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隨著網路社群媒體的發展,「假資訊」變得更加猖獗、氾濫。根據統計,全台灣有超過8成的民眾都曾接收過假訊息,舉凡政治、生活、健康類型,甚至包括詐騙內容。只要稍有疏漏,就有可能掉進「假」陷阱之中。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與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政治系攜手合作,連續2年進行「假訊息現象與事實查核成效」大調查暨高峰論壇活動,5月19日於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行。現場邀集產官學各界意見領袖,與各界來賓展開對談。
此次大調查及高峰論壇活動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調查發表會」,公布今年度的假訊息調查報告。本階段由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蘇正平引言,並由撰寫分析報告的台大社科院三位學者張佑宗、謝吉隆、洪貞玲共同說明與解析。
結果顯示,有83%的民眾曾在過去一年收過假訊息,比起前一年的75%,增加了7個百分點。不過,多數民眾對於假訊息的「病識感」也更趨提升,亦支持政府立法管制。身處在資訊洪流與國防安全的關鍵時間點,面臨新型態的資訊戰開打,台灣民眾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過去一年間,有83%的民眾曾經收過假訊息,其中有34.4%表示經常或每天都會收到。面對這樣的情況,台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認為,顯見假訊息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可能減少民眾的社會與政治信任。
假資訊氾濫之下,民眾會對哪些身份產生不信任感?調查顯示,有66%的民眾對於媒體工作者失去信任,是所有職業類別中最為嚴重;其次為政治人物的62%;也有55%的民眾對「政府施政」失去信賴感。同時也有近半數民眾認為,假訊息會對社會人際關係、國家的民主體制構成威脅。
至於民眾覺得,是哪些人在散佈假消息?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媒體工作者、政治人物與境外勢力三個角色,是散播假訊息的大宗。甚至有58%以上的民眾認為,這些身份的人「經常、甚至每天都在製造假訊息」。
碰到一個來源不明、不知正確與否的消息時,民眾會如何辨別真假?調查顯示大多數民眾會先與親朋好友討論(71.9%),其次分別為聽取專業人士判斷、查閱相關書籍或實體資料(69.5%、64.4%),也有60.5%的民眾會使用事實查核機制。雖然比例上較低,不過各類查核方式的使用人數,比例均較前一年更為提升。
政治類型假訊息 事實查核效果打折扣
雖然都是假訊息,但是面對不同類型、種類的謠言時,大眾對於「查核報告」的相信程度卻是不盡相同。
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網路謠言的攻防成為了選民關注的一大焦點,來自境外、敵對陣營的假訊息不勝枚舉。今年同樣適逢大選年,政治類型的謠言也一定會比去年增加,這也成為了一大研究重點。
「事實查核的效果到底有多少?這在傳播學、政治學都是非常熱門的話題」,張佑宗提到,近3年有許多的文獻研究,但隨著地域不同,研究結論也大相徑庭。因此,本次研究也特別從台灣的視角來探討。
張佑宗解釋,本次研究特別將假訊息的種類分為「政治類」與「非政治類」,藉由加入實驗設計的環節,了解事實查核是否能改善民眾對訊息的認知。研究結果顯示,確實某些程度可以改善民眾認知,不過「謠言的類型」卻有所影響。
舉例來說,民眾在面對一般生活、健康類型的假訊息時,並不會受到自身政治立場所影響,因此效果非常顯著;不過,若假資訊觸及到政治領域,就會產生「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現象,反而會讓查核效果打了折扣。
另外,黨派色彩越明顯,對於查核報告的信任度,更容易呈現極端分佈的情況。例如:政治光譜為深藍的民眾,會相信藍營負面訊息的事實澄清,但可能不會相信綠營負面消息的查核報告,反之亦然。張佑宗認為,政治類型的查核效果,主要是反映在「中間選民」身上,他也建議未來的查核報告,應該盡量以中間選民的視角去撰寫,才能達到最大化的效果。
