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會力挺新聞自由嗎?/涂敏編譯
正當民主價值在世界各地遭受圍剿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美國—日本的領導相對顯得重要。然而,若日本的新聞自由與民主的中流砥柱持續遭受侵蝕,日本將無法有效領導國際社會。
日本的新聞媒體並非為獨家新聞而活,他們更重視對任職單位的忠誠度。根據聯合國的新聞自由特別報告員David Kaye表示,這樣的結構使日本記者難以對抗逐漸浮現的威脅。
在一般的情形下,當新聞專業遭受攻擊時,易怒的媒體會一致反擊;然而,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保守黨政府所日漸施加的壓迫之下,此種情形不曾發生。
Kaye的報告記錄了日本政府對媒體施加的新壓力,大到與之對談的記者不願被辨認出身份的地步。Kaye聲稱,報告中的主要消息來源為日本政府所監視,但隨即遭日本政府否認。近年來,一群有聲望的記者們,包括三位直言不諱的新聞主播,皆被迫離開工作崗位。
Kaye更指出,2014年生效的《特定秘密保護法》用字隱晦含糊,藉以誘捕洩漏機密資訊的記者。民選政府授權其轄下的管制機關可以關閉批判性媒體,此項權力雖然尚未被真正行使,但無疑對新聞自由構成威脅。根據Kaye的觀察,日本媒體缺乏「自信與團結的基本要素」,而且未能對與日俱增的挑戰有所回應。
儘管該報告經完善證實且評論嚴謹,於上週公布於眾後,安倍政府仍對此表達憤怒之情。在官方回應中,政府聲稱該報告的結論根本是不實傳聞、充滿了不正確,其出版無疑「使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權威顏面掃地」。
「對我來說,這感覺起來不成比例。」 Kaye說,他已於6月12日在日內瓦將其調查結果正式提交給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日本政府對於其新聞自由紀錄遭受批評特別敏感,此種情形亦可見於上周Kaye的報告公布後,日本外務省拒絕與到訪東京的「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代表見面。
「安倍政府採取強硬手段。」前《紐約時報》東京特派員Martin Fackler指出,其長期記錄安倍政府持續破壞並非法化新聞媒體的宣傳運動。Fackler提出日本政府對自由派龍頭週報《朝日新聞》的系統性壓迫為例:面對安倍政府發動的宣傳運動,《朝日新聞》於2014年撤除了關於福島核災的批判性報導,隨後也解散了做出這則報導的調查小組。
根據Fackler表示,這起事件可與《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投降於川普政府的霸凌比擬。
過去,日本的民主與自由新聞傳統不僅作為亞洲地區的典範,也提供了與中國大陸相抗衡的力量,尤其是正當中國大陸透過直接投資以及更加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來確保其影響力的時候。Kaye認為,日本的經濟、乃是國防安全皆仰賴其對民主的承諾。「日本的盟友與貿易夥伴都在民主世界」,Kaye指出,「若日本向反民主的方向靠攏,日本將失去所有朋友。」
從安倍政府對Kaye的報告如此強烈的反應中,可得出令人難過的現實:安倍政府是不可能處理這些新聞自由的挑戰的,除非遭受日本媒體一致的施壓。問題是,「日本人真能捍衛這項基本的權利嗎?」
答案並不明朗。因調查報導「被河蟹」而離開《朝日新聞》的Makoto Watanabe,如今是新興網路調查媒體《早稻田調查報導》(The Waseda Chronicle)的編輯,他認為,若日本媒體不加把勁,促進「問責新聞」並力挺新聞自由,日本媒體將持續失去可信度,並且有詐取讀者之嫌。不過,Watanabe倒是承認,這未必是件壞事。
「日本的新聞媒體需要來一記當頭棒喝」,Watanabe說,「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大爆炸(big bang)。」
————————–
作者:Joel Simon
編譯:涂敏
原文網址:https://www.cjr.org/opinion/japanese-media-shinzo-ab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