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報導施魔力:借助專題 林上筠掀白色巨塔

2024 年 10 月 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胡安妤|卓新獎基金會研究企劃

「越難越想上、越想查出來」獅子座的林上筠,面對調查報導,總越「激」越勇。

「藥」命的缺憾專題,去(2023)年入選卓越新聞獎長篇深度報導獎,並獲曾虛白新聞獎公共服務報導獎(影音類),以及吳舜文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影音類)。從TVBS轉任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的林上筠,原已放下麥克風、全力帶新人,但面對醫材短缺、這抽象而難以釐清的頭條,她又當仁不讓挺身探問下去。

林上筠,現職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主責帶領專題團隊。新聞資歷已22年的她,具十餘年的政治線記者經驗,2016年起主力製作社會專題,以低薪、托育、派遣工、食安等議題獲大眾共鳴、也獲頒諸多新聞獎項。

對林上筠來說,得獎似乎易如反掌,但她堅信:「原本的僵局或是原本的灰色地帶,能因為我們的報導獲得更多社會關注;運用媒體力量,我們能去促使改變,或是改善一下原本的僵化環境,才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這次,她揭露大醫院的醫材短缺現象,顯然又不是件簡單任務。

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蔡宏杰攝)

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蔡宏杰攝)

從定義談起: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之別

調查報導之於林上筠,是揭露過去大眾所不熟知、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的內幕或政策漏洞的報導。

好比林上筠過去執行的「派遣工的正義」專題,即揭穿官方媒體—原民台的派遣工爭議。專題內容指出,原民台為節省成本,如退休金、勞健保等,以承攬形式聘雇記者,記者雖如正職一般執行新聞工作,卻毫無福祉保障,連喪假也難以申請,若要爭取權益,聘期到期就將慢走不送。所幸,林上筠的調查報導一出,不隔3個月,政府即將那些派遣工通通轉正。

至於深度報導,則是針對議題的各面向進行深度探討、追查所有問題的脈絡,並提出建設性解方。所謂建設性解方在於問題解決,操作上可找專家學者提出構想,並提供給政府作為參考方案。

調查專題:向學界取經

調查報導的追擊,要從現象的獨特面挖掘起,但術業有專攻,若僅無頭蒼蠅般尋覓,結果肯定事倍功半,因此林上筠建議:可詢問專家學者、從學術研究去挖寶。

「我以前是跑政治,那我對政治非常熟悉,可是我對教育或是環保、勞工不是這麼熟悉,但我會去問專家」林上筠說。

近期林上筠團隊的報導作品,是《逆轉成癮之島》系列調查專題,內容談及台灣藥物亂排的問題。由於醫療端濫開藥物,國人也跟著大量領藥、吃藥,但現無相關法規可依循,人們也沒有足夠涵養處置廢棄藥物,所以丟垃圾桶、排馬桶樣樣來,使得台灣周遭海域產生魚種游移、性別紊亂的現象,在食物鏈層層堆疊的情況下,台灣人民終將自食惡果。

這場生態危機,台大環工所團隊早已研究十餘年。「學者專精在他們的論文還有期刊上面, 但是學界沒有一個跟官方或是各部會接觸的一個平台,所以導致官方也不知道說原來這麼嚴重了」林上筠說。因此記者作為學界與官方間的橋樑,一來能將研究報告轉化為調查報導著力點,二來能替學者發聲。

評審:震撼、有難度

「我到鏡電視之後,其實已經沒有自己再做專題,因為去年發現這樣的急重症問題,葉克膜套管缺乏是非常、非常危及人命的。但難度非常高,它需要長時間跟醫生交手、還有取得醫院的服務端的信任,所以我自己就跳下來做」林上筠說。

回到去年得獎作品「藥」命的缺憾,是出自林上筠和心臟外科醫師的閒聊,「我們撐不下去了,再一個沒心跳就無法救」醫師無奈表示,心肺替身「葉克膜」所必備的「導管套」數量,台灣當前已不敷使用。

然而,儘管醫護第一線省著用葉克膜導管套,衛福部卻矢口否認數量不足。而這要命事實,也因適逢醫院評鑑,即便基層醫師有苦,仍礙於體制無法傾吐。

「調查報導呢,我們對他是又愛又恨,因為可能你追查過去一些比較漏洞或灰色地帶的時候,既得利益者不願意公開、政府也不願意回應,只會層層阻擋。所以有可能你查了半天、被拒絕了千百次,最後又繞回原點、完全歸零」林上筠說。

