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上月底公布了「香港媒體數碼發展報告2018」,報告指出網上媒體在社交媒體平台大量發佈資訊,但閱覽量與公信力不成正比,個別傳統報章、電視台新聞媒體仍然有其較高的公信力。另外,雖然大量媒體湧到互聯網平台,但網絡上的廣告收入遠遠不足以支持媒體營運。
報告的發現點出了如今香港以至全世界新聞資訊環境的特點,我自己戲稱為「快新聞」或「快媒體」。我可以舉一個例子,在臉書上發送香港新聞最多的,是幾年前成立的《香港01》,除了每星期出一份周報外,日常專注在網上發佈新聞,是香港網媒的代表。我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以最近最轟動的國際及本地的「中國華為高層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一事為例,《香港01》由12月6日開始發佈了相關新聞,截至12月18日,共發佈了220篇新聞!平均一天發佈近20篇。這個數量是十分驚人的,不少香港人一天可能也沒有讀到二十篇新聞。其實,這樣的發帖量,也沒有為《香港01》解決到財政問題。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據《香港01》的一些員工稱,他們每一版的編輯記者都承受很大壓力,每天要發出巨量的新聞淹沒社交媒體上的讀者,搶占眼球及市場份額。然而,是否透過這種方式可以建立公信力?一個媒體的公信力很難一概而論,但是,新聞質素卻令人成疑。例如,在12月7日至12月15日間約一周之內,由於美加政府公佈了孟的護照資料及出入境紀錄,所以,包括《香港01》在內的眾多媒體馬上集中在孟所持有的香港特區護照,質疑她為何能取得那麼多本護照(其實只有一本是有效的),引發了網上質疑特區政府是否優待中國權貴,或協助孟晚舟逃過美加政府的取目。事件在15日後漸漸平息,因為特區政府官員出面解釋了當中的程序。
事後我們回看,媒體有不少捕風捉影。即使認真審視孟的國籍及護照問題,關鍵問題也不在她有多少本香港護照(這完全不可能逃過美加入境部門),而是她同時持有中國護照(兼大陸戶口),以及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及特區護照,而且,據北京及香港的有關部門指出,這是完全合法的,因為發香港身份證及護照的香港政府,似乎不會通知大陸當局註銷相關人士的內地戶口。這意味著,有些大陸居民(當然不可能是所有)可以鑽取漏洞,同時兼得兩制之便;再推得遠一點,一位內地官員(有內地戶口又有中國護照)是否有可能同時是香港永久居民?
以上這些話題,無論一天發多少篇報導都會錯過的,錯過的其實還有許多,這些都需要時間慢慢沉澱,把一個較有深度但熱度不夠的故事勾勒出來,急不來。但是,網媒的記者及編輯都沒有時間去跟進這些,反而是要看哪些主題的新聞是瘋傳,然後繼續往火頭方向跟進。我雖然沒有相關數據,但在那段時間,我的社交媒體的確極為頻繁出現孟晚舟持有多少本特區護照的新聞,可以想像,這些新聞的轉發率是十分高的。可是,最近一個星期,大部份媒體發現這些根本都不是重點了。把事件放在較大的國際及中美關係裡看,護照問題肯定也是非常枝節的問題。
我相信,讀者也不是白痴,他們也知道,公信力不是建立在發佈量,而是質素。
我還想到另一件值得一提的事。上月,我參與了由「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辦的「網絡公民」大獎的評審,學生組得獎作品是一段只有幾分鐘的新聞專題報導,名為《旺角街霸》,上載到youtube。香港旺角西洋菜街的行人專用區,曾有大量街頭表演者聚集,後來造成噪音問題等等,傳媒焦點都放在一群所謂「大媽」及「大叔」身上。可是,有幾位學生卻十分細心,以卧底身份親身到現場表演,遭遇到疑似黑社會向他們收取管理費或保護費,他們把過程偷偷地拍下來,把西洋菜街的管理問題由所謂「大媽」轉至管理問題。她們的作品雖然點擊率由年初至今只有八萬多,但獲得評審一致讚賞。事實上,短片上載後,連警察也向她們查詢了解,足見短片的影響力。
我們沒有必要抗拒網絡,但切忌被捲進「快新聞」的漩渦。

葉蔭聰,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香港獨立媒體網創辦人之一。研究興趣為新媒體與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