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
「完成任務」與「職業道德」有時會在她心中拉鋸,「我本身是帶著功利的意圖去接近受訪者,我的工作就是要拿到故事,所以會有些兩難的地方,因為你要確保你跟對方都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陳虹瑾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2020 卓新沙龍》第二場,邀請到陳虹瑾主講〈港口、鐵路、錢!——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其任職於《端傳媒》時所參與製作的「巨龍與陰影:一帶一路專題」獲得 2019 年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活動除了邀請擔任專題監製的陳虹瑾分享從發想到執行的花絮之外,也邀請同為得獎人的端傳媒設計總監曾立宇及設計師郭瑾燁一同分享數位專題的製作理念。
陳虹瑾現任《鏡周刊》人物組主筆,於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亞洲政治碩士,曾任職於中央通訊社、端傳媒。
曾立宇是《端傳媒》首席設計師,曾任職於《彭博商業週刊》、《號外》等。主要作品包括《香港,關你X事》展覽,《二二八、七十年》系列插畫、《解嚴三十年》系列插畫等。
郭瑾燁現任《端傳媒》設計師,曾任蘋果日報編輯。青年樂生聯盟成員,長期參與樂生保留運動,其參與製作的《「先有場,再規劃」,泄漏 69 噸「碳九」的泉港埋了多少雷?》獲得 2019 年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
擔任主持人的卓新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因為以前不太了解網路媒體的呈現,所以邀約得獎單位時都會表示要的是內容的提供者,可是對方都會說網媒跟傳統紙媒不同,需要有經過設計的呈現,牽涉到很多新的技術與才能,非常堅持這部分一定要囊括入團隊當中。
預期之外的專題報導
陳虹瑾表示,其實一帶一路並不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做的題目。2018年台灣面臨雪崩式外交,那時還在端傳媒的她為了〈半游牧人生:一對外交官父女檔的國事和家事〉這個題目要出差到印尼;可是一趟出差也不能只做一個專題,剛好一帶一路工程那時要進入 5 週年,算是到了可以盤點進度的時間點,於是在題目會議上提出這個構想,開始了這個龐大的系列報導。
她說,這是個跨地域的題目,從作者到編輯,團隊成員超過十幾人,其中包含很多當地的特約作者。有些作者是用外文寫作,再翻譯回中文。製作時程也很長,第一篇文章在 2018 年底上線,最後一篇是在 2019 年 4 月上線。
陳虹瑾表示,為了進行一帶一路的專題,他們取得德國智庫 MERICS(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獨家授權,得以使用相關的數據、資料。「Raw data 對我們來說非常的重要,因為裡面囊括了一帶一路建設在世界各地的港口、鐵路等最新進度的數據。」
願景與實況之間
陳虹瑾是專題報導的印尼篇作者、斯里蘭卡與馬來西亞篇的編輯,平常也會看讀者留言。她說,文章登出後,有些讀者質疑這系列的文章都是以批判性的視角在檢視一帶一路工程。她說,其實在開編輯會議的時候,他們都會互相提醒,其問題意識是呈現工程的現狀與理想狀態間的差距,以及差距形成的原因。「這是我們本身的問題意識。當然還是被一些讀者挑戰,那你怎麼回應這些挑戰?就是靠著你自己去當地真正發現的東西。」
她說,新華社曾報導雅萬高鐵的願景是「希望加快形成高鐵經濟走廊,進一步造福印尼人民」,因此他們在沿路會詢問印尼人,「是否感覺到自己被造福了」?但是得到最多的回應是:聽說以後會有車通過,會帶來很多經濟利益,但是我們沒有感覺。她描述在雅加達看到的狀況,舉目所見都是灰撲撲的霧霾包著公路,還有在綁原物料的工人,以及一束一束裸露的鋼筋。
採訪的前提是融入
陳虹瑾表示,為了進入工地採訪,曾謊稱是工人的朋友。圖:陳洧農攝
採訪團隊到印尼萬隆的第六隧道時,旁邊剛好有個正在休息的工班,非常好客地拿了一些食物跟採訪團隊分享。陳虹瑾表示,為了順利採訪,她毫不遲疑地吃下了還滴著油,上面有一堆蒼蠅盤旋的三角餅。
