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特王妃修圖風波與當代科技下的新聞倫理


近日,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Kate,本名Catherine Elizabeth Middleton)因近兩個月未公開露面,引起媒體多方揣測。3月10日凱特在社群媒體發出公開聲明,並由肯辛頓宮(Kensington Palace)向媒體提供了一張她與三名子女的合照。這張照片隨後遭到路透社、美聯社、法新社等通訊社質疑經過變造,並予以撤除,且呼籲客戶勿使用該照片。路透社的編輯認為,這張照片中有多處疑似被修改過的痕跡,這種經過編修的照片,不符合他們的編輯標準,因此予以撤除。
British tabloids reported Sunday that Catherine, the Princess of Wales, was spotted in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she disappeared more than two months ago for what Kensington Palace said was an unspecified abdominal surgery and recovery. https://t.co/EpNSRw2Ngz
— CBS News (@CBSNews) March 18, 2024
路透社快速撤照、謹慎處理堪稱專業
儘管凱特王妃隔天馬上承認過改過照片,但是眼尖的網友依舊加碼挑出了該照片多處可能經過修飾的疑處,使得凱特王妃的近況更加引人揣測。這個事件最後因凱特發布一段影音宣布自己罹癌,使得新聞焦點轉移到她的病況而逐漸淡化。
路透社對這張照片的反應極為快速且強烈,他們在照片上畫了個大叉,並寫上斗大的「PICTURE KILL」以及「PLEASE REMOVE THIS IMAGE FROM YOUR SYSTEMS」字樣。排除掉政治與社會八卦或可能的商業競爭考量,路透社的動作,堪稱專業。因為據筆者所知,路透社早在2006年就遇過同樣的事,讓該公司的信譽與專業遭到嚴重的打擊。這次肯辛頓宮提供的照片,哪怕修改的部分無傷大雅,若是引起路透社審慎看待,不難理解。
2006年8月,以色列出動戰機空襲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路透社發佈了由該公司駐貝魯特的特約記者(Stringer)阿德南・哈吉(Adnan Hajj)所提供的空襲畫面。哈吉透過圖片編修軟體Adobe Photoshop修改了空襲所造成的濃煙,似乎企圖使空襲結果看起來更嚴重,但是哈吉的手法並不高明,甚至可謂粗糙,不需要太多的專業判斷就可以看出變造的痕跡。
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張照片如何可以經過編輯檯的審查、發佈到客戶端的系統?筆者時任路透社台灣分公司攝影主任,那段時間,同仁們除了蒙受外界質疑之外,內部也有強烈的三申五令,對攝影記者的數位相機以及電腦軟體進行嚴格的要求與控管。
路透社記取教訓、嚴格控管記者遵守新聞守則
路透社要求,所有攝影記者所使用的數位相機,都必須安裝由公司提供的韌體更新,關閉或限制相機部分的功能。此外,攝影記者所使用的電腦,都要透過公司資訊人員安裝具有功能限制的Adobe Photoshop,禁止使用個人取得的軟體。尤其是專職人員,務必使用公司提供的電腦。同時,要求攝影記者嚴格遵守公司提供的新聞守則。
這些動作,旨在控管攝影記者不能再發生類似的錯誤,《路透社新聞手冊》指出,Adobe Photoshop 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使用。 攝影記者只能透過這套軟體對圖片進行裁切、調整大小、平衡色調等作業。
Adobe Photoshop 自1988年發布以來,至今已超過35年。它可能是目前最為普及的圖片編修軟體之一,包含專業美術編輯、攝影工作者、業餘玩家、甚至中小學生都不陌生。透過Photoshop修圖,已經是數位影像時代的常民技巧,所謂「P圖」這個詞彙,指的就是用這套軟體修圖。
它能夠無中生有、能夠把人像臉上的皺紋去除、讓臃腫的身軀變苗條、讓白天的影像變成黑夜,堪稱影像界的醫美、繪圖的魔術師。遵守倫理的專業攝影工作者,會透過Photoshop讓照片較符合「事實」(fact),因為攝影有許多變數會導致照片失真,例如色溫的偏差、光線的偏折、順逆光造成過度的反差。
新聞界對技術提升感到焦慮、生成式AI使造假更容易
