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幸先生新聞資歷逾三十載,曾任《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天下雜誌》總主筆,設立《獨立評論@天下》,並創辦《報導者》,現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作為記者,其長期投入調查報導,並以環境、土地議題為關懷焦點,重要作品包括〈休耕啟示錄〉、〈體檢公共建設〉、〈六輕燒出人民怒火 地方帶頭反彈〉、〈我買了國家公園?!〉、〈雙北市違章建築現形記〉、〈台灣離島SOS 〉、〈五輕關廠後〉、〈六輕營運20年〉等。

作為媒體經營者,其以公益基金會方式成立非營利網路原生媒體《報導者》,以公眾捐款維持營運,不接受廣告、政府標案補助及置入行銷,具有準公共化的特性與精神,為媒體經營開創嶄新模式。在組織內部,則設置員工董事、簽訂團體協約,健全媒體勞動環境。
何榮幸先生同時也是媒體改革運動者,1994年參與發起「搶救自立」連署、編輯部公約運動、「九〇一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等,並於1995年參與創立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任創會會長,推動新聞倫理公約、記者保護基金、新聞界反暴力威脅等運動,並創辦《目擊者雙月刊》,爾後也投入黨政軍退出媒體及媒體公共化等運動。
其個人著作有《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媒體突圍:2005新聞獎大滿貫的幕後故事》、《學運世代:從野百合到太陽花》等,並合著《我的小革命》、《煙囪之島》,並策畫《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職業生涯多次獲金鼎獎、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及卓越新聞獎等肯定。
得獎理由
何榮幸1995年開創台灣記者協會,揭櫫維護新聞自由,提升新聞工作者勞動意識,保障勞動權益,並推動記者自主、新聞倫理與自律等運動,卓有貢獻。他以調查報導為職志,在《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任內成立調查採訪室,他領導的若干報導促成政府改變政策。
2015年他以小額捐款的方式眾籌,創辦非牟利民間公共網路媒體《報導者》——它不受外力、廣告和點閱率干預,而以創新的敘事形式,做好公共議題的深度調查報導,尤開新聞同業之先河,既吸引有理想的記者為之奮鬥,更為年輕世代和知識界所讚揚。《報導者》收費授權傳統機構媒體同步刊登其調查報導,以擴大影響力。《少年報導者》,與對岸的抖音競爭年輕世代之輿論場域,意義重大。《報導者》曾榮獲本基金會2021年「社會公器獎」。何榮幸屢獲各種重大新聞獎項,培育年輕人才,允為台灣新聞界的專業標竿,榮獲本屆「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