那天採訪團隊凌晨 5 點就從雅加達出發,塞車塞了 6 小時才到萬隆,那些工人們知道他們已經 6 小時沒上洗手間,很好心地要借他們廁所。陳虹瑾說:「那個廁所沒有任何的馬桶,你可以想像地上有個洞,大概是我手掌這麼大的排水孔,所有人直接在那個洞上面方便。上完之後旁邊有一個裝了勺子的水桶,自己把它沖掉。所以會有自己或他人的排泄物流到你的腳上。他們是在這樣一個艱困的地方工作還有生活。」
一項工程,兩種工人
陳虹瑾從一位願意接受訪談的中國工人得知,有著豐富經驗的中國高鐵大軍,到了印尼水土不服、大為延宕的原因。那位工人表示,在印尼,土地徵收的過程非常困難,「我們怎麼知道這塊地在印尼會徵這麼久?怎麼知道一塊地的產權會屬於這麼多人?」此外,也有無法呈現在報導中的原因,例如文化的衝突與缺乏了解,甚至歧視,例如「印尼人就是笨」、「印尼人就是懶」這類的抱怨。
陳虹瑾指出,在工班中分為中國工人與印尼工人兩個群體,並且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存在。例如,印尼工人的薪水比中國工人少很多,在勞力上也更為吃力辛苦。在雅萬高鐵的一個水泥拌和廠中,這樣的差異更為鮮明:中方員工宿舍使用的是比較好的建材,印尼方的則看得出使用比較次等的建材;雙方的食堂是分開的,菜色的精緻度也能看出顯著差異。
陳虹瑾指出,在雅萬高鐵的工班中分為中國工人與印尼工人兩個群體,並且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存在。圖:陳虹瑾簡報檔(Fair Use)
發展的代價
徵地這件事固然造成了工程的延宕,但陳虹瑾也不忘把目光放在另一個族群:因為徵地而流離失所的人民。「台灣的徵地抗爭過程大家都看了不少,就是國家怎樣粗暴地拿走人民的家。這樣的故事好像到那裡都有。」
陳虹瑾提到一位叫做 Jrsmin 的女士,由於家園被徵收,沒錢繼續租屋,只好住進還正在蓋的新家中。「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真的是家徒四壁,為什麼?因為還沒有蓋好,她等於是住在一個工地裡面。」
「談到徵地事件時,她非常沮喪,鄰近的村莊甚至有人因此跟政府發生激烈衝突,因為過度沮喪而過世。她最小的孩子要上大學了,但是徵地補償的錢只有原來房子和土地原價的三分之一。大家可以想像這是什麼樣的補償,在民間會激起什麼樣的反應。」陳虹瑾強調,徵地這件事情其實是很多發展中國家強制行使政府公權力的縮影。
Jrsmin 這位女士,由於家園被徵收,只好住進還沒蓋好、如同工地的新家中。圖:陳虹瑾簡報檔(Fair Use)
身為外國媒體的水土不服
陳虹瑾說,在台北出發前,考量到工地可能難以進入,為了取得好的影像,她要攝影師攜帶空拍機。沒想到抵達第一個採訪點,空拍機起飛沒多久,就引來了警衛。遭警衛質詢的她只好假裝自己是遊客,但是「探頭探腦的樣子連自己都覺得心虛」。
把空拍機收起來之後,團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一直到發現另一個工地,「我們想說有工地、村莊,看到中國籍的工人,這至少會是一個有線索的地方。」結果才跟當地人聊沒幾句,同一位警衛就出現了。「也就是說他騎著摩托車跟著我們快要 1 個小時。」
這位警衛拿起對講機開始講印尼文,後來警察就整批過來了。陳虹瑾一行人還是只能謊稱是遊客,請印尼翻譯說是朋友一起來玩,卻不小心迷路。「我那時真的到了裝瘋賣傻的地步。」陳虹瑾說,當天他們不敢再待在雅加達近郊,因為如果發生第三次,很可能被視為挑釁,有些原本覺得可以進行訪問的工地,也只能忍痛捨棄。
陳虹瑾笑說,當時為了降低警衛的警戒心,還跟對方自拍。圖:陳洧農攝
報導的侷限
陳虹瑾表示,端傳媒的作者跟編輯都會看報導的留言區,曾有一則留言寫道:「怎麼看起來有點像遊記?」讓她有點難過,但也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因為你真的沒有辦法再更深入一點。」
她說,其實在印尼的時候她有印尼交通部發言人的電話,卻始終不敢打。因為,身為外媒記者,在以旅遊名義的入境的情況下,若對方質疑為何未經申請逕行採訪,整個工作團隊要面臨的後果是無法逆料的。
「離境之後我有想過要不要打打看,算是做個平衡報導。」陳虹瑾說:「我離境之後想了很久也不敢打,因為我不曉得他們對工地的監控是到什麼程度。我離境了我沒事,但是我沒有辦法保證這些接受我訪問的中國或印尼籍工人會不會惹上麻煩。所以在我種種的失誤和誤判之下,這個報導還是有它的侷限。」
