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社會三下,第三單元「生活要更好」,第二課「買東西學問大」
南一版國小社會三下,第四單元「商店與生活」,第二課「商品買賣知多少」
翰林版國小社會六上,第四單元「商店與生活」,第一課「商店與買賣」

五、對應能力指標:

7-2-1 指出自己與同儕所參與的經濟活動及其所滿足的需求與動機。
7-3-2 針對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項消費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

六、主題:吵著買玩具 父母好苦惱 專家:堅持不心軟(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9/12/13 18:26陳映竹報導

  少子化,父母親很容易就把家中寶貝寵成小霸王。更有許多孩子如果得不到喜歡的玩具,就當街哭鬧,玩具一得到手、卻又馬上失去新鮮感,專家建議,父母應該養成獎勵概念,只有在特殊節日、或是表現好才給孩子買玩具;如果孩子隨意在現場哭鬧,父母也千萬不要心軟,趕緊把帶離現場。

  小朋友為了買玩具,當街哭鬧的場景隨處可見。信誼基金會親子教育推廣部主任譚合令認為,從小父母就要建立孩子一個觀念,不是任何時後都能買玩具,也不要輕易帶孩子去玩具店,而是要計畫性購物,一年可能只有生日、表現好時才能買玩具獎勵,出門前也要和孩子溝通。孩子越來越大父母也會開始給零用錢,譚合令說,父母也要讓孩子學習儲蓄、學習計畫性購物。

  信誼基金會本週六、12日在重慶南路的信誼廣場,舉辦親子跳蚤市場,讓孩子學習當老闆、當顧客,更有DIY專區,孩子可用一張紙就可以創作出三種以上的玩具,建立動手做、愛惜物資的概念。

八、教學目標:

1.瞭解「需要」和「想要」的意涵。

2.分辨「需要」和「想要」的差異。

3.落實「需要」和「想要」的觀念在實際購物情境。

4.理性分析日常消費行為。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空白字卡10張。
②物品圖片:LV名牌皮包、NIKE球鞋、汽車、CANON數位單眼相機、NOKIA手機。
③「需要與想要」學習單。

1.引導討論: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請學生根據新聞回答下列問題——

①少子化造成什麼現象?(父母很寵孩子,孩子因此藉由哭鬧要求買玩具;玩具一得到手,卻又馬上失去新鮮感)
②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如何給孩子買玩具?(養成獎勵概念,只有在特殊節日、或是表現好才給孩子買玩具;如果孩子隨意在現場哭鬧,父母也千萬不要心軟,趕緊把帶離現場)
③你有沒有發生過或看過新聞中所說的情況?當時父母怎麼處理?
④讀完這則新聞,你有什麼感想?
⑤補充說明:這則新聞屬於公關稿,是信誼基金會為了舉辦活動能讓大家知道,主動發給媒體的新聞稿,希望媒體刊登出來幫助宣傳。

2.老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四圈同心圓,並且在同心圓旁邊貼上空白字卡。

3.請學生提出目前想買的物品,將品名寫在字卡上,並貼於同心圓最外圈。

4.老師說明:因為預算關係無法10項都買,請剔除4項你覺得可買可不買的物品,把非買不可的6項移到第三圈。

5.學生進行討論與選擇,移動字卡進入第三圈。

6.老師說明:因為預算關係無法6項都買,請剔除3項你覺得可買可不買的物品,把非買不可的3項移到第二圈。

7.學生進行討論與選擇,移動字卡進入第二圈。

8.老師說明:因為預算關係無法3項都買,請剔除2項你覺得可買可不買的物品,把非買不可的1項移到圓心。

9.學生進行討論與選擇,移動字卡進入圓心。

10.引導討論:每次選擇剔除的物品,是根據什麼理由?

11.老師說明:我們想買的東西很多,但零用錢有限,所以得要有所取捨。有些東西屬於「需要」,是生活或工作必需的,不買不行;有些屬於「想要」,是不一定要或有其他替代方式的,可買可不買。

12.老師展示圖片,學生認為是「需要」的比○,認為是「想要」的比╳:$30000 LV名牌皮包,$2000 NIKE球鞋,$60萬 汽車,$85000 CANON數位單眼相機,$2500 NOKIA手機。

13.引導討論:哪些是有爭議的項目?將物品歸為「需要」或「想要」的原則是什麼?

14.老師說明:以$85000 CANON數位單眼相機為例,對靠攝影謀生的攝影師而言是「需要」,但對一般人而言是「想要」。所以「需要」或「想要」不是以物品為準,而是會因人而異,所以要看東西是做什麼用途,是否有可替代性,是否不用不行。

15.回家作業說明:將「需要與想要」學習單中,每個選項下方空白處寫出屬於「需要」或「想要」的理由,並完成連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