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成媒體的「粉紅組合肉」新聞 偷渡政治立場、操縱選民意向

2022 年 11 月 17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陳品潔|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距美國2022年期中選舉1個多月時,來自伊利諾伊州、22歲的格納特(Michael Gnadt)如同往常一般下班,到家後發現郵箱有一份《凱恩縣報》( Kane County Reporter ) ,上頭刊載了大量不實報導,包含殺人犯將無保獲釋,搭配了黑人男性臉部照片,並描述教師教導孩童成為跨性別者的虛構言論 [1]

不只格納特,他的親朋好友也收到了類似的「地方報紙」,從《凱恩縣報》(Kane County Reporter)、《芝加哥城市通訊社》(Chicago City Wire)、《西庫克地方新聞》(West Cook News)、《杜佩奇政策刊物》(Dupage Policy Journal)和《湖縣公報》(Lake County Gazette)等。即使宣稱是「真正的新聞」,但充斥著斷章取義、脫離事實、誤導性內容

《伊利諾伊州公共媒體》9月注意到這種「合成新聞」(Pink-slime journalism)氾濫的現象。「合成新聞」專指電腦自動生成或低薪外包、品質低劣的新聞內容,通常被用於推動政治議程,由政黨或倡議人士資助,意圖影響選民意向或態度 [2]

最早該詞彙由記者席克貴福(Ryan Zickgraf)於2012年提出,專指內容像速食店冒充肉類口感的粉紅組合肉(Pink-slime)新聞,其真實性令人存疑。合成新聞不只在網路上快速傳播,一些甚至偽裝成報紙郵寄到美國住戶家中,出版物涵蓋了特定政治議題。

倍數成長的新型內容農場網站

與基於演算法、流量、廣告收入和商業利益考量的「內容農場」(content farm)不同,合成新聞推出一般帶有政治目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報導,過去十年報業走向衰落,五分之一的在地報業倒閉,媒體大幅裁員,留下了空間使合成新聞得以興起 [3]

隨著網路發展,這類半真半假的合成新聞呈倍數成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位新聞中心(The 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2019年調查顯示,至少有450個合成新聞網站,網站顯示了上千篇由電腦合成的文章,僅有少量為實際報導。2020年8月,在2020年美國大選開始之前幾個月,合成新聞網站則暴增3倍到超過1200個 [4]。2021年,哥倫比亞大學發現這些網站部分受到非營利團體資助 [5]

根據「NewsGuard」10月報告顯示,有數百萬元的廣告投放在Facebook和Instagram,金主來自於合成新聞編輯部。《彭博》報導稱,左派與右派皆仰賴此策略,可觸及到特定受眾,在Facebook和Instagram的推薦次數更超過1.15億次 [6]

《密西根獨立報》不獨立,甚至不在密西根

美國新聞網站《Axios》2022年10月報導,隨著11月期中選舉將至,影響大選結果的關鍵搖擺州,從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密西根州、新罕布夏州、北卡羅來納州、賓夕法尼亞州、到維吉尼亞州和威斯康辛州,出現了存有疑慮的51個新聞網站  [7]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編輯部評論點出諷刺現象:「《密西根獨立報》不是完全獨立,也不在密西根州。」看似當地媒體的出版物,呈現舊式字體(old-timey fonts),並以「standard」、「herald」、「courant」等常用於傳統報業的名稱命名,卻充斥著政治宣傳與黨派利益,受到利益團體所資助,「我們的民主陷入了自我破壞(self-sabotage)」 [8]

合成新聞包裝成在地媒體,刊登多種來源的綜合內容,除了抨擊政治對手、報導造勢活動外,也提供旅遊、生活或體育新聞。像是《密爾瓦基都會報》(Milwaukee Metro Times)、《梅克倫堡先驅報》(Mecklenburg Herald),均由一間名為「Local Report Inc.」的公司運營;總部位於華府、每月觸及數百萬人的進步派媒體《美國獨立報》(American Independent)也參與其中。

不分黨派皆「帶風向」 真實報導漸消失

起初合成新聞主要指替保守派政治人物或政策「帶風向」的爭議內容,包含:聯邦政府不應介入教育 [9]、針對美國時任總統川普的彈劾程序為濫用權力 [10],宣傳反對疫情隔離政策 [8]、教師帶領兒童成為跨性別者和殺人罪犯將無保獲釋 [1]大部分網站可追溯到保守派商人廷波恩(Brian Timpone)創立的公司「Journatic」

《Axios》2022年10月揭露的對象,則為左派傾向的媒體,內容攻擊共和黨期中選舉對手,以利民主黨選情

《華郵》評論指出,民主黨為了反制右派的「資訊戰」(information war)猛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並以合成新聞猖獗的網站「Courier Newsroom」舉例。最終民主成為最後輸家,無論何種黨派,「帶風向」宣傳會使可靠且確實的新聞逐漸消失,招致「一樣的結果」。

找原始資料與證據「逆流閱讀」

非營利研究組織波因特新聞學院(Poynter)指出,合成新聞可能引起強烈情緒反應,面對聳動消息應先冷靜,尋找支持該主張的相應證據,從其他可靠網站檢視同一主題。另外,也能試圖找出上游的原始資料 [11]

以《西庫克地方新聞》報導芝加哥高中「Oak Park and River Forest High School」將以種族作為調整課堂評分標準的依據為例,查尋該高中的回應,或者找出報導提供的媒體來源或機構新聞稿。

在閱讀媒體時,確認該網站是否合法,並檢視政治傾向或是否揭露資金來源,看看事實查核機構發表對其的檢驗

立場媒體與合成新聞,有何區別?

《華郵》提到,民主黨人可能認為,共和黨人先製造合成新聞,且支持者辯稱他們的合成新聞更好,不完全是機器人生成故事或虛構引述,然而,「這不意味自甘墮落即是正確答案」。政治光譜兩邊的人們皆認為,所有媒體都存有偏見,那這與合成新聞有何區別?

「但區別顯而易見。」人們在觀看《福斯新聞》(Fox News)時,或多或少已知道會得到哪類訊息,媒體通過發布新聞營利,但沒有宣稱獨立運作,背景受大眾檢視。合成新聞則是欺騙媒體身分,讓人們相信是發跡於地方的網站,聲稱要向公民提供地方新聞

類似欺瞞手法同樣可見於俄羅斯的宣傳,他們模仿要操縱的地區或國家的網站以散布謠言,誤導讀者將其視為可靠的消息來源。這類新聞不完全是真實,也並非全是虛構。《華郵》認為,無論真正報導比例占了多少,喬裝是正式媒體的「偽新聞」(pseudo-journalism),削弱了人們對於地方報業的信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