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AI同行 人機協作時代來臨 媒體應思考倫理規範並積極學習運用AI技術

2023 年 12 月 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萬巧蓉|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大新聞所於2023年10月6日舉辦論壇「與AI同行:探討新聞傳播產業與教育的挑戰與未來」,上半場由台大新聞所教授洪貞玲主持,邀請到三位新聞業界人士: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暨內容長吳琬瑜、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以及新創科技界的光禾感知科技執行長王友光,共同討論「AI如何影響新聞產製」一題。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第一場

台大新聞所針對AI對於新聞產業帶來的挑戰和變遷,邀請新聞、科技業專家,討論新的新聞產製方式。(特約記者萬巧蓉攝)

未來的新聞業是AI協助的產業 編輯室引入AI技術需先考慮倫理規範

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以現任職公共媒體且曾在教育界服務的角度,說明當前在傳播學界與業界如何看待AI科技對新聞產業的影響。他引用霍金的話:「簡言之,強大人工智慧的崛起將是人類有史以來發生過的最好事情,或是最糟糕的事。我們還不知道會是哪個。」傳播界眾人尚無法推斷AI對新聞業的影像會是負面的破壞或是正向的顛覆,但無論方向,「我想我們應該都同意它將會相當程度改變新聞業的遊戲規則。」

胡元輝認為,AI將影響新聞產製的三個面向:前端新聞訊息的採集、中間的新聞製作、後端的新聞行銷與演算法應用,「未來的新聞業是AI協助的產業,編輯室會是AI協助的編輯室。」因此,他建議新聞從業人員更積極去善用AI。他分享,過去十年,諸多國外新聞機構已嘗試應用AI技術。例如,《美聯社》從2014年開始使用AI撰寫企業收益報導,使每季報導數量從300篇增加到3700篇;體育新聞也運用AI自動生成,再進行人工內容審查。此外,與新創公司合作,使用自然語言掃描分析社群媒體資訊,並建立內容驗證工具,讓AI成為尋找新聞線索來源的好幫手。《澳洲新聞集團》(News Corp Australia)在疫情期間關閉100多份地方紙本報紙,如今由AI代筆地方新聞服務,負責部門不到10名員工,每週可生成3000篇報導,包括各地區的油價、天氣和交通狀況。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第一場

公共電視董事長胡元輝對AI時代的來臨感到憂心,也呼籲建立新聞產製的AI準則。(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世界新聞出版協會今年的調查發現,全球近50%的新聞機構使用生成式AI,但只有約20%的機構制定了相關的使用準則。胡元輝提醒,台灣的新聞生態並不健全,在各編輯室引入AI技術前,需先行考慮使用AI的倫理規範。他提到,各國公共媒體如英國《BBC》、加拿大《CBC》都提出準則:《BBC》制定了團隊使用AI時的自我審核清單、《CBC》也表示其底線是「讓觀眾永遠不必去懷疑CBC的新聞報導、照片、音訊或影片是真的還是AI生成的」。有鑑於此,胡元輝表示,《公視》與《中央社》都已制定相應的AI使用指南,他期待台灣的公共媒體能在此處扮演先驅。

台灣首位AI主播「敏熙」問世 可分析文本語意情緒回應適當表情

光禾感知科技(OSENSE Technology)執行長王友光分享,作為影像技術的新創科技公司,已耗時六年以上研究3D、XR、AI等創新科技技術,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公司決定將影像技術專注在人的現身,並協助民視在今年六月推出台灣首位AI主播「敏熙」,負責報導國際氣象。

王友光解釋,敏熙使用民視的影音資料進行訓練,採用微軟的語音系統發音。目前,敏熙的運作方式類似讀稿機,稿件由採訪中心撰寫,經過審核流程,生成確定的文字內容,光禾便從敏熙的後台輸入文字,生成敏熙的對嘴播報影片,提供民視合成。他補充,目前生成式AI打造虛擬人物的技術,已可做到自行分析文本語意的情緒,形成適當的表情回應,以及根據腳本應對動作。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第一場

光禾感知執行長王友光表示,AI生成新聞的技術多元,但仍須受到媒體審核。(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敏熙上線後引發熱議,王友光分享,觀眾其實能對AI主播產生情感共鳴,敏熙甚至收到了情書。他思考道:「也許就像我沒看過BLACKPINK或周杰倫本人,也都是從媒體上接觸他的人設、模樣、聲音。」或許人機之間也能透過形象、聲音就產生情感聯繫。

