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社交媒體時代的性與騙:青春煉獄與全詐騙交友的調查報導破解


黃翊閔|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所主辦的Media Talks媒體沙龍論壇,2022年冬季場以「我們還有媒體公共領域嗎?」為主軸,首場以「社交媒體時代的性與騙:青春煉獄與全詐騙交友的調查報導破解」為題,邀請到第21屆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得主《鏡週刊》團隊的蔣宜婷與解釋報導獎得主《報導者》團隊的陳德倫兩位主講人,並由致力於研究數位性暴力的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方念萱主持,一同和現場近70位的觀眾分享,新聞人是如何在新興科技所帶起的新型態犯罪行為中處理面臨到的諸多挑戰,以及如何在尋求公共價值和受害者保護之間平衡新聞倫理。
隨著數位網路科技的興起,有越來越多的犯罪行為得利於匿名性,在網路世界中猖獗。這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無疑大大增加了蒐證和查證的難度。
《鏡週刊》記者蔣宜婷以報導藉由網路平台散播他人性私密影像這一犯罪現象為題,她表示,這些網站、平台各有各自的規則、行話,她和她的夥伴持續臥底長達六個月後,才慢慢的了解這之中的「遊戲規則」。並且為了避免自己的臥底身分被揭穿,她甚至為自己在這些平台中的帳號,設計了一個完整的人物設定。
這樣的行為雖然看似荒謬好笑,卻著實在調查報導之上發揮很大的作用。因為在臥底一陣子之後,便有人拉她入夥一起經營非法性私密影片,而這也讓她更了解背後運作的方式。
《報導者》記者陳德倫以社交網路交友騙局為題,她則說到,網路交友詐騙是一套運作精巧的集團犯罪模式,在前端有人負責蒐集、買賣一整套的個資,中端則有人負責投你所好與你搏感情,在交友軟體上聊著聊著就會慢慢將被害人誘引到聊天管制較寬鬆的其他通訊軟體,此後,便是一連串「養套殺」的流程。這些都需要透過和白帽駭客、網路行銷教練,以及多位專家的協助才能逐步拼湊出真相的全貌。
新聞工作者以報導社會真相為使命,可是當所觸碰的社會議題,涉及到了極其個人私密影像時,一個好的新聞工作者便時常深陷於「保護受害者」與「需要受訪者」的兩難掙扎中。蔣宜婷以〈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這篇專題,獲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殊榮,她從這篇專題出生的源起娓娓談來。
主講人蔣宜婷分享完成調查報導化身採訪的經驗。(特約記者黃翊閔攝)
她很好奇「是什麼原因讓一個女生,必需以宣告自己『自殺成功』來試圖結束整件事情?」而正是這一則在2020年一位性私密影像遭前男友洩露的女性在社群平台上的發文。從此便開啟了,蔣宜婷和其團隊將近兩年的調查,也開啟了她的掙扎。
蔣宜婷表示,為了完成調查,她需要大量時間取得受訪者/受害者的信任,需要他們帶領他去尋找下一位受訪者/受害者、田野地,以此來確保報導的真實性。而隨著調查的深入,她必須一再的確認自己的報導方式是否適當?在遇到受害者主動向她要求具名露面的報導時,她也沒有一口答應,而是希望受訪者再多想幾天,以確保受訪者/受害者免於受到報導刊出後的二度傷害和威脅。最後,在全心全意的為受訪者著想後,為了報導的公共性,她提到也必須全心全意的為讀者著想,肩負起受訪者/受害者和讀者溝通的橋樑。
此外,在完成這一個專題的過程中,自己曾經所學的新聞學原理也不斷的遭受挑戰。蔣宜婷說,新聞學原理的第一條告訴她「不能讓受訪者看稿。」可當她的受訪者詢問能否在刊出前看過稿子時,因為議題的敏感性和受訪者的特殊性,迫使她去思考那些不容動搖原則的背後意義。
而她的解答是,不讓受訪者看稿,是避免有權勢的受訪者要求修改稿件,可是當受訪者為受害者、弱勢時,那條底線是可以不用踩那麼緊的。她也提供給在場許多有志於新聞的同學們一個折衷的方法,那就是她會讓受訪者看訪談內容的逐字稿,完稿後她也會唸出和受訪者相關的段落。這些都是一個新聞工作者在從事新聞實務工作中的經驗談。
網路交友詐騙時代的心理機制
新聞工作者需要見微知著的敏感觀察力,也需要一定的好奇心來驅使報導的完成。《報導者》團隊以〈全詐騙時代來襲:直擊社交網路時代下的沈浸式騙局〉專題獲得第21屆卓越新聞獎解釋報導獎,採訪團隊便是從一名受騙讀者的來信開始,發展成六篇的專題內容,主題涵蓋詐騙的機制破解、投資商品陷阱、虛擬貨幣騙局和受害人的處境等,在專題最後也提供了讀者辨識和反制手段。陳德倫在此次論壇中,則主要以自己負責的「如何拆解交友詐騙的心理陷阱」談起。
主講人陳德倫分享完成社交網路交友騙局專題報導的經驗。(特約記者黃翊閔攝)
陳德倫表示,這類型的詐騙最可怕的是破壞了被害人對社會信任,因為不法分子總是抓準了被害人大多處於孤單、低社會連結獨來獨往急需陪伴的心情狀態,切中的給予了被害人當下最需要的關心,直到培養出信任之後就開始「收網」。
然後,恰恰是這一份及時的幫助加深了被害人對加害人的信任,使得許多被害人在上當之後還渾然不覺,甚至急於否認自己受騙。此外,在部分意識到自己上當的被害人的身上可以發現,因為受騙而再一次落回孤單寂寞的狀態,往往使得被害人的自尊瓦解進而產生了強烈的自責感。
而至於如何反制這樣的詐騙手法,陳德倫所給出的建議則是「有時候大家多雞婆一點點去關懷身邊的人,就可以幫忙到可能的被害人。」她所訪問到的被害人之中,有些便自主的發起互助的交流網絡,一方面試圖喚起其他被害人的意識,二方面也對於被害人的自責感產生緩解作用。
論壇最後,主講人與現場聽眾的互動中,談到了現今蓬勃發展的各大社群平台,閱聽人越來越少主動經由新聞業者自己的平台觀看新聞,面臨這樣的趨勢,新聞從業人員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蔣宜婷分享,她很感謝在這篇報導刊出後有許多朋友一同轉發,再加上議題本身的關係,刊出後第一周的點閱率就有很好的成績。不過讓大家關注到網路世界中性私密影像犯罪現象的影響力背後,是她的受訪者遭到嚴重的報復。她語重心長的說:「我相信這樣的報導不會是最後一篇,希望有志一同的朋友們可以繼續關注這樣的議題。讓這樣的議題被看見,事情才能被處理。」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第21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調查報導獎|《鏡週刊》數位性暴力犯罪報導詳實深入 評審團讚譽「展現調查採訪的新聞專業」
- 第21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及網路(文字)類解釋報導獎|深入剖析詐騙手法 作品發揮高度影響力 《報導者》詐騙專題獲評審肯定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