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年愷|特約編譯
由於營收銳減之故,新聞業正處於一波寒冬之中,近十餘年來各大報紙和雜誌紛紛出現裁員潮。但是,這波不景氣也有部份源自一些關於新聞業和新聞產業史的錯誤想法和觀念。以下便是五個最常見的錯誤迷思[1]:
▍迷思一:報紙自從讓讀者免費閱讀文章後便完全崩解
傳統印刷新聞媒體來自讀者訂閱和販售廣告的收入一直不斷下降,許多人認為這個趨勢是從報紙將內容免費上線後才開始的。但實際的情況比這複雜:從1990年代開始,線上發表內容變得十分容易,許多獨立數位出版品便由此而生;這些數位平台除了有一些原創內容外,還會從其他媒體轉貼內容,再加上一點分析。
新聞原本是一種不易取得、消耗者選擇又不多的產業,但獨立出版和無遠弗屆的網路打亂了這種傳統的營運模式。中、大型報社產出的內容大多是小至地方、大至全國的報導,由各地的媒體紛紛自行複製同樣的內容,但當讀者可以用網路在各個網站上看到相同的內容後,這種模式便沒有意義了:只要一間報社讓讀者免費閱讀全國新聞,或是有缺乏原創內容的聚合網站整理各方的新聞摘要,這些網站便能吸走絕大多數的廣告收入。
如果認為這個問題是因為讀者不需付費就能取得內容所致,這樣就是忽略了真正的原因:媒體失去對內容發送方式的控制能力。
▍迷思二:廣告網站毀了報紙
美國廣告網站Craigslist創辦人Craig Newmark在2018年捐了2000萬美元在紐約城市大學新聞研究所掛名後,撻伐之聲紛紛傳來,因為許多人認為Craigslist正是從報紙偷走廣告收益的元兇。
前路透社財經記者Felix Salmon道出許多媒體界同儕長年以來的怨言:「把一間新聞學校冠上一個幾乎獨力毀掉地方報紙的人名實在太詭異了。」《紐約》雜誌多年前也說Newmark是「新聞爆破者」,指責他是「殺掉你的報紙的兇手」。
分類廣告的消失確實傷到廣告收益:2000年時,美國報紙業的廣告營收有大約40%來自分類廣告,但到了2012年只剩大約18%。(廣告營收至今仍然通常高過訂閱費營收。)
但Craigslist不是唯一干擾這個市場的兇手:eBay等網站讓全世界的閱聽群眾有更多選擇,而新興的Amazon Seller和Facebook Marketplace又增加了這方面的競爭對手。Craigslist也許是這方面最早出現的新廣告平台,取代了報紙分類廣告的功用,但由於現今相關的平台太多,這表示沒有任何一個是原兇。簡單來說,報紙沒有準備好因應分類廣告的替代平台。
媒體發展出客觀性的標準,用以將採集和報導新聞的工作專業化。圖:AndyLeungHK@Pixabay(CC BY-SA 3.0)
▍迷思三:好的新聞必須是客觀的
美國新聞研究所(American Press Institute)認為,一般大眾對新聞客觀性的理解有誤,因為人們將客觀性與缺乏偏頗立場混淆。這個概念似乎相當簡單:線上新聞協會(Online News Association)的倫理守則說:「在客觀新聞裡,新聞報導必須試圖呈現各方觀點來達到平衡。」
不過,以客觀性當作報導方法其實是相對晚近才有的事情。自從美國獨立以來,新聞媒體往往公開有立場偏頗。媒體發展出客觀性的標準,是在19世紀末羶色腥報導過頭之後,用以將採集和報導新聞的工作專業化。
著名專欄作家Walter Lippmann曾說,客觀性是用來對立場偏好負責,不是用來消除立場偏好。他的一些想法在新聞學校裡深具影響;這些新聞學校在20世紀初紛紛成立,以客觀性等原則訓練記者。其他重要的報導方式並不會將客觀性與不帶立場畫上等號,這種的例子包括《時代》(Time)雜誌那種說故事的方式。
▍迷思四:臉書會危險到新聞產業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Roy Greenslade說臉書是「報紙的頭號公敵」,認為它會限制新聞的閱聽群眾,攪亂新聞產業。Matthew Ingram在《哥倫比亞新聞觀察》(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裡認為臉書是「危脅新聞產業」的元兇之一,因為它「漸漸吸走以前支撐大多數媒體產業的廣告營收」。
但實際上,早在臉書流行起來以前,大眾對新聞品牌的忠誠度就已經開始潰散了。在2005年時,臉書還只有趕流行的大學生在用,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這一年的新聞媒體現況報告就指出,美國人會在各種媒介和平台上看新聞報導,因此沒有特定偏好某種媒介或品牌。
即使到了2018年,皮尤研究中心也發現只有43%的美國人會在臉書上看新聞,而且這當中還包括「軟性」的新聞型式,像是明星八卦新聞和釣魚式標題(clickbait)的文章。真相比較複雜:美國人每年閱讀的「硬性」新聞型式越來越少。這不單是臉書搶走閱聽群眾而已:RSS閱讀器和Google新聞等平台問世後,一般人早就漸漸遠離以品牌忠誠為主的新聞閱讀,報紙抓住讀者的能力(這也是廣告買主想要的)也因而減低。
臉書搶走大半的數位營收,但這有部份是因為它集結了如出生消息、求才廣告、氣象等「軟性」新聞的閱聽群眾,而Google、Instagram、Tumblr、Snapchatt、推特和LinkedIn又專門處理以前由報紙發送的社群資訊。因此,更正確的說法是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搶走了新聞產業以前的資金來源。
▍迷思五:美國人討厭新聞媒體,或者至少不信任新聞媒體
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八月在佛羅里達州坦帕(Tampa)舉行造勢活動後,《哥倫比亞新聞觀察》寫道:「多位記者指出坦帕的氛圍極具敵意,超出任何他們以前見過的程度」;這反映出自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大眾對記者的敵意。數位新聞網站《全球郵報》(The Globe Post)的Ivy Kaplan寫道:「美國針對記者的恨意和敵意已經明顯變嚴重」,並指出無國界記者組織在報告中認為美國是2018年世界上從事新聞工作第六危險的國家。
雖然如此,去年秋季的一項蓋洛普調查發現45%的美國人非常相信或相當相信媒體;這個比例比2016年的最低值32%來得高,但離1976年的最高值72%仍然相當遠。另外,有76%的民主黨支持者相信新聞媒體,無政黨偏好的人和共和黨支持者則分別只有42%和21%相信新聞媒體。無政黨偏好和民主黨支持者的比例從1998年以來一直沒有明顥變動,但共和黨支持者的比例從1998年的41%大幅減低。由此來看,不信任新聞媒體不應說是美國整體的趨勢,而是共和黨支持者不信任。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