在底片攝影時代,攝影記者僅能透過暗房或沖洗機有限度地調整明暗與色調;在數位攝影中,可以調整的空間則是大幅提升。相應的,調整是否「過度」與「適切」的爭議就越加頻繁。近年來,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提升,AI不僅加強了Photoshop的功能,同時也能透過指令,自動生成圖片與動態影像,其逼真程度不遜於攝影機拍攝的結果。
然而,新聞界對AI的能耐,似乎越來越焦慮。AI可以生成文字報導,也可以生成照片與影片,新聞界所擔心的至少有兩個面向,一是AI技術會不會取代新聞工作者,二是AI無中生有的能力,勢必影響新聞專業的公信力。不論是1988年發布的Photoshop,或是當今的AI技術,都是資訊科技的產物。
Photoshop與AI生成技術該不該是新聞界焦慮的主因,有待商榷。假新聞、假訊息、假照片、假影片,早在這些技術出現以前就已經發生過,不必舉例,人們都可以召喚出許多經驗。新技術的出現,僅是讓造假變得更容易、讓真偽更難辨識。
19世紀攝影術發明之初,人們對於攝影的能耐尚未明晰之前,歐洲藝術界對攝影這項技術的爭論與焦慮不亞於今日我們對這些新技術的擔憂。兩個時代共同的特徵是,當新的技術物超越了同一時代的成熟技術時,疑慮從而產生。
科技產物不應帶有原罪、新聞媒體應審慎思考系統性現象
19世紀的攝影術瞬時超越了當時的繪畫技術,今日的軟體技術與人工智慧同樣也瞬間超越了我們長久以來慣用的人為創作。順此觀點,科技物似乎不應帶有原罪,它們並不是造假資訊的來源,但是它們可能具備這樣的潛能。
因此,技術物並非那麼的純潔與中性,甚至,技術物從來就不是單純且個別的科技產物,而是整個社會系統的一部分。意即,Photoshop與AI生成技術的誕生,是整個人類社會資訊發展過程中,整體意向的一小部分。當這些技術用在人們認為適切的地方時,它是創新與福祉;當這些技術產生某種威脅時,人們感到擔憂。廣告界使用這些資訊技術,會贏得喝采;新聞使用這些資訊技術,會受到質疑與批判。因為這些技術將會破壞人們對新聞的信任,使得新聞的權力失去正當性、公信力受到懷疑。
值得深思的是,我們一方面享受資訊科技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另一方面又擔心它可能造成社會對新聞的信任崩壞、以及其他過度依賴資訊科技所造成的後遺症,那麼就應該更為審慎地面對與思考這個系統性的現象。
人類不應依賴技術控制、記者應慎用有限科技維護新聞專業
法國學者埃呂爾(Jacques Ellul)曾對人類技術史演變進程界定出原始技術、希臘時期、羅馬時期、工業革命四個時期。其中希臘時期的科學與技術各自分離,科學用於思辨而少於應用,技術則較不受重視。希臘人認為,人應具備自我控制的美德,不應依賴於技術的控制力量。相對於此,現代社會似乎更喜歡法律技術的他律控制,而不信任自律的美德,同時我們稱此為「文明」。
羅馬時期的技術發展趨於完備,逐漸用於文明化與軍事力量,但是羅馬人追求技術與人類素養的平衡關係。相對於此,現代社會似乎認為人類素養既不科學又不靠譜,因而不應介入技術的控制,凡事皆應有標準作業程序,我們亦稱此為「理性」。如今,困擾著我們的恰是這般的文明與理性。
回到《路透社新聞手冊》所提示,Photoshop 只能在非常有限的情況下使用。 攝影記者只能透過這套軟體對圖片進行裁切、調整大小、平衡色調等作業。即是在說明,儘管這些資訊軟體具備強大的能力,但是身為新聞記者,我們僅能使用它極為有限的功能,如此才能維護新聞的專業與社會信任。
至於「非常有限」的界線與判準究竟為何?終究會因爲科技的改變而不斷變動,且包含了人為的判斷。例如,儘管凱特那張爭議的照片所修飾的可能是無傷大雅、甚至是當代社會極為普遍的修圖範圍,但是路透社仍舊加以拒絕。
另一方面,面對這種系統性的社會現象,新聞界亦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在人人皆為媒體、資訊與圖像隨時在網際天空四處流竄且相互引用的時代,新聞的倫理該不該、以及有沒有隨著時代產生應變。若答案是肯定的,那應變會是什麼?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英女王逝世 英媒獲得巨大流量與收視率 BBC遭指控王室報導有失公正
- 英國 BBC 報導王室新聞的準則為何?
- 與時俱進的新聞攝影
- 從新聞攝影中,我們看見了什麼?
- 新聞攝影不死:當代新聞攝影「追尋」與「再現」的意義
- 「汝曾被警告」-英女皇警告狗仔勿侵犯王室隱私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