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健康與體育六上,第三單元「聰明消費學問多」

五、對應能力指標:

7-1-3描述人們獲得運動資訊、選擇運動服務及產品之過程,並能辨認其正確性與有效性。
7-2-3確認消費者在與健康相關事物上的權利與義務。

六、主題:商品效果與廣告「差很大」 廠商辯:一切都是廣告手法(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商品效果與廣告「差很大」 廠商辯:一切都是廣告手法 2009/11/18

  有消費者投訴,在電視購物看到「竹炭除濕除臭包」商品廣告,似乎效果驚人,但買回家才發現「差很大」。購物台卻強調一切都只是廣告手法,還有打上「除溼示意」標註,但消基會則表示,這樣似乎涉及誇大不實,很有可能受罰。

  不止便宜,還大方加送,購物台狂打「竹炭除濕除臭包」,號稱能迅速的把所有濕氣、水氣、臭味、異味、煙味、霉味通通吸附,甚至還在節目上製作超神奇實驗,把一包竹炭包放進水杯中,立刻就像海綿一樣把水全部吸光光,除濕效果根本就比除濕機還厲害!如此便宜又好用的產品,怎能讓消費者不心動,當然是電話拿起來就立刻訂購。

  只是,消費者收到商品後,馬上就發現跟廣告似乎是完全兩個不同的商品。而實際拿水杯做個實驗,1分鐘後,水還是停在原來的位置,效果「差很大」。消基會副秘書長黃鈺生表示,商品廣告可能涉及誇大不實,經過公平會的調查,可以處以新台幣5萬以上、2500萬以下的罰鍰。

  只是,購物台卻澄清,強調在廣告上已特別加註「除溼示意」的標語,並不是代表竹炭能直接吸水,而消費者因為廣告沒看清楚,只能自認倒楣。(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教師可以先到商街拍攝幾張廣告看板或字樣、蒐集廣告傳單,或準備幾則廣告影片(挑選重點在於刻意將重要資訊或警示標語隱藏或以不顯目的方式呈現)

2、請學生在家裡先行完成「那ㄟ差很大」學習單

◎課堂活動

活動一:【那ㄟ差很大】

1、老師發下「商品效果與廣告『差很大』 廠商辯:一切都是廣告手法」的新聞文本給學生,進行討論:

What—新聞裡發生了什麼事? (電視購物的廣告效果與實際產品差很多)
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消費者透過記者報導)
Why—為什麼要讓我們知道這個事件?(提醒消費者應注意比較廣告與實際產品)
How—這個產品以怎樣的廣告手法讓我們相信?/ 如果發現過於誇大的廣告消費者可以怎麼做?(實驗性質的動畫、特效 / 向產品企業主或廣告主反應、請電視台不要再播放這廣告以免誤導觀眾、向消基會投訴…)

  再請學生思考這則新聞是否有遺漏任何人的觀點?從報導中你覺得消費者是向誰投訴?你覺得記者是如何得知這則新聞?這則新聞的價值為何(生活實用)?

2、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購物「那ㄟ差很大」經驗(用在家完成的學習單來分享)

3、老師歸納同學分享的結果,可發現很多購買產品會受很多因素考量,但買到不如預期的產品可能是因為廣告的效果、他人介紹不見得適合自己、遺漏重要的其他資訊…等

活動二:【廣告的真相】(備註:此活動與活動一相呼應,因此教師可自行決定活動先後順序)

1、請學生簡短發表令人印象深刻或是最近看過的廣告,並提問:

你相信廣告的內容嗎?為什麼?
你曾在哪些地方看到廣告訊息?哪種媒體形式會讓你特別注意或相信這個廣告? (報章雜誌上的廣告?電視上的?廣播?…等)
你常因為廣告而去購買或想擁有某項產品嗎?為什麼?
哪些廣告會讓你特別相信或特別不相信?為什麼?

2、觀看老師事先準備好的照片、圖片、傳單或影片

討論這些廣告的內容與使用的手法、標語,讓你相信與否?
仔細看看哪些訊息被刻意隱藏或以不顯目的方式呈現,例如信用卡廣告「謹慎理財、信用至上」、酒類廣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商家特價拍賣常出現「通通99元起」字樣看板,刻意把「起」字弄很小…等,另外有些廣告(或節目)會以小字顯示「廣告(或節目)效果,請勿模仿」。

3、老師總結,如新聞文本所示,購物台人員的推銷也是廣告的一種型態,廣告的目的是鼓勵消費,並非所有的廣告都有問題,但是消費者在購買前定當仔細思量廣告是否有誇大之處、使用哪些方式來吸引我?有什麼遺漏的訊息沒有告訴我,或是多多蒐集其他使用者的資訊來瞭解自己要買的東西有無問題,特別是電視購物、網路拍賣等無法實際看到產品的購買方式,並且一旦發現自己可能受騙了,也要勇於跟相關單位反應,做個積極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