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調查報導獎|《鏡週刊》數位性暴力犯罪報導詳實深入 評審團讚譽「展現調查採訪的新聞專業」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第21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調查報導獎得主是《鏡周刊》的〈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本獎項由評審召集人康復明擔任頒獎人,作品製作團隊包括:蔣宜婷、杭大鵬、李又如、曾立宇、林媛婷。
2021年底,一系列女性的性影像在臉書社團「霸社」外流。《鏡週刊》耗時半年調查,拆解犯罪者「Airdrop5」的詐騙手法,並追蹤其如何與台灣規模最大的付費色情論壇「創意私房」合作、販售盈利,揭露一樁受害者多達 300人的網路性影像詐騙販售案。除了詳盡調查之外,《鏡週刊》更採訪多名受害者,說出她們如何陷入騙局或遭遇偷拍,以至最後復原,甚至反擊的歷程與感受。
評審團認為,本專題調查詳實深入,在理性面剖析犯罪手法及共犯結構;在感性面則細描受害者真實感受,具同理心。而後段,針對政府執行面與法令面的檢討建議也具體實際。此外,長期蹲點臥底,並取得被害者信任,展現出調查採訪的新聞專業。
從調查報導看台灣新聞媒體的前景
典禮主持人陳信聰表示,康復明是新聞界前輩,在這次擔任評審過程中,看見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依然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在做新聞工作,想告訴大家:新聞媒體依然大有可為。
康復明說,自己在民國67年加入新聞人的行列,參加工商時報的籌組,當時的採訪報導大致上只要求把人事時地物交代清楚;大約到了90年代,王健壯與其《新新聞》開始提倡所謂的調查報導,其核心意義在於揭發真相,時至今日,已然開花結果,「每篇參加角逐的作品都非常符合調查報導的定義,成績也非常豐碩,所以評審幾乎認為每一篇都可以當第一名,但是名額的限制,我們只能夠很多都割愛。」
蔣宜婷發表得獎感言。
代表上台領獎的《鏡週刊》記者蔣宜婷顯得相當激動,直呼自己真的沒有想到會得獎。她說,〈青春煉獄〉這個報導是她從兩年前開始注意到「深偽技術」(Deepfake)議題後,就開始關注的題材。她語帶哽咽地說,非常感謝她的受訪者,「因為他們帶領我們看到了一個這樣殘酷的世界。」
蔣宜婷指出,進入這些新興網路犯罪群組的門檻非常高,因此需要要花很多時間跟受訪者建立信任關係。「真的很感謝他們信任我……因為在報導刊登後,他們很多人都遭到很強大的報復。」她說,製作這個專題帶來的心理壓力,甚至讓她數度崩潰。
蔣宜婷也特別感謝和她一起完成這個專題的工作夥伴,因為在這個時代要完成一份調查報導,並使其能夠以最完善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實需要非常多團隊的協力分工,而不只是記者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