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迪X艾瑋昂XWilliam YangX阮安祖X竺瑞娟|國際新聞與在地觀點|Taiwan+向世界傳達台灣故事 突顯公共媒體的國際傳播重要性

陳曦|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三十週年「重建新聞、鞏固民主:台灣新聞業的危機與轉機」研討會的B組第三場,以「國際新聞與在地觀點」為題,由台大新聞所副教授劉好迪(Adrian Rauchfleisch)主持,邀請無國界記者東亞辦事處執行長艾瑋昂(Cédric Alviani)、德國之聲特派記者William Yang、文化部國際影音串流平台「TaiwanPlus」新聞部副主任阮安祖(Andrew Ryan)、中央廣播電台英語組召集人竺瑞娟(Natalie Tso)單擔任與談人,從實務經驗來談論國際新聞和台灣本地國際傳播的重要性。
阮安祖表示,世界要關注台灣,因此台灣大力去向世界傳達台灣故事,而公共媒體正是這個角色的合適扮演者,但他不確定台灣人是否普遍了解公共媒體的重要性;William Yang也強調公共媒體的價值,並指出文化部「TaiwanPlus」 國際影音串流平台的成立「是很好的機會」,能夠將國際新聞的詮釋回歸到台灣觀點本身。
竺瑞娟則表示,此刻有許多國際媒體人來到台灣,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而台灣對國際媒體來說也有著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艾瑋昂則指出需要向台灣大眾定義「什麼是公共媒體」,釐清與「國家媒體」的不同。
用有趣的新聞,建立台灣與國際的連結
阮安祖表示,在研討會舉辦時,TaiwanPlus才正式開始營運約兩個月,過去他在台灣從事媒體工作長達25年,服務於公共廣播,跟竺瑞娟是同事,到同為公共媒體組織的TaiwanPlus成立,目標新聞受眾已不只是台灣民眾,工作內容變成向世界推廣台灣本身,而TaiwanPlus初試啼聲,在臉書上已獲得約2萬5000讚數。
阮安祖回憶,在20多年前,在台灣的新聞工作,是要講關於台灣的故事、報導當地群眾,而TaiwanPlus的成立帶來巨大變化,有國際的聲音來討論台灣議題、要用獨特的方式來講台灣故事,編輯團隊的任務是「用有趣的新聞,建立國際連結」,而面臨的挑戰是,製播新聞時的關注層面,要從台灣當地,回頭面向世界;不過,目前更緊迫的壓力是,TaiwanPlus很難找人,因為除了外語能力要求外,團隊希望找到的合適記者也需要深度了解台灣、能向國際觀眾講述台灣故事。
阮安祖認為,世界要關注台灣,因此台灣大力去向世界傳達台灣故事,盡可能展現台灣的新聞自由,而公共媒體正是這個角色的合適扮演者,但他不確定台灣人是否普遍了解公共媒體的重要性。
談媒體素養:你怎麼指望你的媒體?
台灣媒體面臨民眾信任度降低的問題,阮安祖指出,這一點也是國際媒體所遭遇的問題,這關乎各家媒體的財源為何;而公共媒體以公平、公正的立場出發,普遍較受到公眾信任,但也有人會質疑「為什麼要相信你」,這也是TaiwanPlus會被問的問題,或是疑惑TaiwanPlus的定位,對此阮安祖表示,TaiwanPlus將從台灣觀點,講世界故事、報導世界各國發生的事,台灣也是世界的一部分,當然也在其中,而對於TaiwanPlus的透明度,阮安祖表示會很公開地讓大家看到TaiwanPlus的數億預算怎麼被使用。
對於新聞品質,阮安祖則指出,重要的是「你怎麼指望你的媒體?」指出閱聽人有著重要影響,應該從小孩子開始看電視時開始,教導小孩理解什麼是公共媒體、什麼是媒體、什麼是假新聞,這些是大眾從小就應該要學習的媒體素養,不只是在台灣如此,全世界都應該如此。
國際新聞的詮釋回歸到台灣觀點
William Yang則表示感激TaiwanPlus的誕生,指出國際媒體報導台灣故事給國際觀眾時,會有不同於台灣媒體的呈現方式,對於要傳達何種資訊、價值,也有不同的考量層面,而TaiwanPlus的成立「是很好的機會」,能夠將國際新聞的詮釋回歸到台灣觀點本身。
