在遏止假訊息,媒體素養的其他層面反而偏廢了,「就像是今天傷害已經出現了,我們才在亡羊補牢」。
尤其在AI世代的浪潮之下,同學們還要學習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並與其共處;甚至還能自己拍影片、當網紅,本身就成為了一個媒體。
「讓學生知道自己也是媒體,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此,媒體素養教育不能只用傳統的假訊息、媒體近用權來限縮,反倒要以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劉芝婷解釋,當今的素養教育必須要引發學生更多思考,協助學生釐清問題,並試圖找出解法。
其實早在20年前,教育部與部分國小,就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急需得到支持的「媒體素養教育」
目前推行的「媒體素養教育」——單看這行詞,這究竟是媒體圈、還是教育圈的事?
「媒體會覺得是教育者的責任,但教育者會覺得媒體市場太亂,才會變成這樣子」。劉芝婷以教師、媒體工作者的身份,走過天秤的兩個極端,她發現兩方始終無法進行合作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出自於「責任」的矛盾。她認為,媒體跟教育者都必須要互相合作,才不會讓這個議題離大家太遠。
「這個議題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看到、遇到;我們人每天都要思考,而這些思考的依據,也有很大一部分和媒體內容有關」,這段話再度揭示了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劉芝婷在採訪時發現,在學術、產業之間的矛盾與歧異尚未解決時,最需要的是「三個核心」:老師願意教、家長要支持,學校行政也要協助。
劉芝婷曾擔任小學老師,深知獲家庭支持的重要性。(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老師的意願是佔最大的因素,若今天老師因為各種因素選擇「不教」,那再多的資源都無妨;行政人員如果願意投入資源,願意幫忙多申請一些經費,就會有更多後援的「糧草」;家長若能夠意識到媒體素養的重要性,而不是只將它歸類為不能在學校談論的政治話題,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推行,都是諾大的幫助。
情緒變化三角:媒體對小朋友的影響有多大?
想要讓小朋友暸解媒體素養,其實反而要從基本的自我覺察開始做起,因為小朋友的情緒起伏較大,很可能會因為媒體的內容導致緊張、焦慮、失望等負面的心情。同時,媒體素養教育其實也深受「家庭」的影響。
劉芝婷建議,家長們可以先從關心媒體、孩子之間的關聯性,並從三個審視方法開始。
第一個必須了解媒體的本質——滿足我們的想像,意即使用與滿足研究中的「釋放情緒」與「替代性情緒」。第二個則要了解媒體四大內容——守望、決策、教育、娛樂。最後,則是要觀察自我的情緒。劉芝婷解釋,媒體的內容容易讓大家產生激昂,因此可以試著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變化?
劉芝婷以「情緒變化三角」為例,每個人都會經歷防衛機制、抑制情緒,到最終才會發現的核心情緒。「舉例來說,我很害怕今天要上台演講,所以就一直滑手機逃避這件事情,隨著時間接近,我可能開始慢慢焦慮,最後才會意識到核心的情緒——我很緊張。」
「情緒變化三角」的概念也可以應用於媒體素養教育。(劉芝婷提供;參考自《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
這樣子的審視方法,就能協助家長在觀察小朋友接觸的媒體時,有正確的認知。尤其是近年的艾沙門(Elsa Gate)、藍鯨挑戰或是成人卡通《快樂樹朋友》(Happy Tree Friends),若讓兒童獨自觀看,就容易造成不良影響。
「媒體最容易影響學生的,其實就是在國小階段,但媒體素養教育卻一直到國、高中的公民課才更積極地談到。」劉芝婷認為,這個年齡的距離似乎有點太遙遠,因此家長目前可以做的,就是認識、陪伴、理解、討論,過程中「不給出既定的標準答案,讓孩子自己思考並說出原因」,才能培養小朋友的思辨與素養能力。
劉芝婷希望這部作品,能喚醒家長對媒體素養的重視,也讓《魚缸裡的自覺》成為孩童媒體審視的好幫手。(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事實查核:媒體素養的重要基石
- 全美第一!紐澤西州正式將媒體素養納入義務教育課程
- 在數位時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素養?
- 陳炳宏X陳順孝|打造我們未曾有過的媒體素養
- 洪聖斐|媒體識讀-當代人人必備的能力
- 社群媒體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感覺很糟,卻無法不使用」
- 社群媒體急速發展下 兒童權益受嚴峻威脅
- 兒童Podcast崛起 親子共讀的新選擇
- 如何報導網路文化及青少年的新聞?
- 孩童與假訊息的距離 我們該如何防範與因應?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