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所舉辦「傳媒與台灣現代性」系列演講,第二場是由世新舍我紀念館博士後研究員馬曉月老師接力,一同探討中國與台灣歷年來如何透過媒體來打攻防戰。
台灣與中國之間,處在一種尷尬的狀態,但撇開政治議題不說,台灣與中國對外的宣傳政策、機構與手段,在國際之間打的也非常火熱,但目的也都是為了在西方主流社會之下爭取國際上的注目。
馬曉月一開場便笑著說,來台灣真的很棒,資料比較好找,隨即話鋒一轉提到了台灣與中國的媒體文化,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指出,藝術文化的交流是屬於國家軟實力的一種,在宣傳等同於活動,而軟實力則代表了目的的狀況下,各國開始在探討,該如何在現在全球化的時代,增加國際曝光度,提升自己國家的能見度。
而根據國際宣傳的歷史來說,早在1874年時期,就有中國記者建議要設立外文報紙,進而到1907年,袁世凱補貼的《中國公論西報》也在美國的紐約時報上被介紹為是清朝官方媒體。馬曉月老師表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宣傳」一詞便受到大多數國家的歡迎,並成為討論的話題。在中國內部也因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間的對戰,而不斷的在調整內宣與外宣的工作。
後來國民政府在1940年代後,將中宣部國際宣傳處改為行政院新聞局,後續經歷幾番改組,在1979年台美斷交後,台灣因為失去不少邦交國家而開始加強了國際宣傳,希望可以避免被國際邊緣化的困境。後期,到了解除戒嚴並開放報禁之後,台灣的媒體產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而在中國,一開始並沒有對外宣傳機構的成立,但在1981年後,官方逐漸發現對外宣傳的重要性,因此開始成立相關的工作小組,一直到1991年才設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並在1993年改組為對外宣傳辦公室。
馬曉月指出,現在台灣與中國對於媒體的處理方式仍有很大的不同,在台灣因為自由開放,媒體產業蓬勃的發展,而政府機關新聞局也在2012年走入歷史,對外的國際新聞業務併入外交部,大眾媒體與影視產業業務則交由文化部接掌,持續朝著對內對外不同的業務分工發展;相對之下,大陸則因為經濟起飛,逐漸追上美國的腳步、登上世界強國之林,也運用自己的國際地位強勢地發展自己對外宣傳的力量。
胡曉月也分享了新華社的內容,多半是強調中國的優勢與地位,而中國為了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針對重點媒體給予約450億人民幣的補助款,積極地打造出大外宣傳的格局與成為國際一流媒體的野心。
在這樣一系列的對外宣傳中,其實不難看出台灣與中國利用媒體爭取國際曝光度的力量;胡曉月表示,台灣受到國際關注較少,但因地理位置而發生的天災,而會吸引國際媒體關注。而中國因躍升世界強國,受到國際媒體的關注也多,但也因為過度發展與人權問題,負面新聞遠大於正面。在現在的國際媒體環境之下,傳統媒體雖然是國際宣傳的基本工具,但隨著網路的發展,網路平台上的宣傳戰將是一項值得高助關注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