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國小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8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人文科技&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康軒版自然與人文科技三下,第二植物的身體-第四單元「植物的用途」。
2.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一單元「只要我長大」。
3.自編教材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3-2-6察覺個人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

六、主題:蔬果若含氮 臭氧機清洗可能致癌(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更新日期:2009/11/06 18:09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台北 6日電)消基會今天呼籲為避免農藥殘留,應先摘除蔬果的根莖部再清洗,另不建議用鹽水浸泡,更要注意有些蔬果含氮,若採臭氧機清洗反而會形成硝酸鹽,恐致毒且致癌。

  吃蔬果有益健康,但若使用錯誤的方式清洗,反而可能因農藥殘留而傷身,消基會下午召開記者會,提醒不建議採用常見的延長浸泡及加鹽水等方式,因為延長浸泡會破壞維他命,自來水中的氯原本可以去除部分農藥殘留,但水與鹽作用反而會導致洗淨力下降。

  此外,市面上有推出「蔬果清洗臭氧機」,但消基會強調,這只能去除表面的農藥,其實洗淨力與一般水洗無異,且要注意的是,有些蔬果含氮,與臭氧反應反而會形成硝酸鹽或亞硝酸鹽,恐致毒且致癌。

  如何才是安心的清洗蔬果方式,消基會建議有 4種簡易的步驟,包括去除根莖部位、以自來水局部沖洗根部去除泥沙、以自來水浸泡10至15分鐘、料理前以飲用水沖洗。

  消基會也對常見的蔬果清洗方式提出建議,例如花椰菜應先切成小塊再去清洗、胡蘿蔔應先削皮再清洗,菠菜根部雖有人建議有營養應不要切除,但農藥殘留威脅大於營養,建議應先切除根部,另空心菜應先切除根部,再浸泡10至15分鐘,換水浸泡2至3次。

  不過,消基會說明,農藥殘留的方式分為「接觸性」與「系統性」,接觸性是直接噴灑在作物表面,系統性則是經由植物導管進入植物內層,因此雖然有教導較安心的清洗方式,但民眾還是有系統性農藥殘留的風險,呼籲衛生主管機關要善加把關,應讓消費者外出用餐時,能有可以安心享用蔬果的餐廳。

八、教學活動簡述:

課前準備:

1.是否有幫忙父母親或長輩”洗菜”與”種菜”的經驗?

2.將”洗菜”與”種菜”的經驗及心情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上作為討論的子題。

上課

1.先讓學生分組坐好。

2.請學生討論最近最夯的話題”種菜”。…(FACEBOOK/臉書分享)

3.發下此則與補充新聞共兩篇文章(如附件),並詢問學生以下問題,讓學生瞭解兩則新聞敘述的重點與探討「洗菜」的經驗:

(1)WHO—誰會有這樣的經驗?
(2)WHAT—洗菜所發生的變化?
(3)WHERE—在哪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與動作?
(4)WHY—為何我們要做這樣的事情?
(5)HOW—如何調整「洗菜」的習慣與清洗經驗的養成?

4.師生一同統整出大家討論的經驗與想法,並將這些技巧做延伸與歸劃。
「種菜」的地點大多在哪裡?或哪些環境?
「洗菜」時需要哪些用具與機器?
「洗菜」的正確步驟與方法?
「洗菜」對食物烹煮的重要性?
你曾經有「洗菜」的經驗或心情會是如何?
將以上幾個提問拋出,讓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並繪製於四開圖畫紙。

5.請各組分享對「洗菜」的感覺,並把小組完成的四開作品與同學說明及分享,展示各組對「洗菜」的印象、「洗菜」的經驗、「洗菜」的方法、「洗菜」所用的器具….等。老師從旁視情況提問:跟誰一起做這樣的事情?為何會有共同的過程?過程時你的感覺?

◎每組約3-5分鐘。
◎將黑標部分用圖示或是舉例說明

6.老師進行課堂總結:

○1洗菜的經驗學習:是協助長輩與父母親的良好機會,平時若是讀書、寫功課不方便,可以運用假日的空閒時間或是騰出遊玩時間,協助長輩們做家事。父母親也要有正面的生活教育方式,讓還子有正向的協助觀念,不僅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也可以培養孩子負責任與生活常識的實務經驗。

○2洗菜的重要性:現今社會在快速與效率的環境下生存,各方面的生活物資也需要快速的開發與成長,因此農人用大量的農藥或化學製品讓蔬果快速成長,因此洗菜、清潔、烹煮佳餚就成為現今很重要的過程。

○3可搭配”九月份-冷水煮水餃的活動教案”再次分享與提醒新聞教材的重要性及議題。

○4洗菜的方法:消基會建議有 4種簡易的步驟,包括去除根莖部位、以自來水局部沖洗根部去除泥沙、以自來水浸泡10至15分鐘、料理前以飲用水沖洗。

九、參考資源

○1台灣本土植物資料庫

○2康軒版教學知識-p.80-85

○3教您如何洗菜

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