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2022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因為我們是記者 資深司法記者劉志原揭台灣史上最大司法黑幕

邱祐慶|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共同主辦2022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鏡週刊》調查組記者劉志原與會分享,看他如何和另一名記者林俊宏及調查組副總編輯吳明儀,公開2021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得獎作品「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事件」的調查幕後,在被石木欽控告之下,追查並揭發司法人員與富商共謀的貪污弊案,讓銀行員之死得以平冤,並揭開司法最黑暗的一幕。
劉志原(左)在台上分享調查石木欽案及銀行員諸慶恩之死的事件內幕,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右)擔任主持人。(特約記者邱祐慶攝)
記者要有尊嚴地活下去
整起事件要回溯到2016年,《鏡週刊》剛創刊之際,吳明儀收到一個訊息「某位司法高層涉貪正被偵辦」,因涉及層面很高,決定先按兵不動,後來等到2019年9月11號,時任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辭職,加上記者林俊宏也帶了可能參與官商勾結的法界名單給調查團隊,團隊認為必須開始採取行動。
9月13號,調查團隊第一篇新聞出刊,揭露石木欽擔任南部紡織業者翁茂鍾的法律顧問長達20年和涉嫌關說遭查辦。報導出刊後,對法界可說是大震撼,團隊面對四面八方的壓力,包括幾十年交情的法界朋友,也指責團隊傷害了石木欽,這位司法界大老的一生清譽。
「我們報導之前經過多方查證,人名與地點都是真的,我們掰不出來。」劉志原說,因為案子層級太高,儘管握有七分事實證據,報導只寫了三分,最後仍然面臨了排山倒海的後續效應,不只是遭受司法界的言語批評,調查團隊也受到了司法的追擊。
「如果你問我說是什麼支撐《鏡週刊》揭開司法黑幕,答案就是『要有尊嚴地活下去』」劉志原說,雖然好多人在指責他們,但他們相信總會有清楚明白的一天,媒體能做的就是繼續寫。
銀行員之死事件
後來,石木欽的案子進到了監察院,團隊也搜集了越來越多的資料,發現跟富商翁茂鍾有很大的關係,也發現一個很悲傷的故事:前巴黎銀行經理諸慶恩的故事。
2003年,諸慶恩代替銀行追討翁茂鍾負債的債權,但最後不只沒追到錢,甚至被判有罪,諸慶恩過世後,翁茂鍾仍繼續向諸慶恩的家人求償5億元。這段故事,讓劉志原回憶起他的父親,「我父親過世的時候,我38歲;而諸慶恩過世的時候約是36歲。」劉志原說,他看到諸慶恩的家人除了要辦喪事,還要面臨司法追殺,就自問說難道不能再做些什麼嗎?因此決定繼續寫下去,當成第二篇報導的重點。
但事實總是殘酷,2020年6月,監察院以7比4的結果否決彈劾石木欽,這表示監察院的調查資料不會公開,再加上《鏡週刊》受到的司法控告也不甚樂觀,不僅承審法官突然調職,連林俊宏及劉志原的委任律師都明示「官司要輸了」。
正當調查團隊感受「從天堂掉到地獄」的同時,事件峰迴路轉,2020年8月13日監察院改組,新任監察院長陳菊和監察委員王美玉重新審理此案,結果以12比0全票通過彈劾,劉志原說,監察院公布的資料跟他們寫的報導幾乎一樣,後來監察員甚至傳出有內鬼來幫助石木欽,這名內鬼就是監察委員方萬富,他也被揭露在富商翁茂鍾官方勾結的網絡中。
以銀行員之死、監委、司法界包庇的第二篇報導刊出後,事情終於導向了對調查團隊有利的方向,2020年12月底,陳菊和王美玉到行政院報告,法務部長蔡清祥和行政院長蘇貞昌下令徹查,給人民一個交代。
「當時我們想說同個主題,難道就這麽算了嗎?因此後來決定去做一些事。」劉志原說,團隊後來持續調查,追出翁茂鍾27本筆記本的資料,揭露出這些司法高官互利共生,給彼此好處,可說是台灣史上最大司法醜聞。
