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4/黃建璋X蕭惟任|「消失的農地」中的調查報導教戰守則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邱家宜:他們兩人的報導讓彰化縣政府感到很糗,也很具戲劇性。這就是調查報導的威力,鐵證如山,讓對方無可抵賴,這就是「當媒體記者最爽的時候」。
民視「消失的農地」系列報導在 2020 年獲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進行報導的文字記者黃建璋與攝影記者蕭惟任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辦的「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中,分享他們如何在快節奏的商業電視台中逐步完成這篇各方利益交錯的報導。
邱家宜表示,兩人提到的「不要相信任何人」與「親臨現場」都是記者的座右銘。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從兩篇臉書貼文開始
這篇讓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盛讚的專題報導,肇始於臉書的兩篇貼文。黃建璋表示,某天他在臉書上看到,彰化在地社團發了有關彰化大村鄉要開發科技園區,造成居民反彈的貼文。一開始他沒有放在心上,但過了一兩天,又見有貼文抗議鹿港要新增工業園區。他開始尋思:彰化到底有多缺工業區?
經了解後發現,彰化總共有 4,180 公頃的工業用地,其中有 46%(1,928 公頃)為閒置;然而彰化的國土計劃草案中,卻又編訂了 1,178 公頃的工業用地。換言之,在尚餘近一半工業用地的情況下,還要再增加一千多公頃。
這使得黃建璋非常不解,於是他和蕭惟任開始討論、構思這篇報導。他坦承,一開始並沒有規劃成調查報導,而是隨著採訪的越發深入,才使得這系列專題具備調查報導的深度與規模。
報導規劃為三個單元「別來我家蓋工廠」、「土地正義?」、「水的循環」,從「農地消失」的現象作為切入點,探討地方政府操作「土地財政」的議題,並帶入「再生水」引發的爭議,使觀照面向更豐富。
有學員表示,黃建璋與蕭惟任是記者版的「麟洋配」,相當有人氣。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採訪的難題
黃建璋表示,在規劃好報導的角度之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對採訪的抗拒。由於報導主題鎖定農地,而在台灣持有土地並且有在耕種的,大多數都是老農。老農們對於上電視批評,甚至反對政府或當權者這類的事情,心裡還是有著不少畏懼,導致約訪非常困難。黃建璋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老農願意受訪,最後找到相對年輕的大村鄉社區發長協會前理事長郭俊銀接受訪問。
除了農民,國營事業或是政府機關的約訪也是一大難題。例如,當大範圍的台糖土地在政府規劃下要被劃為工業區,有些台糖員工私底下向黃建璋透露,他們也很不捨,因為有的土地是他們整治幾十年才變為適合種植的農地,但礙於職務,無法接受採訪。最後,黃建璋找了在政治正確上較無負擔的台糖退休員工,告訴觀眾他們是如何為土地付出,對政府的所作所為有多麼痛心。
國營事業職員的採訪已經如此困難,遑論是政府機關。黃建璋表示,凡是政府機關的約訪,都要花許多時間,像彰化縣政府一開始推託道:「全國其他縣市比我們嚴重的很多,你幹嘛來做我們?」這種「比爛」的邏輯令黃建璋哭笑不得。
黃建璋說,政府單位面對約訪,總是以各種理由迴避。他每次打電話去約訪,對方就回覆說,主管現在不在位子上。但是,「每次我電話一掛掉,5 到 10 分鐘內我的主管就會接到關切電話。」甚至連電視台的高層都會接到電話「關切」。
黃建璋表示,這個專題最後能夠完成,要感謝他們的主管頂住了很多壓力,讓他們守住了新聞人的許多底線。
如何讓政府機關「現身說法」?