從上述數據即可得知,假訊息數量增加的趨勢。幸好,民眾對於假新聞的「認知」已經提升,超過8成的民眾意識到網路會散佈假訊息;同時,曾經有過查核經驗(不限於使用查核工具)的民眾也超過7成,對打擊假資訊無疑是一大幫助。
不過,閱聽人面臨假訊息產生的「第三人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也值得注意。「覺得別人會受到假訊息的影響,但是自己不會上當」,台大新聞所教授謝吉隆指出,這個現象與去年相差不大,也凸顯了假訊息或許能夠被辨識,但自身不一定能夠抵禦的危機。
在學說中,有「第三人效果」認知的閱聽人,會希望避免他人受到媒介內容影響,進而支持對相關內容進行管制,這樣的現象也與調查結果不謀而合。根據調查結果,有高達9成的民眾支持立法要求社群平台,落實相關的自律機制;甚至超過6成民眾認為,即使會損害言論自由,政府或社群平台也應該管制假訊息。
從方法上來看,也有類似的結果。「台灣面臨假訊息的防治,是採取公私部門協力、多方並進的策略」,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提到,台灣民眾認為管制假訊息時,最有效的前三個方法分別是「政府立法管制、提升媒體報導正確度,以及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洪貞玲認為,台灣民眾面臨假訊息的威脅,對政府、社群平台有非常高的期待及要求。她也認為,這些數據可以作為如何因應、思考相關對策的線索。
面對假資訊步步進逼,除了政府挺身而出,民眾也應嘗試培養查核的習慣,並搭配相關查核工具,讓訊息查證事半功倍。
根據統計,有超過半數的台灣民眾,知道台灣有至少一個事實查核組織、闢謠機構,也有6成的民眾認為相關組織具有公信力。不過,也有52.4%的民眾從未使用過查核資源,雖然相較於前一年的57.2%,下降近5個百分點,但仍超過半數,顯見相關資源的推廣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因應數位平台與新聞內容之間的關係,本年度的調查題項也在「演算法」議題有所著墨。有接高達85.8%民眾認為,網路平台要提高演算法的透明度(包含應該、非常應該)。同時,也有超過7成民眾認為,網路平台使用媒體新聞應該「付費取得授權」。
本次調查使用了網路、電話兩種調查方式。不過令人意外的是,不同的調查方式,得出的數據結果相差甚大。總的來說,在電話受訪者之中,有較多民眾不認得查核組織,也意外從調查方式中透出了世代差距。洪貞玲認為,可能是因為假訊息多存在於網路平台上,造成了兩者數據有落差的狀況。
至於民眾對事實查核的「公信力」評價為何?根據調查,有60.4%的民眾認為民間查核組織具有公信力;也有47.6%的民眾,會使用查核工具協助闢謠。
洪貞玲認為,上述這些數據也代表台灣的「事實查核」已經逐漸步上軌道,不論是查核機構跟數位平台都功不可沒。包括查核機構TFC(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an、美玉姨,以及數位平台Mata、Google、LINE等,雙方攜手提供正確資訊,讓閱聽人得以得知並轉傳正確的訊息。
本調查為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委託民間機構Ipsos執行,並結合台大動態民意研究計劃(NTUWS)之會員資料庫,使用混合模式(mix mode)調查方法,於2023年4月1日至17日進行調查。其中,網路調查取得有效樣本1789案、電話完訪1200案。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假訊息與事實查核調查出爐|九成民眾收過假消息 五成民眾自認不受騙
- 2022假訊息年度高峰論壇|假訊息像病毒 媒體識讀教育不可缺 培養群體免疫力
- 王泰俐X詹怡宜X陳立人X唐鳳X胡元輝|誰還在乎新聞真實?台灣公民社會因應假訊息的努力以及未來展望
- 沈伯洋X曾柏瑜X李又如X陳慧敏|全面啟動 Infodemic:假訊息病毒全球大流行!
- 政大傳院Media Talks|國家可以管制媒體嗎?NCC、數位中介法效應下的新聞業與言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