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新聞自由交鋒:AI 如何重塑新聞自由與調查報導

本文原文發表於《全球深度報導網》,原文標題為:Chaos and Credibility: A Snapshot of How AI Is Impacting Press Freedom an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由《全球深度報導網》 編輯主任Reed Richardson與西班牙語編輯Andrea Arzaba共同撰寫,原文採CC BY-ND 4.0授權。
每年的 5 月 3 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World Press Freedom Day),今年,聯合國(UN)發表報告《在美麗新世界中的報導:人工智慧對新聞自由與媒體的影響》(Reporting in the Brave New World: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Press Freedom and the Media),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正在重塑人們尋求、傳遞與接收資訊的基本權利,並深刻影響新聞業本身,它同時帶來了希望與風險」。
在新聞動盪的時代中,隨著人工智慧、大型語言模型和演算法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出現了相應的正規化轉變技術發展。
然而,這種潛在的突破性技術既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危險。
希望:AI 與新聞倫理的新憲章
2023年11月10日,無國界記者組織(Reporters Without Borders,RSF),攜手 16 個合作組織共同發布了《人工智慧與新聞業巴黎憲章》(Paris Charter on AI and Journalism),這些組織包括新聞業與媒體主要組織、記者聯盟、公共服務媒體代表機構、資通訊技術研究中心及調查性新聞聯合會等。由來自 20 個國家的 32 位新聞與人工智慧專家組成委員會編撰,旨在為全球媒體機構及媒體專業人士提供指導方針。憲章的核心原則包含:媒體在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時,必須遵守道德規範;編輯決策應以人為本,不能單純依賴演算法或機器判斷;媒體應協助社會大眾辨識真實內容與 AI 生成的合成內容,防止虛假資訊擴散;此外,媒體業界必須積極參與全球人工智慧治理,並在與科技公司談判中捍衛新聞業的生存與獨立性。
聯合國也在《在美麗新世界中的報導:人工智慧對新聞自由與媒體的影響》報告中,特別強調瞭解人工智慧持續帶來的影響。報告指出「人工智慧正在重塑尋求、傳遞和接收資訊的基本權利,及其對新聞行業的衝擊」,強調人工智慧「不僅加強了獲取和處理資訊的能力,使記者能夠更高效地分析大量資料,還能以更有效的方式創造內容」。
風險:AI 衝擊傳統新聞業與信任根基
如今,新聞編輯室得以運用人工智慧工具來提升新聞報導的能力,然而,這項技術同時也對傳統新聞業的商業模式構成威脅,並為有心人士與政治極端分子創造了散布錯誤資訊的可乘之機,進而成為削弱公眾對媒體信任的重大隱憂。
另一個擔憂在於,在新聞產製的過程中,人工智慧被視為削減編輯人力、提高生產力的手段。尤其是隨著新聞業普遍面臨財務困境與裁員壓力,以人工智慧取代真正的記者與編輯,可能進一步加劇記者的失業問題。
舉例而言,新聞網站 Quartz 在被收購後,幾乎所有的編輯人員都遭到解雇,此舉被認為是全面採用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的策略;另一方面,就在上個月,義大利報紙《 Il Foglio》 宣布一項新實驗,出版了全球首份完全由人工智慧生成的報紙,其中包含了由 AI 撰寫的新聞故事、頭條,甚至引述根本不存在的人物。
「調查性新聞」無疑是對抗人工智慧操縱與錯誤資訊的解藥,深入調查報導依賴多方來源、資料分析及嚴謹的事實核查,這些都是現階段無法由機器學習或超級計算機複製的工作;而看門狗報導則為讀者提供了他們在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重要內容。因此,保護記者的獨立性,揭露不當行為並追究有權勢者的責任,這項任務至關重要。
人工智慧對民主的威脅揭露
儘管人工智慧在撰寫新聞報導基本能力仍顯不足,生成內容的興起卻可能對新聞業和公民社會帶來難以察覺但深遠的衝擊。這類透過演算法所生成的「新聞內容」,混淆了大眾對可靠消息來源的辨識,最終削弱了大眾對媒體的整體信任。
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RISJ)於去年11月報導中指出,專業記者的報導往往在搜尋引擎最佳化及低品質「人工智慧內容垃圾」網站的淹沒中,失去能見度。