黃建璋表示,他們後續還設計了第 4 跟第 5 個單元「與工廠為鄰的日子」、「讓孩子回家」,作為讓公家機關願意受訪,把手上的資料攤在眾人面前的佈局。
「與工廠為鄰的日子」與彰化縣大量的農地工廠現象有關。在彰化的國土計畫中,宣稱要新增工業區的原因,是「要讓農地工廠可以搬遷到新的工業區」。可是,當黃建璋詢問工業局,究竟有多少農地工廠搬遷到新的工業區,數量其實寥寥無幾。
「讓孩子回家」則試圖以政府的角度,來理解其欲「發展」地方的動機。
黃建璋說,就他的觀察,地方的發展的確有些停滯不前的現象。他展示一張彰化員林的照片,表示當地連一間便利商店都沒有,也沒什麼年輕人;另一張照片中,一群老人家站在廟埕前方,熱烈討論著可能隨著國土計劃而上漲的地價。「他們說如果工業區來,他們的土地本來一坪 2 萬可能變 5 萬、10 萬。他們對這件事是有期待的。這個角度讓我們知道地方的居民也有同意的聲音。」
影像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作為電視媒體的工作人員,黃建璋清楚的了解電視作為一種傳媒所具有的特性,「畫面是我們的優勢,同時也是我們的劣勢」,他說,優勢是透過畫面,相較於其他媒介會更有說服力,所以在採訪中用了很多現場的畫面。
談到畫面的說服力,擔任攝影記者的蕭惟任有自己的想法:「我們要怎麼知道一件東西的價值?我們看它的外觀,可是我們在土地上,可能看到的是荒煙蔓草,我們對它的價值是無感的。」他想到,人們在購物時會看標籤、售價,那麼那些插著代售廣告的土地景象,或許能讓人們「有感」。
此外,他們也透過現在流行的「空拍」鏡頭,以鳥瞰的視角呈現出那些可能成為工廠的田野有多廣大,蘊含多少生機。「每一個方格、每一個小小的白點其實都代表一個家庭,我們會發現原來它蘊含了那麼多的能量,其實它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至於「畫面」為何會成為一個劣勢?黃建璋說,相較於聲音或文字的訪問,許多人在面對鏡頭時,還是有心理上的障礙。「一般民眾不常接受採訪,他一看到你就會一股腦地想把所有委屈都跟你說。可是當我們一把攝影機架好,他就會完全變了一個人,像是被燈光照到的貓頭鷹一樣呆掉。」
蕭惟任補充道,還有一種狀況是,民眾看到攝影機架起來,會很有表演欲,或是一直在意、調整自己的外表,使得採訪看起來很假。「我們能隱形就隱形。」
這樣的經驗多了之後,黃建璋與蕭惟任培養出採訪的默契,要讓「攝影機」的存在感與侵略性降到最低,例如不用大型攝影機進行拍攝,並且在受訪者開始說話後就盡量不打斷,以取得自然的畫面。此外,攝影機一定是從旁側拍,讓受訪者的視線聚焦採訪者身上,不會因攝影機而分心。
蕭惟任指出,讓受訪者在感到自在的場域,一邊做熟悉的事情邊說,也能讓受訪者較容易放下心防。他說,進行採訪時,經常拍攝跟訪問都結束了,受訪者才問說,這樣就結束了喔?「這就是我們有默契、合作起來最開心的地方。」
空拍機呈現出土地的廣袤,使得「農地變成工業用地」的概念有了血肉與重量。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調查報導所需的心理素質
黃建璋談到,在採訪時一定要謹記:對於受訪者的話不能盡信。
在這次採訪中,黃建璋就曾遇到手上的資料過時,而在質問政府單位時失利的狀況。他說,不論是有心或無意,受訪者都有可能提供錯誤的資料而使報導出錯,甚至被擊敗。有了吃虧的經驗後,他們都會把所有受訪者提供的資料再複查一遍。
在這個報導當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數據,從人口到土地面積,乃至科學標準等,當他們想在報導中呈現這些數據,就必須仰賴許多專家學者來判讀數字背後的意義。
而就算是專家說法,也必須多方查證,「有可能這個專家講的是這樣,另外一個人跟我講的是完全不一樣的說法。」他說:「不管是誰告訴你,不要把它當成百分之百正確的資料來源,這一定會出錯。」
另一個重要的心理準備是長期抗戰。
黃建璋表示,這個報導做了半年,但其實當中只出差到彰化 2 次,每次 3 到 5 天。由於商業電視台每天都要有一定的產出量能,而專家或公務單位的訪問通常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協調,因此難以在數天之內就做出一系列報導,經常需要利用做其他題目的空檔進行採訪,透過許多零碎的時間,拼湊出一個系列。「我們不能一頭栽進去想要把一個系列講完,然後在期限內播出,這是不可能的,這樣子的話會缺少很多東西、畫面。」
最後,黃建璋提到,保持問題意識與好奇心非常重要。
「我們一直在問:怎麼會這樣?他為什麼要這樣講?為什麼會這樣想?」他說:「在資料極度龐雜的報導中,經常會感到迷惑,或是發現實情與一開始設想的不同,所以要不時回過頭來問自己:到底要告訴觀眾什麼? 」
黃建璋與蕭惟任的絕佳默契,讓受訪者在鏡頭前也能夠侃侃而談。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調查報導、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帶我們深入理解資訊超限戰,透過公民的力量探索真實:
???? 2021年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1/蘇正平X莊豐嘉X胡元輝X傅文成X許瓊文| 疫情下的不實訊息:從境外假資訊協作到政府回應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2/曹嬿恆X李比鄰X劉彥伯|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群眾協力與人工智慧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3/蔡佳珊|調查報導的光與影——「光電侵農大調查」幕後省思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4/黃建璋X蕭惟任|「消失的農地」中的調查報導教戰守則
???? 2020年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怡志X葉乃靜X陳璽尹|新冠肺炎的事實查核──疫情謠言大解析(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怡志X葉乃靜X陳璽尹|新冠肺炎的事實查核──疫情謠言大解析(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4/胡元輝X洪國鈞X李又如X卓冠齊|2020年總統大選的事實查核(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4/胡元輝X洪國鈞X李又如X卓冠齊|2020年總統大選的事實查核(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5/事實查核中心X資策會X資管所XGoogleXFacebookX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事實查核報告以外的全民行動(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5/事實查核中心X資策會X資管所XGoogleXFacebookX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事實查核報告以外的全民行動(下)
???? 2019年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GoogleXOpen Data|善用網路工具反制不實資訊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雪莉|深度調查報導應做到Harsh but Fair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上筠X姚惠珍|追查的渴望・希望社會更好的使命感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