另方面,有別於平面媒體,像以文字作為主旋律的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電視新聞更講求以影像證據帶出新聞面貌。

不過,為伸張真相,林上筠山不轉路轉,從直搗黃龍的「醫材數量不足」專題,改先從「健保制度」及「自製拼接醫材」題材進行專訪,來逐步取得醫師以及醫療院所的信任,以「先易後難」戰略,最終取得關鍵說詞與精髓畫面。

「用很強烈的方式批判制度面的問題,報導內容讓人震撼,製作難度也很高,值得讚揚的是,報導確實發揮了改變政策的影響力。」這是卓新獎評審給予該專題的評價。「藥」命的缺憾入選了去年的卓越新聞獎長篇深度報導獎,雖未得獎,但影響力有目共睹。

專題一出,衛福部便做出應對,發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書函」,將葉克膜套管升格為專案進口,並盤點「醫材戰備庫」(短缺或出人命時所必需的醫材藥品),讓醫院隨時可到通報平台登錄缺乏的醫材。

「謝謝你做這個報導,讓(卡關的東西)因為你而進來,可以救更多人命了」這是葉克膜廠商給林上筠的感激之詞。「對我來說,造成社會改變比得獎重要」林上筠說。

林上筠說,記者對調查報導又愛又恨,有可能你查了半天、被拒絕了千百次,最後又繞回原點、完全歸零。(蔡宏杰攝)

林上筠說,記者對調查報導又愛又恨,有可能你查了半天、被拒絕了千百次,最後又繞回原點、完全歸零。(蔡宏杰攝)

長版專題 如何留住觀眾?

促成改變,是林上筠製作新聞的核心使命。然而,叫好也得叫座,這則是商業媒體的現實所在。所幸,在長版專題中留住觀眾,也是林上筠所擅長的。

首先,仍然是定錨新聞價值。「 一直以來,我常跟同仁們同事們分享說,我希望給觀眾看的,是他們必須看的,而不是想看的。什麼東西有收視率?腥羶色,或一些好玩、好吃、動物啊,這我知道, 然後但是呢?你一直餵他們大奶妹、腥羶色、淺薄的,觀眾只會越來越淺啊」林上筠說,那媒體人的實際做法應是逐漸養成觀眾的媒體識讀能力。

林上筠指出,TVBS曾實驗性地在晚上7點30到40分間,播出5至6分鐘的短篇深度專題,「 那一開始收視率有一點掉,但後來就馬上回來了,因為你只要在同一個時段養這個觀眾,他就會固定在那個時段想說:『我這邊坐下來,就能看到一些國際或深度的東西』」林上筠說,現已成為固定形式,讓民眾在該時段皆有短篇深度新聞可接收。

另方面,則考驗記者的敘事技巧。電視新聞主要是以影像作為傳播工具,因此敘事相較文字可以回頭咀嚼、慢慢查閱,電視新聞得更直觀、更加深入簡出。深入淺出的技巧可善用「案例」、「人味」及「反諷」等手段來引出重點。

再次以原民台派遣工記者的報導為例,林上筠聚焦在一名派遣工身上,透過凸顯「案例」幫助觀眾進入新聞現場。鏡頭首先拍攝派遣工,他與其他正職一般做著例行的編採工作,然而,只有他沒有勞健保、年終、年資等保障。

林上筠也跟著派遣工回到故鄉那瑪夏鄉,以採集「人味」。「他跟我講說他媽媽非常自豪,因為他幫原住民發聲啊,所以他當了記者,媽媽很感動,每天都盯著原民台看,但媽媽不知道她的兒子並不是一個正職。好不容易兒子回來,還特別準備了東西」林上筠說。

另外,這位派遣工主跑的是勞工新聞,林上筠也進一步透過「反諷」表達:「當帶頭違反勞權的是政府,那麼人民該向誰申訴?」。層層堆疊出派遣工的無奈與四面楚歌,讓觀眾能同感他的苦楚,而非單純「賣慘」。

最後,林上筠也給予電視長版專題行銷與預告上的建議。比如可因應短影音,製作做簡短片頭,將精彩畫面濃縮至30秒。在專題本身,節奏感得拿捏好、別拖沓,片中可善用有人情味的開場與結尾、電腦動畫或氛圍感營造等,來使報導更加引人入勝。

林上筠(右起)分享結束後,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一同回應現場學員提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蔡東棧攝)

林上筠(右起)分享結束後,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陳靜雲一同回應現場學員提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蔡東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