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日本場|美中強權對抗 站在香港與日本看中國敘事

2023 年 08 月 9 日 | 亞洲新聞專業論壇,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盧信希|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3亞洲新聞專業論壇在台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舉行,第二日議程的日本場次是以「新聞如何避免特定敘事的影響」為主題,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林元輝主持,日本經濟新聞社編輯委員川瀨憲司主講,與談人是中央廣播電台常務董事劉夏如。川瀨憲司以香港觀點,看中國敘事方式。劉夏如則從歷史角度,說明日本敘事力量。

川瀨憲司在日本媒體工作,提及日本傳統報社的困境。根據日本新聞協會的數據,報紙10年內總發行量下降35%,20年內更下降42%。按電通公司調查,日本媒體廣告總收入雖在2022年創歷史新高,但大部分流入網路媒體,傳統報社收入持續遞減。

林元輝擔任本場次主持人,介紹主講人及與談人背景。(王崴漢攝影)

林元輝擔任本場次主持人,介紹主講人及與談人背景。(王崴漢攝影)

站在香港看中國敘事

川瀨憲司認為,敘事(narratives)是「講自己的故事(the act of telling your stories)」。而中、美、台三地各自有其敘事。

他長期在香港工作,以「一國兩制」說明中國的敘事方式。去(2022)年7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慶祝回歸25週年的大會上,20次提到「一國兩制」。其後11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及「一國兩制」方針堅定不移,確保「不走樣、不變形」、「不會變、不動搖」,強調港人治港、司法獨立的原則不變。

他表示《香港國安法》通過後,香港從中西文化匯合、亞洲最自由的地方,變成自由最差地方之一。他認為香港政府說法完全跟隨北京立場,例如美國政府的《香港政策法年度報告》,港府批評美國政府、外國勢力「抹黑香港」、「抹黑中國」,重申「落實愛國者治港」。他認為當「愛國者治港」成為一個原則,1990年公布的《基本法》便失去價值。

他指出香港主動宣傳「一國兩制」,以及《國安法》「反對外部勢力」的條款。港府強調「說出真實香港好故事,讓世界看到香港的光芒」,並指控外部勢力對國家抹黑、造謠,抹去「香港向世界宣揚的優勢」。但他坦言不太清楚何謂「好故事」、「壞故事」。

身處香港的採訪困難

他提到香港是長期悼念六四事件的地方。每年的6月4日,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超過10萬人聚集。2020年之後,政府以疫情為由,禁止多人聚會。今年6月3日至5日,26個省級同鄉社團在維園舉辦「家鄉市集嘉年華」,為了「慶祝回歸祖國26週年」。但他也指出,今年6月4日警方在維園附近帶走23人,包括穿黑衣、攜帶花的人。

作為駐港日本報社,他認為近年在香港採訪倍加困難。他直言「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外部勢力」,他提及以往長期採訪的人,如今身處監獄。《國安法》的條款常有「反對外部勢力」的字眼,他表示曾交流過的香港學者不願意接受採訪,或討論任何問題。他也指出,如他問及反對政府或參與遊行的原因,香港人普遍拒絕受訪,或不願具名。

川瀨憲司以自身駐港日本媒體記者身分,指出近年香港採訪倍加困難。(王崴漢攝影)
川瀨憲司以自身駐港日本媒體記者身分,指出近年香港採訪倍加困難。(王崴漢攝影)

面對採訪的困境,他認為沒有特殊的應對方式,應作記者的本份,即核查事實(check the facts)。港府堅持「說好香港故事」,但看香港現實,民主進程實因《國安法》退步:香港民主派議員被捕、《國安法》案件成為「不可觸摸的領域」、《蘋果》和《立場》停運、《明報》諷刺漫畫「尊子漫畫」不再存在,公共圖書館敏感書籍相繼下架等。

釣魚台事件的中日敘事

川瀨憲司引述東京大學川島真教授的說法,認為中國這幾年爭取話語權,某程度上「已劫持有些論點」。他指出中國常形容釣魚台國有化事件是中日關係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但「一直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日本媒體卻套用這個說法。他表示對媒體界是個警惕,提醒記者「不要讓中國的邏輯影響事實」。

劉夏如專業於歷史研究,她提到美中對抗其實是敘事的對抗。她回應川島真教授的說法,她指出中國敘事掌握很大的話語權,影響編輯的既定觀點。她引述中國在199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把釣魚台列入中國領海範圍。2008年,中國積極介入釣魚台領海範圍,並將中日關係惡化歸咎於2012年釣魚台國有化事件,且不認為「入侵領海是錯誤」。

日本的敘事力量

劉夏如指出,日本的敘事觀念沒有完全展現,尤其體現在「1949年台海分裂」觀點。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於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握手會面,日本媒體報導均指「台海自1949年以來分裂」,展開了「利益故事」。她指出台灣在1895年割讓給日本時已經分開,從未納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敘事。當日本跟隨「1949年台海分裂」觀點,等於日本完全忘記曾在台灣殖民50年的歷史。

劉夏如表示日本能對中國有更多發言,強調自身的「前車之鑑」,能給中國更多參考。(王崴漢攝影)
劉夏如表示日本能對中國有更多發言,強調自身的「前車之鑑」,能給中國更多參考。(王崴漢攝影)

劉夏如認為日本在敘事對抗扮演重要的領域。日本是亞洲唯一一個能跟帝國主義並駕齊驅的舊帝國。1853年美國黑船駛進日本,促使內戰。後來明治維新,日本全面西化。她指出日本從扮演「亞洲的救世父」,對抗歐美的白人強權,到最後反而像「霸權的父親」。美國在二戰介入太平洋戰爭,日本挑戰國際秩序失敗。她認為日本戰後走向和平、民主主義,是自然的存在。

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發展類似戰前日本帝國崛起。劉夏如表示日本能對中國有更多發言,強調自身的「前車之鑑」。日本本身有戰爭的原罪,承認自己「侵略挑戰失敗」,能給中國更多參考。加上日本作為先進國家,率先碰到少子化、能源問題,並提出轉型策略。

美中對抗敘事價值發揮之下,日本能發揮敘事力量,展現強權另外一個價值的選擇。她表示台日關係維持「半理性的角色」,也盼透過演講讓大家反省,台灣應走出怎麼樣的路,以及日本敘事力如何幫助台灣。

劉夏如重申,新聞專業回歸現實,歷史研究需有現實才能說話。她指出,歷史敘述不是只有史料,而在選取史料的時候,定必有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她說,「你在選擇事實的時候,其實就是在選擇你的價值。」

川瀨憲司及劉夏如場上對談,回應現場提問。(王崴漢攝影)

川瀨憲司及劉夏如場上對談,回應現場提問。(王崴漢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