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綜合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綜合五上,第三單元「讓生活更好」,第三課「生活設計師」
南一版可搭配休閒或生活中成長的主題來進行

五、對應能力指標:

1-3-5了解學習與研究的方法,並實際應用於自己生活中。
2-3-3規畫改善自己的生活所需要的策略與行動。

六、主題:小學生平均每天上網、看電視三小時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更新日期:2009/12/16 17:00/張毓芹

  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調查國小兒童媒體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國小兒童平均每天花在包括網路、電視、手機等螢幕媒體上的時間長達三小時,而學童透過網路交友、尋求情感支持也讓網路霸凌延伸到真實世界,另外,調查也發現有高達七成的父母不會管制兒童使用的媒體內容,可見家長也需要加強媒體素養教育。

  國小學童媒體使用的行為究竟跟大人想得有甚麼不一樣?根據政大副教授吳翠珍對全國72所小學班級,共1600多位學童的調查,國小學童每天不到四小時的空閒時間,就有三小時花在媒體上,上網時間將近五十分鐘,最多用來打電動、其次還有電視、手機等,當兒童花費大量時間在使用螢幕媒體、閱讀平面書籍、漫畫、雜誌的時間,平均每天不到六分鐘,可見兒童閱讀的媒介已經轉變。

  另外,在網路使用上,四成的兒童擁有部落格,將近三成的兒童有網友,吳翠珍副教授表示,兒童網友的年齡層擴及到年紀較長的網友,社教圈比以往複雜,但也肯定學童多元活絡的網路活動展現自主性和自創性,而學童以即時通與部落格尋求情感支持,結交虛擬朋友透過網路集結人氣、彼此互嗆,霸凌的問題也從網路延伸到真實校園。

  吳翠珍副教授提醒,研究中大多數的父母對於兒童的網路使用只會管制時間卻不會管制內容,所以當政府在推動媒體素養教育時,更應該把家長納入,也要培育更多的媒體教育師資,才能夠確保媒體素養教育的品質。

延伸新聞:

1.兒童每日看媒體3小時 看書6分鐘
2.e世代數位原住民 4成學童有部落格
3.4成小學生有部落格 網路霸凌延伸校園
4.部落格糾眾嗆聲 學童網路搞幫派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家長在家裡分別先行完成「媒體生活的真實故事」學習單學生版家長版(媒體內容主要參考新聞裡所說的那幾項,老師可以自行增加項目)

2、「我有悄悄話」學習單

◎課堂活動

活動一【媒體生活的真實故事】

1、老師發下「小學生平均每天上網、看電視三小時」的新聞文本給學生閱讀,找出新聞重點,進行討論:

What—新聞裡提到說什麼?(小學生的媒體使用情形、相關數據、網路霸凌;家長與老師及政府應該採取哪些因應方式…)
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新聞中出現哪些人?(富邦文教基金會委託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調查/教授、父母、小學生)
Why—為什麼要讓我們知道這個事件?(提醒每個人要重視媒體對人的重要性與影響)
Where—哪裡發生的事件?(國內還國外?在哪裡調查的?)
When—哪一天的新聞?記者會是哪一天?調查是在記者會之前還之後?
How—新聞中有無提到哪些事件該用哪些方式解決?(例如政府應推動媒體素養教育)

2、再請學生仔細思考這則新聞是否有遺漏任何人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經驗想想看與新聞中所說的有哪些差別?

  想想自己每天使用網路、電視、手機等螢幕媒體的時間有多長?閱讀平面的書籍報章雜誌時間有多長?和報導中的有何不同?為什麼是這種結果?

  你的家人會不會陪你一起使用或觀看?他們會限制你的使用時間還是內容?

  你有部落格嗎?你都用部落格做什麼?新聞中所提到的霸凌事情你有親身經驗過嗎?(提醒學生網路霸凌的定義,即使不構成犯罪行為,但對當事人造成的身心傷害可能是超乎想像的)

  你所接觸過的老師中,有沒有哪一位老師跟你討論過這些問題,怎麼討論的?

3、請學生分享自己和父母完成的學習單「媒體生活的真實故事」。引導學生去思考父母與自己的期待有哪些差別,以及從自己的媒體使用真實情況去檢視自己的生活中是否偏重、依賴哪些媒體,甚至是成癮。

4、媒體生活故事接龍:老師可以以某一種媒體做為起頭,讓學生腦力激盪去想想如果沒有這些媒介,那生活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又可以做些什麼別的事?

5、老師歸納同學分享的結果, 讓每個學生瞭解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使用媒體樣貌,沒有價值優劣之分,但在開心使用之餘,要想想這些媒體會為自己帶來哪些便利與不便。

活動二【我有悄悄話】

1、發下「我有悄悄話」學習單,

2、讓學生說出自己在媒體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是匿名的方式,可以鼓勵學生寫出來,做為一種情緒的抒發。老師看完後,可以總結大家的情況,特別需要向全班宣導的,可以以事件舉例的方式提出來與學生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