最近,陸續有廠商來接洽敏熙,高價邀請拍廣告,但被民視拒絕了。民視向不解的王友光說:「因為他是主播,主播還在主播台上就要保持公正,不能為誰代言。」在新科技和新聞媒體的跨域合作中,彼此也溝通了觀念、規範與堅守的價值。

新聞有價 媒體應發展收費產品 因應AI帶來的影響

天下雜誌共同執行長暨內容長吳琬瑜發表,AI的進步與擴大影響力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並非AI取代人類的開始,AI時代會是人機協作的開始,各新聞機構應積極思考如何應對。

據他觀察,近年新聞業對於使用科技並不陌生,許多數位專題都開創嶄新形式。《天下》也有成立數據測量小組,結合文字、數據、影像分析等,製作諸多數據新聞,如農地上的世界冠軍、共機擾台等報導,透過科技以更清楚的方式呈現農地工廠結合地圖圖紙、共機擾台的頻率與次數等,達到傳統記者透過文字、口語、影音都無法達成的效果。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第一場

天下雜誌的共同執行長暨內容長吳婉瑜,表示新聞是有價的,媒體應保護好內容不被AI所用。(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在AI出現後,新聞業大多用於生成統計數據為主的內容,如企業財報或比賽結果。AI能夠快速生成這類內容,讓記者不必再撰寫類似重複的內容,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他提到,《天下》有在兩千大調查引入簡單的ChatGPT模型,讓用戶能夠跨公司交叉比對分析。另外,《天下》和Taiwan AI Labs合作開發「國際新聞掃描」功能,AI每天會初步判定哪些是重要的國際新聞,再由編輯把關出品。吳琬瑜分享,開發過程長達一年半,訓練AI掃描出符合媒體價值與需求的內容十分費時,經過多次和開發人員詳細溝通其應用場景、觀點和倫理規範。但他對新聞機構跟科技業未來協作共好充滿期待,盼能一起提供出更好的新聞內容,服務公共社會。

然而,AI可能挑戰新聞業現今的商業模式,令他感到憂慮。過去Google與Facebook曾重擊新聞業的生態,如今AI的風險是能夠將新聞媒體製作的有價知識掃描進資料庫,即便附上來源連結,以消費者的閱讀習慣來說,恐怕會對AI提供的答案滿足,不再進入原始的新聞網站。他提出,將來新聞機構或許得思考如何發展自家的收費產品,例如新聞內容私有,以因應AI的影響力。

新聞從業人員應積極練習運用AI 讓AI協作出更好的新聞

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表示,新聞部從今年五月開始嘗試啟用12款AI編務功能,包括錯別字分析、下標、改寫、英文摘要、整理時間軸、事實評估等。范凌嘉觀察,AI的正確性尚可,但標題不夠吸引人,目前的內容文字也較為生硬。

不過,他分享諸多國外媒體的優秀案例:挪威報紙《Stavanger Aftenblad》將AI運用在當地的熱門話題——足球賽事,讓AI能夠根據各球隊的表現數據撰寫賽事報導,此熱門、獨特的產品提升了數位訂戶的訂閱意願。

台大新聞所與AI同行論壇第一場

聯合報總編輯范凌嘉呼籲新聞業必須擁有控制AI的能力,避免AI成為新聞殺手。(台大新聞所提供╱羅思涵攝)

英國《PA Media》利用AI客製化地方新聞,使用官方數據生成數個模板,就能分析與產出內容,若發現需要深入的觀點再尋求受訪者補充,更有效率也能解決地方記者不足、不擅長統計的困境。

瑞典《NTM》、美國地方媒體集團《McClatchy》皆讓AI以政府公告的交通、房市交易資訊寫出快訊或短稿,根據《NTM》統計,2021年由AI撰寫的新聞流量達940萬、真人記者的稿件則僅有490萬,《McClatchy》則發現,AI新聞為網站帶來了總量三分之一的新客戶。

荷蘭《NRC Media》使用AI撰寫客製化的電子報,不只比人類更省時,還能根據客戶的過去閱讀行為來挑選推薦內容,成功推送更多新聞,讀者的開信率、新聞點擊率也都更高;美國《紐約時報》與巴西《The Intercept Brasil》合作調查亞馬遜雨林時,也開發AI工具來判讀記者蒐集的大量衛星圖像,挖掘出肉眼難辨識的細節,產出精彩的調查報導

他以「Dance with AI」為發表主軸,他說明,AI既強大又可能反噬,重點將是怎麼做控管,「未來競爭的是控制AI的能力。」因此,他鼓勵新聞從業人員抱持積極心態多練習運用AI,讓AI未來協作出更好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