劉志原與《鏡週刊》調查團隊持續追蹤,追出翁茂鍾27本筆記本資料,揭露台灣史上最大司法醜聞。(趙元彬攝/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
從地獄回到人間
2021年,團隊迎來曙光,法務部跟司法院宣布重啟調查、最高法院院長首度公開道歉、高檢署認錯,到了4月1日,翁茂鍾遭到台南檢調偵查,劉志原與攝影記者特地在台南地檢署等了一天一夜,拍下翁茂鍾被收押獨家照片。即便如此,諸慶恩案依舊無法獲得無罪判決,只要這個案子一天沒有平反,對劉志原來說就是沒有結束。
劉志原在繼續調查的過程中,將一些資料交與司法界高層,希望能透過修法等途徑,為諸慶恩平反,但劉志原獲得的卻是消極回應,而最高法院裁定不准再審諸慶恩的案子,也駁回抗告確定。
劉志原想到諸慶恩過世前,沒有機會與妻兒合照,於是在223期的《鏡週刊》,以「諸慶恩寫血淚手札曝光」作為封面故事,並用電腦模擬繪圖,合成製作了一張諸慶恩的全家福照片,為平反諸慶恩未竟之事,留下一點記錄。
「在這過程中,我們看到黑暗,看到失望,但也看到光,看到希望。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在場的各位,不論你是路過的、剛來的,還是已經在路上的,如果您有能力扛起重責大任,遇到不公不不義的事,請您不要默默走開,也不要加入他們,可以的話,給我們媒體多點鼓勵,讓我們更有勇氣走下去,我們是記者,我們是《鏡週刊》。」劉志原說。
有觀眾提問到,很多媒體被告後,就不會繼續寫了,這樣的媒體生態個人有何看法?是記者教育養成問題嗎?
劉志原回答,現在新聞同業,都被即時新聞淹沒,因為市場導向,大家愛看,石木欽案沒人看,寫了甚至還會被告,台灣司法為何那麼冗長,因爲會想辦法不讓你寫,造成寒蟬效應,他也呼籲大家,去按讚訂閱喜歡的媒體,甚至買報紙或雜誌支持他們。
另一名觀眾問到,當調查記者需要什麼能力?劉志原指出,記者工作會接觸到很多平常看不到的人事物,當你越有影響力,就越要有虛懷若谷的心,「你跟大家都是一樣的,你只能反映事實,適時提供見解,要認清自己,不要迷失在權力當中。」
劉志原最後總結,記者除了要發掘真相,也要不斷找報導方向,「大家一起集氣,讓社會更公平、更正義。」
劉志原分享石木欽案及銀行員之死調查報導幕後故事,也帶了10本收錄完整報導的新聞雜誌,送給現場與會觀眾。他希望不公不義的事情與諸慶恩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到,讓諸慶恩案往好的方向發展。(趙元彬攝/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提供)
相關報導
- 【真相與勇氣追擊之路】資深司法記者團隊六年不懈調查 揭台灣史上最大司法黑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鏡週刊獲邀分享石木欽案(《鏡週刊》)
-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鏡週刊分享銀行員之死事件調查報導幕後(《鏡週刊》)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不分媒體類別|調查報導獎——現場紀錄
- 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2022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獨立記者姚惠珍調查公益信託 揭露「假公益真投資」真相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3/蔡佳珊|調查報導的光與影——「光電侵農大調查」幕後省思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4/黃建璋X蕭惟任|「消失的農地」中的調查報導教戰守則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下)
- 張潔平|一箭穿心的調查報導鍊成術
- 找回新聞的第四權功能:《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導實踐
主編:蔡宏杰