印度媒體 Decode 記者 Hera Rizwan 也表示:「人工智慧肯定正在重塑我們所處的生態系統……令人擔憂的是,它正在將大量權力集中於大型科技平臺與政府的手中,而他們並非新聞自由的捍衛者。」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2024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AI 語音克隆工具」被用於 2024 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中(偽造時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的聲音,呼籲人們不要投票);其他還包括 2023 年蘇丹、衣索比亞、奈及利亞和印度的選舉。
除了選舉,AI 還被用來操縱公眾對烏克蘭戰爭的認知。新聞網站 The Insider 記者 Dada Lyndell 曾參與調查名為「俄羅斯娃娃」(Matryoshka)的俄羅斯網絡虛假資訊行動,該行動利用 AI 製造虛假影像,將烏克蘭領導階層描繪成軟弱、嗜血的形象,並煽動烏克蘭人投降俄羅斯。
深入挖掘:演算法及其造成後果
深入了解人工智慧的系統性應用,以及讓使用者對其影響負責,正成為記者們的重要調查方向。普立茲中心(Pulitzer Center)的「人工智慧問責網路」便是其中一項關鍵倡議,該計畫旨在「解決新聞行業中 AI 應用不均問題,並建立一個跨學科、協作的生態系統,使記者能以專業技能、細膩觀察與影響力報導這一快速發展的議題」。
荷蘭媒體 Lighthouse Reports 曾深入挖掘該國福利欺詐檢測演算法中的偏見,揭露該系統會基於種族、年齡、性別及家庭背景對申領者進行歧視。Lighthouse Reports 記者 Gabriel Geiger 表示:「我們與當地記者合作,走上法院、向監察機構投訴,歷經一年多,才獲得必要的訪問權限。」他強調:「這顯示在資訊獲取制度迥異的歐洲,發起大規模資訊自由運動的重要性。」
在以色列,獨立媒體 +972 與 Local Call 共同揭露了以色列國防軍(IDF)如何在加薩使用名為「薰衣草」(Lavender)的 AI 專案執行空襲,這項專案幾乎未受監督,且偏好深夜鎖定民宅,導致平民傷亡率偏高。記者 Yuval Abraham 指出,軍方幾乎將 AI 輸出「視為人類決策並執行」,據稱約有 10% 的標記目標實際上根本不正確。
監督報導的利器:AI 助力新聞調查創新
然而,人工智慧在新聞業中的角色不僅是威脅,也可能成為推動監督性報導的有力工具。
美國新聞頻道 KUSA-TV 調查記者 Jeremy Jojola 指出:「ChatGPT 能在五秒內提供專家清單及聯絡方式,省下四十分鐘的搜尋時間。」
巴西新聞調查協會(Abraji)成員 Reinaldo Chaves 長期致力於開發開源專案,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調查性新聞領域。他創建了多款創新的 AI 新聞編輯室工具,並將其分享至 GitHub 供全球記者社群使用,例如調查虛假資訊、分析文件及審查法律案件,還能透過自訂聊天機器人設定提示詞、配置與新聞情境,為調查工作增添更多便利與效率。
在阿拉伯事實中心(Arabi Facts Hub),記者 Ibrahim Helal 利用 AI 篩選 X(原Twitter)上的數千篇貼文,追查與虛假宣傳有關的假帳號來源。他指出,這些工具能分析時間軸、重複性及網絡活動模式,還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分析帳號風格與互動模式,揭露背後的操縱團體。
今日印度(India Today)的記者 Balkrishna 則分享了如何運用 AI 分析龐大的文件資料、提取地理座標、審視深偽與媒體操縱手法、進行數據視覺化,並揭露了某些生成式 AI(如DeepSeek)潛藏的親中偏見。
此外,非營利組織 InSight Crime 的記者 Christopher Newton 研究拉丁美洲犯罪集團如何利用 AI,及對於腐敗與組織犯罪的潛在影響。他表示:「我們利用 AI 在新聞監控系統中按相關性排序文章,標記其內容以便內部查詢,還用它來改善程式碼、除錯和翻譯。」
問責與獨立:AI 與新聞自由的平衡之道
這正是新聞業未來的縮影:AI 技術正逐步滲透到新聞報導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新聞自由的關鍵助力。尤其對於調查記者來說,如何在「問責」與「獨立」之間保持平衡、有效對抗權力壓迫,儼然成為時代賦予的責任。
正如聯合國報告所指出的:「開發以 AI 為驅動的資訊完整性工具、檢測與減緩虛假資訊,以及促進安全且以人權為本的數位生態系統,亟需相關各方的合作與共識。」
在這個轉型的時代,新聞工作者與技術專家攜手合作,將成為守護新聞自由、對抗虛假資訊的關鍵力量。
參考資料
- Global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Network – 〈Chaos and Credibility: A Snapshot of How AI Is Impacting Press Freedom and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 〈無國界記者組織(RSF)與16個合作組織發布《人工智慧與新聞業巴黎憲章(Paris Charter on AI and Journ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