採訪過程中,陳虹瑾常假裝是觀光客,藉著買飲料之類的理由跟工人攀談,並且注意不要被領班發現自己是記者。她說,在一不小心就可能陷自己與採訪對象於險境的情況下,「完成任務」與「職業道德」有時會在她心中拉鋸,「我本身是帶著功利的意圖去接近受訪者,我的工作就是要拿到故事,所以會有些兩難的地方,因為你要確保你跟對方都是在安全的情況下。」
陳虹瑾表示,這次的採訪有許多遺憾,但是他們只能在不違法、確保自身及受訪者安全的情況下,於短時間內盡可能地拿到故事。「我覺得放棄是我在這個採訪學到的事情。在你沒有辦法確定的、陌生的一個環境裡面,非常難去精算那條線,它可能是一個灰色地帶,可是那一塊灰色地帶到底有多寬你是不知道的。」
設計師在專題製作中的角色
郭瑾燁說,這個報導是她進《端》之後做的第一個專題網頁,那時候她才入職一個月,在那之前,她從事的是文字編輯工作。她謙虛地說,自己並不覺得頁面做的很好,認為這次的報導之所以能得到讀者與評審的肯定,跟內容本身的關係是比較大的。
身為設計師,她的職責是將編輯所交付的材料經過整理之後呈現出來。「編輯給你的構思比較以文字為主,他會告訴你他想要放進哪些圖片、素材,然後你要把這些東西重新排序,構思呈現方式,把它排成一個頁面的初稿」
從文字編輯轉換跑道成為設計師,當中需要甚麼樣的思維轉換?郭瑾燁表示,一開始的確有不習慣的地方,因為一個是純文字的邏輯,另一個則是圖面式的思考。然而擔任編輯的經驗卻也有助於對邏輯推展的掌握,讓她在編排頁面時,能夠自然而流暢地進行。
新聞的核心價值
郭瑾燁自己平時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檢視其他網路媒體的設計呈現呢?她說,首先就是閱讀起來要流暢,再來就是看這個主題是不是一定要用特製頁面來呈現。「我覺得有時候網路媒體可能會陷入一個迷思:要做一些超出純文字的東西才是網路媒體的責任。可是我覺得不完全是這樣。」
她認為,新聞報導的核心還是在於內容、文字與圖像。「頁面其實是一個輔助、加分,但是你的基本功必須做得非常好。所以我現在看頁面的時候,主要還是在看內容是不是處理得很好、文字跟圖片是不是搭配得很好。」
數據的提煉與精簡
曾立宇表示,在新媒體工作,若能在自己角色定位之外身兼其他角色的思考,能提高溝通效率。圖:陳洧農攝
身為設計總監的曾立宇說:「《端》不太算是以數據新聞為特色的單位,我們會希望多做的是把整個專題的故事,或一些不是數據,但可以從抽象的概念被形象化的東西來著手,吸引大家進來看我們的網站跟內容。」
他說,當初從 MERICS 得到的資料,其實已經是初步整理過的數據,因此要做的是擷取、呈現需要的部分。「我們要把這部分的東西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讓讀者們知道,這樣的過程對我來說比較像是把很龐大的東西縮減到我們要的範圍的可視化過程,而不是一個純粹數據變為圖像的過程。」
特製頁面的功能:深入淺出地引領讀者
曾立宇表示,由於《端》是有付費牆的媒體,主要的內容需要透過購買會員才能觀看,勢必會擋掉一些流量。因此特製頁面的功能之一,就是讓讀者更容易進入付費牆的窗口。
「所以我們所有的特製頁面或數位專題都是免費的,目的就是希望讀者進來看了之後,有興趣深入地再看同一個專題的其他文章或報導。因此要怎麼把東西做得有趣或淺顯易懂,就會是我們在所謂的數據格式化或深度報導以外,編輯台努力的目標。」
在製作過程綜觀全局的眼
曾立宇說,大家可能覺得,相較於有著明確期限的紙本媒體,網路媒體要是內容有任何錯誤都隨時可以線上更改,但他認為,這種狀態其實反而容易造成工作的延宕,「因為它沒有辦法在一個很明確的狀況下被迅速的處理完成。這會造成整個團隊在工作上非常地混亂。」
這時團隊中的 PM(Project Manager,此指專題監製)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曾立宇表示,PM 除了要知道這次報導的問題意識是什麼,也要能夠非常嚴格而準確的把握時程進度,「除了要控管每一個階段的流程作業,他還要能在每一個階段發生問題的時候,可以很明確而快速地有應變方案去轉化,所以這樣的角色在團隊裡面的重要性會大過於設計師或工程師。」
曾立宇說,每次製作新的專題都會有新的問題產生,無法概括地以SOP解決。圖:陳洧農攝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0年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實習編輯: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陳郁翔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