William Yang進一步指出,過去在國際媒體的報導中,負責報導台灣的,往往是駐東京或駐香港的記者,那些記者並非實地在台灣進行採訪,而是透過電話,報導的新聞也不即時。現在如《紐約時報》的國際媒體來台駐點,而這樣的情勢改變,也讓外國媒體的版面改變,過去有關台灣的報導主要是選舉,但現在還出現很多台灣在地新聞,例如《華盛頓郵報》就報導了屏東東港的當地文化,向台灣人進行訪問,這對台灣獲得國際目光很有幫助。
不過,William Yang表示,如果台灣要變成國際媒體的新據點,新聞報導的關注點也要有所提升,不只是要關注台灣,也要關注台灣在地區扮演的角色、需要擁有相關知識和語言能力的人,來幫助報導台灣,還有中國仍是全球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北京當局對世界關閉了新聞工作機會,這對台灣來說是「機會到來」,改變已經開始。
William Yang任職的《德國之聲》是德國政府提撥預算資助的公共國際廣播機構,他表示,公共媒體由公眾支持、為公眾服務,報導以公共利益為第一考量,公共價值也是他在工作時會時時提醒自己的。對於TaiwanPlus,William Yang也提醒,公共媒體是要監督政府的,現在很多人說的「Taiwan Story」是個有點麻煩的說法,讓他擔憂會讓新聞角度越來越單一,這對大眾來說不是很健康。
世界能夠向台灣學習
竺瑞娟也贊同表示,此刻有許多國際媒體人來到台灣,看到台灣的特別、台灣與中國的連結,連台灣的食物,例如珍奶,都受到矚目,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而台灣的民主、社會、文化等層面,都有著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對國際媒體來說也是激動人心的。
竺瑞娟補充,像是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動輒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的一股超級力量,站在第一線的台灣受到大家關注,各國向台灣學習怎麼看待中國資訊、歐洲國家開始了解台灣的重要性和中國的侵略性,此外台灣成功對抗新冠肺炎,台灣的政府和人民怎麼面對疫情、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這是台灣能夠教導世界的重要知識。
竺瑞娟強調,台灣給國際觀眾的英文報導,不只是介紹我們的食物,這已經有很多YouTuber在介紹,台灣還有很多令人興奮的故事可以去說,像是台灣人的善良,也是很棒的台灣故事。
釐清「公共媒體」與「國家媒體」不同
艾瑋昂是唯一一位不是從事記者工作的與談人,他表示自己以NGO工作者的身份關注新聞自由,因此鎮壓記者的中國發生了什麼,自然是無國界記者組織的關注焦點。他指出,中國的力量強大,國際間的中國新聞、有關習近平的報導,在北京的推動下,就變成了宣傳,這樣的情況是民主的威脅。艾瑋昂強調,鎮壓新聞,帶來的嚴重問題是傷害民主。
艾瑋昂也說,同樣對媒體不友善的美國前總統川普是不好的示範,相較之下台灣的新聞自由情況要好得多,但是台灣媒體同樣有自己的問題,像是媒體擁有者對於新聞內容的影響,還有大眾認為媒體不可信任。
艾瑋昂呼應William Yang對「Taiwan Story」一詞的疑慮,因為「中國就是這樣講的」,中國投入大筆資金,到全世界去說唯一版本的中國故事;此外,他也強調公共媒體的重要,並指出需要向台灣大眾定義「什麼是公共媒體」,台灣過去有過「國家媒體」,為政府傳遞資訊和進行宣傳,但公共媒體和國家媒體不一樣,公共媒體不是被國家控制,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是英國政府挹注預算的公共媒體,但《BBC》既可以對政府嚴厲,也可以是朋友,依議題、事件而定,對國家、對國家領袖也都有獨立的評論,這是和國家媒體很大的不同。
艾瑋昂嘆,很多台灣人不相信政黨、不相信政府,不懂得什麼是公共媒體,因此也不相信公共媒體的報導,當台灣政府要推動公共媒體壯大,人們就批評是政府投錢做宣傳,但公共媒體在台灣不是這樣,事實上當假訊息流傳,不同立場的眾多媒體仍會參考公共媒體的報導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