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淳敏|特約編譯

現今新聞媒體擠身世界上最大行業之一,媒體定位隨社會發展不斷轉型,逐漸擁有顯著影響力。各種形式的媒體建構輿論、創造社會意識,同時批判當代政治社會問題。反觀,新聞媒體雖肩負監督角色,卻也難保淪為執政者暴政下的受害者。去年10月孟加拉執政黨人民聯盟(Awami leagueAI)通過《數位安全法》(the Digital Security Act, DSA),不但嚴重影響言論自由,也箝制孟加拉的民主。

數位安全法威脅言論自由

根據在日本東京的網上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雜誌3 月7日報導,孟加拉國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在2019214日接受《德國之聲(DW)》採訪時表示,「她尊重民意且積極支持言論自由,包括人民對政府的批評」。諷刺的是,哈希納從未兌現承諾。去年大選她四度連任,隨後頒布新律法《數位安全法》,至今已遭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等組織抨擊反對言論自由。

這項備受爭議的法律,目的在於控管網路犯罪,其中條文明列,媒體記者若在政府辦公地點秘密使用電子儀器,進行資料收集,將被控間諜罪,面臨至少7年、最多14年的監禁及罰款250萬孟加拉幣塔卡(BDT)至1000萬塔卡 (編註:約合新台幣91萬6452元至366萬5809元)不等。

事實上,孟加拉的言論自由受到壓迫,並非單純肇因於《數位安全法》。其中尚包含執政黨對其他黨派的打壓、為掌控媒體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社群媒體都遭執法機關過度監控,進而禁錮了民主思想家和自由愛好者這些問題如舊疾纏身,自孟加拉獨立以降,當地媒體不曾享有完整的自由。

孟加拉箝制媒體劣跡斑斑

1975年,孟加拉國人民聯盟執政黨成立後,下令終止其餘報業出版發行,由四家報紙壟斷市場。不久,軍事獨裁者齊亞・拉赫曼(Ziaur Rahman)和厄夏德(Hussain Muhammad Ershad)在媒體業布下天羅地網。儘管在厄夏德政權衰落後,孟加拉民主黨和人民聯盟也沒讓媒體過上好日子。

《數位安全法》通過前,孟加拉就因當局不擇手段干擾媒體從業人員,限制新聞自由及社群媒體,被「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CPJ)列入風險區。截止2018年,孟加拉連續八年上榜CPJ的「全球懸案指數」,亦指該國眾多記者遇害案件未解,兇手仍逍遙法外。

截止2018年,孟加拉連續八年上榜CPJ的「全球懸案指數」,眾多記者遇害,兇手仍逍遙法外。圖:保護記者委員會

據「無國界記者組織」報導,2013年以來,孟加拉在「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中一直介於第144名和第146名間,去年更是下跌至第180名。當地人權組織Ain o Salish Kendra(ASK)就統計,2017年約有122名記者面臨不同情況的職業騷擾,去年起數量躍升至207名記者。

數位安全法令媒體環境雪上加霜

「《數位安全法》無疑是默許孟加拉政府繼續箝制媒體」。近日《Jurist》發表一份報告,指出政府通過該法案後,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孟加拉分部主任伊夫特哈爾扎曼(Iftekharuzzaman)呼籲政府進行審查,並警告該法「提高民眾自由發言的風險,對於實踐基本人權亦構成威脅」。然而政府非但未徹底改革該法律前身《資訊傳播科技法》,反而納入更多限制和懲罰。他預測這項新法律的影響層面將不限於記者,還會擴及至整個公民社會。

這項法律於2018年10月8日生效,雖遭大批記者和人權運動者反對,早在媒體圈蒙上一層「馬基維利式」的陰影,不論社會運動者、部落客、作家或社論家都難逃魔掌。同年12月,《路透社》紀錄了孟加拉媒體行業的嚴峻環境,並揭露《數位安全法》如何壓制新聞媒體自由並限縮記者權力。

《路透社》採訪了孟加拉32位記者和編輯,絕大多數人指稱「通過《數位安全法》,不但加重誹謗罪之刑責,也在業界瀰漫一股肅殺氣息。」孟加拉政府官員雖聲稱新法律可協助打擊數位犯罪,保障民眾財產及生命安全,但《數位安全法》授予執法機構近乎極權主義之權力,只要警察認定行為違法或構成犯罪,即可在沒有法院簽發任何逮捕令的情況下搜查或逮捕嫌疑人。該法律已賦予當局打壓異己的廣泛權力。

社群媒體也生寒蟬效應

另一方面,該法律也對民主思想家和社群媒體活躍者造成直接影響,透過社群媒體批判政府的言論已大幅減少。不少曾在社群媒體或論壇上嚴厲批評政府規章制度的民眾,被捕並屢遭騷擾。使得其他人民心生畏懼,選擇沈默以對。

孟加拉攝影師阿蘭(Shahidul Alam)今年4月接受專訪誓言奮戰到底。影像來源:YouTube頻道(CC BY-SA 3.0)

記者被扣上罪名逮捕的消息層出不窮,曾獲獎的攝影師阿蘭(Shahidul Alam),去年學生抗議期間因違法「傳播錯誤訊息文宣」被警方逮捕,入獄近四個月後獲准保釋。而據《衛報》今年1月報導,任職《達卡論壇報》(Dhaka Tribune)的記者莫拉(Hedayet Hossain Mollah)也因年初報導選區票數有誤,被地方政府控「提供不實消息」並提告。

上述案例猶如殺雞儆猴,挑起社會不安與恐慌。至今,即使是電視談話節目也嚴格遵守相關準則,限制記者不得對敏感的國際事件、政治議題或政府政策進行批判。

 

 

參考資料:

Bangladesh’s Media Under Si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